02 美國公布中國官員海外資產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之處)

时间:2024-06-02 07:08:08 编辑: 来源:

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瑪麗.哈里曼5650股;保羅.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謝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408股。漢諾威銀行,杰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從1913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著美國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而這些華爾街的銀行家都與倫敦城的羅斯切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系。

不為人所知的聯邦買粉絲委員會

聯邦買粉絲委員會是保羅.沃伯格精心設計的一個秘密的遙控裝置來操控美聯儲董事會。在美聯儲90多年的運作中,聯邦買粉絲委員會非常出色地實現了保羅當年的構想,幾乎沒有人注意過這個機構和它的運作,也沒有大量文獻可供研究。

1913年格拉斯議員在眾院大力推銷聯邦買粉絲委員會的概念,他說:“這里面不可能有什么邪惡的東西。每年(聯儲董事會)與銀行家的買粉絲委員會談四次,每個成員代表自己所在的聯儲地區。我們還能比這種安排更加保護公眾的利益嗎?”格拉斯議員自己就是銀行家,他沒有解釋或提供任何證據來表明銀行家在美國的歷史上何曾保護過公眾的利益。

聯邦買粉絲委員會由12家聯儲地區銀行各推選一名代表組成,每年在華盛頓與美聯儲董事會的成員會談四次,銀行家們向美聯儲的董事們提出各種貨幣政策的“建議”,每名銀行家都代表本地區的經濟利益,每人都有相同的投票權,在理論上簡直無懈可擊,但在銀行業激烈殘酷的現實中卻全然是另一套“潛規則”。難以設想一個辛辛納提的小銀行家和保羅.沃伯格、摩根這樣的國際金融巨頭坐在一個會議桌前,向這些巨頭提出“貨幣政策的建議”?這兩個巨頭中的任何一個隨便從口袋里摸出一張支票劃上兩筆就足以使這個小銀行家傾家蕩產。事實上,12個聯儲地區中的每一個中小銀行的生存都完全取決于華爾街的五大銀行巨頭的恩賜,五巨頭有意地把和歐洲銀行的大筆交易化整為零交給自己的在各地的“衛星銀行”去辦理,“衛星銀行”為得到這些高回報的生意自然更加俯首帖耳,而五巨頭也擁有這些小銀行的股份。當這些“代表各自地區利益”的小銀行們和五巨頭坐在一處探討美國貨幣政策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能知道探討的結果了。

盡管聯邦買粉絲委員會的“建議”對美聯儲的董事決策沒有強制約束力,但是華爾街五巨頭每年四次不辭勞苦地跑到華盛頓不會是僅僅和聯儲的幾位董事喝喝咖啡。要知道,像摩根這樣身兼 63個公司的董事職務的超級大忙人,如果他們的“建議”得不到任何考慮,而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地來回奔波,那實在是奇怪之極了。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作為非金融專業的讀者,可能需要反復閱讀以下的內容,才能完全理解美聯儲和銀行機構的“造錢過程”。這是西方金融業最核心的“商業機密”。

由于美國政府沒有發幣權,而只有發債權,然后用國債到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那里做抵押,才能通過美聯儲及商業銀行系統發行貨幣,所以美元的源頭在國債上。

第一步,國會批準國債發行規模,財政部將國債設計成不同種類的債券,其中一年期以內的叫做T-Bills(TreasuryBills),2-10年期的叫T-Notes,30年期的叫T-Bonds。這些債券以不同的頻率在不同的時間里,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拍賣。財政部最后將拍賣交易中沒有賣出去的國債全部送到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這時美聯儲的賬目上將這些國債記錄在“證券資產”(SecuritiesAsset)項下。

因為國債由美國政府以未來稅收作為抵押,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資產”。當美聯儲獲得了這一“資產”之后,就可以用它產生一項負債(Liability),這就是美聯儲印制的“美聯儲支票”。這是“無中生有”的關鍵步驟。美聯儲開出的這第一張支票背后,沒有任何金錢來支撐這張“空頭支票”。

這是一個設計精致和充滿偽裝的步驟,它的存在使政府拍賣債券時更加易于控制“供求”,美聯儲得到借錢給政府的“利息”,政府方便地得到貨幣,但又不顯露大量印鈔票的痕跡。明明是空手套白狼的美聯儲,在會計賬目上竟然是完全平衡的,國債的“資產”與貨幣的“負債”正好相等。整個銀行系統被巧妙地包裹在這一層外殼之下。

正是這一簡單而至關重要的一步,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正。人民的未來稅收被政府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來“借出”美元,由于是向私人銀行“借錢”,政府就欠下了巨額利息。其不公體現在:

一,人民未來的稅收不應被抵押,因為錢還沒有被掙出來,抵押未來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貶值,從而傷害了人民的儲蓄。

二,人民的未來稅收更不應該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銀行家們在幾乎完全不出錢的情況下,就突然擁有了人民未來稅收的承諾,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三,政府憑白無故地欠下巨額利息,這些利息支出最終又成為人民的負擔。人民不僅莫名其妙地被抵押了自己的未來,而且現在就要立刻交稅來償還政府欠私有中央銀行的利息。美元的發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負擔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遠無法還清!

第二步,當聯邦政府收到并背書美聯儲開出的“美聯儲支票”后,這張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聯儲銀行并搖身一變,成了“政府儲蓄”(GovernmentDeposits)并存在政府在美聯儲的賬戶上。

第三步,當聯邦政府開始花錢,大大小小的聯邦支票構成了“第一波”貨幣浪潮涌向經濟體。收到這些支票的公司和個人紛紛將它們存到自己的商業銀行賬戶上,這些錢又變成了“商業銀行儲蓄 ”(CommercialBankDeposits)。此時的它們呈現出“雙重人格”,一方面它們是銀行的負債,因為這些錢屬于儲戶,早晚要還給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構成銀行的“資產”,可以用于放貸。從會計賬目上一切都還是平衡的,同樣的資產構成了同樣的負債。但是,商業銀行在此開始借助“部分準備金 ”(FractionalReserveBanking)這一高倍放大器,開始準備“創造”貨幣了。

第四步,商業銀行儲蓄在銀行賬目上被重新分類為“銀行儲備”(BankReserves)。此時,這些儲蓄已經由銀行的普通“資產”,一躍為生錢種子的“儲備金”。在“部分準備金”體系之下,美聯儲允許商業銀行只保留其 10%的儲蓄做“儲備金”(一般而言,美國銀行只保留相當于總儲蓄額的 1%到 2%的現金和8%到9%的票據在自己的“金庫”里,作為“儲備金”),而將90%的儲蓄貸出。于是,這90%的錢就將被銀行用來發放信貸。

但是,大多數增發的國債并沒有直接進入銀行系統,而是被外國中央銀行,美國的非金機構,和個人所購買。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購買者花的是已經存在的美元,所以并沒有“創造出”新的美元。只有當美聯儲和美國的銀行機構購買美國國債時,才會有新美元的產生,這就是美國能夠暫時控制住通貨膨脹的原因。不過,掌握在非美國銀行手中的國債,遲早會到期,另外利息也需要半年支付一次(30年國債),這時,美聯儲將無可避免地造出新美元。

[編輯本段]美聯儲的性質

美國建國雖然才短短200多年,但光光是貨幣史,講起來就可以無窮無盡。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經典著作《美國貨幣史1867-1960》,洋洋灑灑800多頁,也只講了個歷史片段的概要,可見經濟和貨幣歷史的復雜。

美國建國之后的1791年,在當時的財政部長、天才式人物漢密爾頓的強烈支持下,第一個中央銀行成立,但是這家央行在20年后就消失了。隨后成立于1816年的第二家央行,也在1836年在當時的總統杰克遜的反對下消失。從那以后一直到1913年的80來年間,美國的經濟是在沒有央行的情況下運行的。

缺少了央行,就無法動用適當的貨幣政策調節經濟,并且,沒有了最后的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金融系統也更容易出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世界各國缺少了央行,本次危機中破產的恐怕將遠遠不止雷曼兄弟這一家。1836年后美國經濟,正是處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下。到了1907年,蔓延的危機把美國的金融系統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好在當時的金融巨頭摩根(J.P. Morgan)及時出手,憑借一人之力,扮演了央行的角色,挽救了整個系統。

自此之后,美國政府和國會更加感覺到建立一家央行的必要。國會在1913年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the Federal Reserve Act),并由威爾遜總統簽字通過成為正式法律。聯儲法案授權組建中央銀行,美聯儲正式誕生。這是判斷美聯儲是否是私有機構的第一個事實:從成立之初,美聯儲就是一家由國家立法成立的機構。

但是,美聯儲確實有私有機構的假象。整個聯儲系統,由處于核心的聯儲委員會(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和12家位于全國各地的分行組成。這12家分行,由當地的私有商業銀行參股組成,一看之下,聯儲分行很像股份公司。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又需要從美國的歷史講起。

筆者在以前文章中提到過,美國的誕生,是13個原英國殖民地互相妥協的結果,因此,這個國家的基因中充滿了各方利益的妥協。決定向英國開戰是各個殖民地妥協商議的結果,憲法的誕生和國家的成立是獨立后的殖民地投票妥協的結果,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設置是妥協的結果,用選舉人團制度、而不用大眾選票多寡來選舉總統也是妥協的結果。聯儲法案的產生,自然也是一個妥協的結果。

1836年后,美國的銀行業相對處于一種自由狀態,遍地都開起了銀行。到美聯儲成立以后的1920年,美國的銀行數量還高達3萬來家,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的數量還要多。這些銀行,自由自在了80來年,如何能輕易接受中央政府的監管?

在美國,一個法案要通過,是需要來自各地的參議員和眾議員投票同意的,不向各地利益妥協的法案,就無法獲得通過。每家銀行都有各自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作代言人,如果沒有大多數的議員同意法案,聯儲系統就會難產。于是,就像在憲法中設計出選舉人團制度一樣,聯儲法案也設計了一種向各地銀行妥協的制度。

為了兼顧分布各地的私有銀行的利益,法案把美國分為12個區并成立12家聯儲分行。分行由當地銀行參股,分行的董事會由參股銀行投票選舉,并且,參股銀行還可以每年獲得分紅。這一系列規定,都是為了兼顧地方利益。從這些規定來看,美聯儲系統確實帶有私有的假象。

但是法案的條款遠不止這些。聯儲的最高權利機構是位于華盛頓的聯儲委員會和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前者的7名委員全部由美國總統任命,其中包括委員會主席。FOMC是聯儲的利率決定機構,由12名委員組成,其中,7位聯儲委員會成員是FOMC的常任委員,在投票表決的時候占有絕對多數的優勢。FOMC的另5名委員由聯儲分行主席輪流擔任。需要指出的是,分行主席雖然由各參股銀行推選,聯儲委員會對分行主席的任用有最終的否決權。

由此可見,雖然聯儲法案向地方利益作了妥協,但是聯儲系統的核心權利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上。更重要的是,入股銀行雖然能分得紅利,但是,法案限定紅利的利率為每年6%,聯儲多余的收入,需要統一移交國庫。另外,凡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只有政府機構才能在網站上以GOV結尾。

以上說明,第一,美聯儲是妥協地方利益后才得以成立的機構,也的確有股權私有化;第二,聯儲形式上是私有股份公司,但從根本上受美國政府控制,可以認為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第三,聯儲法案規定,美聯儲的責任是維護經濟正常運行并保持價格穩定,也是在為私有公司服務,法案同時保證,聯儲的運作獨立于政府,目的是使得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