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北京代表處(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銀聯 哪個支付能力強?)

时间:2024-05-19 05:07:22 编辑: 来源:

1956年創刊,前身是由外貿部主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雜志,1958年由中國貿促會接辦雜志,當時該雜志是外貿系統中央一級唯一的對外宣傳刊物,政治地位較高。

1964年中國對外貿易雜志社成立,著名的無黨派人士田一明成為第一任社長和總編輯。后來由于國內政治氣候的變化,經歷了幾次反復的停刊、復刊。 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的關懷下復刊,并請郭沫若同志題寫了《中國對外貿易》刊名。

1979年《中國對外貿易》雜志由季刊改為雙月刊,1984年又進而改為月刊,以中、英、法、西班牙4種文版向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一些國外的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的圖書館均有收藏。

在宣傳中國出口商品方面,《中國對外貿易》雜志為生產企業和外貿公司做了許多服務工作,1987年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在海南省召開全國各地分公司人員參加的對外宣傳會議上,在以不記名投票評選出的最佳媒介中,《中國對外貿易》名列第一。

進入9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雜志步入平穩的發展階段,已成為集專業性、商業性、高效性于一體的對外經貿權威刊物。

《中國對外貿易》雜志在美國、俄羅斯、意大利、巴西、德國、東南亞、歐盟等近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固定讀者,在國內除進入中國貿促會、商務部主辦的大型會議會場外,還成為廣交會(廣州)、高交會(深圳)、東盟博覽會(南寧)、西博會(成都)、科博會(北京)、華交會(上海)等知名會展活動的指定宣傳媒體,每屆在會場均有派送。 整頓稀土亂局中國應惜土 米帥

失去超國民待遇中國仍是外企投資熱地嗎? 羅書宏

中日關系下一步 梅新育

中美如何化解人民幣之爭 喬治·馬格納斯

促進口措施呼之欲出在華外商評說中國市場 羅書宏

龍的傳人就應為祖國服務——記澳大利亞福建工商聯誼總會會長陳展垣 金英

中國企業海外淘金潮起 江亮

房地產泡沫:日本的十年之痛 高潮

網絡購物社交化 竹子俊

中外版權合作向縱深邁進——來自第1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報告 羅書宏

波蘭:下一個天然氣大國? 王莉莉

投資能源新貴——蒙古 王莉莉

英國旅游業報告:金磚四國旅英游客將大幅增長 王莉莉

海地震后重建,中企有用武之地 羅書宏

摩爾多瓦農業、基建急需外國投資 羅書宏

我國維生素C生產商被控操縱價格案警示企業出口價格聯盟須慎行 劉燕南

城市交響樂詮釋獅城多元文化 宗欣

印度尼西亞館館長:半開放設計展現千島之國熱情 宗欣

中國制造網副總裁兼運營總監黃良發:線上線下融合是會展業發展必然趨勢 趙愛玲

高級管理人員薪酬激勵與企業績效的關聯之爭:孰是孰非? 王旭升

指尖轉動牽引網游市場奔向廣闊藍海 林楓

天津愛迪通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伍筱姍:網游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綠色網游 趙愛玲

近觀丹麥的簡約主義生活 孟秋

行政座駕的巔峰對決奔馳新E系VS寶馬新5系 張越

新的增長引擎和投資契機 馬駿

郎咸平:美國正把中國復制成第二個日本 郎咸平

出口退稅取消,焉知非福? 葉子

保增長還是減赤字,兩難問題 方寧,羅書宏

金融監管,各國求同存異 方寧,羅書宏 期刊查詢網站

貿促會是什么單位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CCPIT,英文全名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成立于1952年,是全國性對外貿易投資促進機構。

截至2017年7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設有17個行業分會,48個地方分會、600多個支會和縣級國際商會;擁全國會員企業近7萬家。

組織體系

機構設置

最高權力機構

全國委員會(簡稱“全會”)是中國貿促會的買粉絲議事機構,由對外經濟貿易有關的人士、企業和團體代表組成。

全會由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領域有代表性的人士、企業和團體代表組成,人員可從相關國家政府部門、商協會組織、社會團體和企業推舉產生。

全會的職責是:

(一)根據國家法律和中國企業的需求,對中國貿促會的工作提出建議,進行監督;

(二)聘請特邀顧問;

(三)審議并批準會長的工作報告;

(四)審定年度財務計劃、收支決算;

(五)決定工作機構的設置、變更和撤銷;

(六)指導和協調地方、行業貿促機構的工作;

(七)制定、修改中國貿促會章程;

(八)參加中國貿促會的相關活動。 [4] 

機構發展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截至2017年7月,中國貿促會在1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駐外代表處。在中國國內,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48個地方分會、600多個支會和縣級國際商會,還在機械、電子、輕工、紡織、農業、汽車、石化、商業、冶金、航空、航天、化工、建材、通用產業、供銷合作、建設、糧食等部門建立了17個行業分會,全國會員企業近7萬家。

貿促會內設機構:辦公室發展研究部、國際聯絡部(外事辦公室)、 貿易投資促進部(展覽管理辦公室、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組委會聯絡小組辦公室)、 法律事務部、人事部、財務部、直屬機關黨委 離退休干部辦公室

國際商會內設機構:綜合部、會員部、會展部、合作發展部、國際商會事務部(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局)

直屬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心、機關服務中心、商事法律服務中心、貿易推廣交流中心、培訓中心、專利商標事務所、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秘書局、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秘書局、中國貿易報社

駐外代表處:駐香港代表處、駐日本代表處、駐韓國代表處、駐海外地區代表處、駐澳大利亞代表處、駐美國代表處、駐墨西哥代表處、駐加拿大代表處、駐德國代表處、駐法國代表處、駐英國代表處、駐意大利代表處、駐比利時代表處、駐俄羅斯代表處、駐新加坡代表處、駐哥斯達黎加代表處、駐巴西代表處(籌備)

主管社團:中國國際商會、中國仲裁法學研究會、中國對外服務工作行業協會

附設機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調解中心、中國海商法協會秘書處、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中國分會秘書處、國際許可貿易工作者協會秘書處、海峽兩岸經貿協調會

會管企業:貿易促進中心、投資促進中心、企業權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臺港澳企業服務中心、中貿促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貿促會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中國國際經濟合作投資公司、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北京中展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環球商務國際旅行社

仲裁和調解機構

(一)在中國貿促會內設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受理經濟貿易仲裁案件。

(二)在中國貿促會內設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受理海事仲裁案件。

(三) 在中國貿促會內設立調解中心,受理民商事、海事調解案件。

地方、行業貿促機構

地方、行業貿促機構設立地方委員會,其委員由該地方或行業中有代表性的人士、企業、機構和團體組成。

地方、行業貿促機構系獨立的法人,可依照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章程的規定獨立開展業務,對外簽訂有關促進經濟貿易的協議、議定書和其他文件。

地方、行業貿促機構有自己的財務計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獲得財產,承擔有關義務。根據業務需要可以設立實行獨立經濟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事業單位。

全國保險停辦什么意思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各地的官僚資本保險公司,同時整頓改造私營保險公司,為新中國保險事業的誕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保險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一)改造舊中國保險業

為建立起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保險業,1949年人民政府對舊中國保險業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頓和改造.

1、接管官僚資本保險企業。由于解放前夕官僚資本保險機構大多集中在上海,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資本保險機構的工作以上海為重點。接管工作從1949年5月開始至10月底基本結束。中國產物保險公司和專營船舶保險、船員意外保險的中國航聯意外責任保險公司經批準恢復營業,其他官僚資本保險機構都予以停業。上海以外的官僚資本保險機構都由當地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當時的官僚資本保險機構,因資金轉移和負責人貪污挪用,資產已枯竭殆盡。其員工由軍管會組織學習政治,許多人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后走上了人民保險事業的新崗位。

2、改造私營保險企業。解放后,各地相繼制定私營保險企業管理辦法,如重新清產核資,要求按業務類別交存相應的保證金等,并加強督促檢查。根據新的管理規定,中外私營保險公司在各地復業,但大部分保險公司資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

由于原來的分保集團大部分解體,對外分保關系中斷,在軍管會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在上海成立了由私營保險公司自愿參加的分保組織“民承分保交換處”(簡稱民聯),主要經辦火險的分保業務。民聯的成立,促進了私營華商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提高了保險業的信譽。隨著私營保險企業公私合營,民聯于1952年初完成了歷史使命。

1951年和1952年,公私合營的“太平保險公司”、“新豐保險公司”相繼成立。兩家公司都是在多家私營保險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其業務范圍限于指定地區和行業,經營上取消了傭金制度和經紀人制度。1956年,全國私營工商業的全行業公私合營完成后,國家實行公私合營企業財產強制保險,指定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為辦理財產強制保險的法定機構。同年,太平和新豐兩公司合并,合并后稱“太平保險公司”,不再經營國內保險業務,專門辦理國外保險業務。兩家公司的合并實現了全保險行業公私合營,標志著中國保險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從此,中國國內保險業務開始了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經營的局面。

3、外國保險公司退出中國保險市場。1949年以前,外國保險公司憑借政治特權以及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控制了中國的保險市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廢除其特權,并加強監管,要求其重新登記和交納保證金。1950年5月,全國尚有外商保險公司61家,其中上海37家,天津10家,廣州8家,青島5家,重慶1家。人民政府采取限制和利用并重的政策,一方面允許其營業,繼續辦理一些當時其他保險公司不能開辦的業務,如海運保險、外國僑民外匯保險等;另一方面從維護民族利益出發,對其業務范圍和經營活動作了必要的限制,對其違反國家法令和不服從管理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隨著國有保險公司業務迅速增長,外商保險公司不僅失去依靠政府特權獲取的高額利潤,也失去了為數很大的分保收入。在國營外貿系統和新的海關建立后,其直接業務來源越來越少。1949年外商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占全國保費收入的62%,1950年下降為9.8%,1951年為0.4%,1952年僅為0.1%。到1952年底,外國在華保險公司陸續申請停業,撤出中國保險市場。

(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誕生

1949年8月,為盡快恢復和發展受連年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