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網織紅細胞計數0.114(血常規每一項指標變化的診斷意義)

时间:2024-05-19 11:29:24 编辑: 来源:

0-150 g/L

淋巴細胞絕對值 LYM#

淋巴細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NEU#

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NEU 50-70 %

單核細胞絕對值 MONO#

單核細胞百分比 MONO 3-8 %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EOS# 50-300 ×109/L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EOS 0.5-5 %

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 BASO#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 BASO 0-1 %

#為儀器打印后標志

血常規每一項指標變化的診斷意義

血液常規檢查

1.白細胞(WBC或LEU) 單位:個/升(個/L)

正常值:成人白細胞數為(4.0-10.0)×109/L ; 兒童隨年齡而異,新生兒為(15.0-20.0) ×109/L

6個月-2歲為(11.0-12.0) ×109/L; 4-14歲為8.0×109/L左右

臨床意義:(1)增多:常見于急性感染 、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減少:常見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

和脾功能亢進等。

2.白細胞分類(DC)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1)嗜中性粒細胞(N)成人0.4-0.75(40%-75%), 兒童0.3-0.65(30%-65%)

(2)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0.5%-5%)

(3)嗜堿性粒細胞(B)0-001(0-1%)

(4)淋巴細胞(L)成人0.2-0.45(20%-45%)兒童0.3-0.56(30%-56%)

(5)單核細胞(M)成人0.02-0.06(2%-6%)兒童0.02-0.08(2%-8%)

臨床意義:(1)嗜中性粒細胞(N)增多或減少,同白細胞(WBC).

(2)嗜酸性粒細胞(E)增多 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減少 常見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及長期應用腎糖皮質激素后.

(3)嗜堿性粒細胞(B)增多 常見于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脾切除后及鉛,鋅中毒等.

減少 無臨床意義

(4)淋巴細胞(L) 增多 見于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

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

減少 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X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何奇金病及尿毒癥等.

(5)單核細胞(M) 增多 常見于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減少無臨床意義.

3.嗜中性粒細胞(N)核象變化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圍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桿狀粒細胞(如晚幼粒,桿狀核)應為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于4葉,為0.5-0.7(50%-70%).

臨床意義:(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細胞超過正常中性粒細胞的5%,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

旺盛。常見于急性傳染病或體內有炎癥病灶者。中度感染時,白細

胞數超過10×109/L時,中性桿狀粒細胞大于6%,為輕度左移;

大于10%為中度左移;大于25%,為重度左移。

4.嗜酸性粒細胞(E)直接計數 單位:個/L 正常值:(50-300)×106/L

臨床意義:同白細胞分類

5.紅細胞(RBC或BLC) 單位:個/L

正常值:成年男性為(4.0-5.5)×1012/L 成年女性為(3.5-5.0) ×1012/L

新生兒為(6.0-7.0) ×1012/L 嬰兒為(3.0-4.5) ×1012/L

兒童為(4.0-5.3) ×1012/L

臨床意義:(1)增多:分為相對增多(嘔吐、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灼傷等所致),絕

對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代償性增多(缺氧等)。

(2)減少:常見于缺鐵性、溶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6.血紅蛋白(HB或HGB) 單位:克/升(g/L)

正常值:成年男性為120-160g/L 成年女性為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嬰兒為100-140g/L 兒童為120-140g/L

臨床意義:同紅細胞

7.紅細胞壓積(HCT)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為0.40-0.50(40%--50%) 女性為0.37-0.48(37%--48%)

新生兒為0.49-0.60(49%--60%)

臨床意義:同紅細胞

8.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單位:飛升(fl) 正常值:80—95飛升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減少:常見于小細胞性低色素性貧血。

9.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單位:皮克(pg) 正常值:27—32皮克

臨床意義:升高: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 降低:常見于小細胞性貧血。

10.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0.32—0.36(32%--36%) 臨床意義: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11.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0.109—0.157(10.9%-15.7%)

臨床意義: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時有意義,常見于各種類型的營養缺乏性貧血。目前

Bassmen提出了平均紅細胞體積(或容積)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分類法,在臨

床上應用價值較大,見表1-1

表1-1幾種貧血的MCV和RDW變化

MCV RDW

正常人 正常 正常

缺鐵性貧血 降低 升高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升高 升高

再生障礙性貧血 正常 正常

溶血性貧血 升高 升高

鐵幼粒細胞貧血 正常 升高

單純小細胞貧血 降低 正常

12.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 單位:百分數(%)

正常值:約0.0001(0.01%) 絕對數 <300/109紅細胞

臨床意義:明顯增多可見于鉛、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見于溶血性貧血、巨幼紅

細胞性貧血、白血病、惡性腫瘤等。

13.網織紅細胞(RC或RET) 單位:個/升(個/L) 或百分比數(%)

正常值;成人絕對數為(24-84)×109/L ;百分數為0.005-0.015(0.5%-1.5%);

新生兒絕對數為(144-336) ×109/L ;百分數為0.02-0.06(2%-6%)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大出血。

減少:常見于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14.血沉(ESR) 單位;毫米/小時(mm/h)

正常值:男性為0-15 女性;0-20

臨床意義:增快:常見于各種炎癥、結核病和風濕病活動期、組織損傷、貧血和高球蛋白血癥、惡性腫瘤等。

減慢:常見于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肝損害、脫水有使用抗炎藥物等。

15.血小板(PLT) 單位:個/升(個/L)

正常值:(100-300)×109/L ;(舊制單位:10-30萬/mm3).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16.血小板平均體積(MPV) 單位:飛升(fl) 正常值:6.3-10.1飛升

臨床意義:增高:常見于血小板破壞過多、骨髓纖維化、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脾切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綜合征、鐮狀細胞性貧血等。

17.紅斑狼瘡(LE)細胞 正常值:為陰性,即未找到LE細胞。

臨床意義:陽性,常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期陽性率可高達80%),亦可見于一些結締組織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8.血常規化驗報告單;見表1-2

19.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分類儀9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儀)報告形式見表1-3

表1-3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分類報告單

檢驗項目 英文縮寫 正常參考值 計量單位

紅細胞計數 RBC 男4.0-5.5 ×1012/L ;

女3.5-5.0 ×1012/L ;

紅細胞壓積 HCT 男0.4-0.545 %

女0.37-0.48 %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4-100 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紅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