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血紅蛋白低(血常規問題:)

时间:2024-05-17 06:09:49 编辑: 来源:

,新生和破壞都很活躍。由同位素標記紅細胞注入后測定消失率證明,紅細胞更新率幾乎達到每天每公斤體重25億個,并保持紅細胞生成和破壞處于動態平衡。也就是說,人體在正常情況下,紅細胞每天新生的數量與消亡的數量是相等的。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使紅細胞數量減少,就會發生貧血。相反,紅細胞過多則會出現紅細胞過多癥。

問題七:紅細胞偏低是什么原因,會引起什么后果。 病情分析:紅細胞計數偏低是貧血,你的情況說明您輕度貧血了。紅細胞人們通常叫紅血球,化驗單上常用英文縮寫字母簡寫成RBC。紅細胞生于紅骨髓,主要以蛋白質和鐵為原料,其次還需要微量的銅、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此外,腎臟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有促進骨髓紅細胞生成的作用。紅細胞的發育、成熟約需3.5~7天,一般能生存120天。衰老的紅細胞主要在肝、脾等器官中被吞噬和分解。在神經體液因素調節下,紅細胞不斷地新生、衰老、死亡,在血液中保持相對恒定的數目。紅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血紅蛋白(其中包括蛋白質和鐵)。血紅蛋白是人體內運輸氧 (O2)和二氧化碳 (CO2)的工具,把從肺部吸人的氧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個細胞,又把細胞內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裝載上,隨血液循環運到肺呼出體外,往返于肺與各細胞之間,一刻不停地工作著,紅細胞數量的變化影響到氧和二氧化碳的運輸,使人體發生病理生理變化。意見建議:

問題八:紅細胞低是什么原因 你的描述不夠完整,紅細胞等幾項檢查結果低,低多少,明確的數值是多少?另外白細胞、血小板等的數值是多少?如果只低一點點,問題不大,定期復檢就可以了。要是低太多,就要盡快到醫院就診了。

貧血的原因有:

1.缺鐵性貧血缺:缺鐵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見于營養不良、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較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女性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約有20%的女性、50%的孕婦都會有貧血的情形。

2.出血性貧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所引起的。

3.溶血性貧血:紅細胞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可以由輸血、藥物、蠶豆病等引起,但較少見;常伴有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

4.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饑2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見于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不良;巨幼細胞貧血是指骨髓中出現大量巨幼細胞的一類貧血。

5.再生障礙性貧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側柱、后柱萎縮,病程緩慢;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AA,簡稱再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細胞、造血微環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理變化主要為紅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說原來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數量越大則貧血越嚴重。根據起病緩急、病情輕重、骨髓破壞程度和轉歸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

請參考以上內容,自我判斷貧血的原因,建議你盡快到醫院做檢查明確診斷。

問題九:紅細胞偏低有什么危害 問題分析:導致紅細胞偏低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缺鐵性貧血導致的

意見建議:建議多吃瘦肉和豬肝蛋黃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和血補充鐵和蛋白質和多吃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的吸收.平常注意防止偏食 。

問題十:紅細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影起的? 您好,紅細胞礎血紅蛋白偏低,說明有貧血癥狀.貧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的測定技術比較復雜,所以臨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于患者同年齡組,同性別和同地區的正常標準.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在我國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 Hb<120 g/L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 g/L ,孕婦Hb<100 g/L ,就是貧血.您既然是略微偏低的話,平時注意食療即可.一般要給與富于營養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和飲食,以助于恢復造血功能. 避免過度勞累,保證睡眠時間.具體有:(1)飲食調攝:飲食營養要合理,食物必須多樣化,食譜要廣,不應偏食,否則會因某種營養素的缺乏而引起貧血.要富有營養及易于消化.飲食應有規律,有節制,嚴禁暴飲暴食.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肝,豬血,瘦肉,奶制品,豆類,大米,蘋果,綠葉蔬菜等.多飲茶能補充葉酸,維生素B12,有利于巨細胞性貧血的治療.但缺鐵性貧血則不宜飲茶,因為飲茶不利于人體對鐵劑的吸收.適當補充酸性食物則有利于鐵劑的吸收.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時可配合滋補食療以補養身體. (2)勞逸結合,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祝早日康復.

血常規問題:

紅細胞(RBC)計數

正常參考值

男性:4.0--5.5 X 10的12次方/ L(400萬—550萬/mm的3次方);

女性:3.5—5.0 X 10的12次方/ L(350萬—500萬/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紅細胞增多

1.提示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肺氣腫,高原地區適應不全等病;

2.腹瀉、大汗虛脫等引起機體脫水,血液濃縮的病變;

3.某些惡性腫瘤,如小腦成血管瘤,腎癌,肝細胞癌,雄激素分泌細胞腫瘤等。

紅細胞減少

1.不同原因引起的貧血;

2.血液稀釋所致的紅細胞相對減少,如輸液不當,喝低滲性溶液過多等。

說明

驗血時正輸用大量液體應加予考慮此影響。

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1.男性:120~160g/L(12-16g/dl);

2.女性:110—150g/L(11-15g/dl);

3.新生兒:170—200g/L(17~20g/dl)。

臨床意義

根據血紅蛋白降低的程度,可將貧血分為四級:

輕度(男性血紅蛋白<120g/L,女性血紅蛋白< 110g/L);

中度(血紅蛋白<90g/L);

重度(血紅蛋白<60g/L);

極重度(血紅蛋白<30g/L)。

說明

驗血時正輸用大量液體應加予考慮此影響。紅細胞形態改變

正常參考值

1.紅細胞壓積:男性:42%--49%;女性:37%--48%;

2.紅細胞平均直徑(MCD):7.33土0.29μm;

3.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94fl (80—94μm的3次方);

4.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26—32pg;

5.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10—350g/L;

6.細胞生存時間:110—130天;

7.紅細胞半生存時間:26—34天;

8.循環紅細胞量:29.1--30.3ml/kg體重;

9.網織紅細胞數:0.5%~1.5%,24--84X 10的9次方/L (2.4萬—8.4萬/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紅細胞形態的改變對貧血、各種血液病以及某些嚴重性疾病較具意義。如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地中海貧血、嚴重肝病、彌漫性毛細血管溶血(DIC)、尿毒癥、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等。

說明

驗血時正輸用大量液體應加予考慮此影響。

白細胞(WBC)總數

正常參考值

1.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的3次方);

2.兒童:5.0—12X10的9次方/L(5000—12000/mm的3次方);

3.新生兒:15—20X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一般見于對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性疾病、血液病、過敏性疾病等的檢測。具體見白細胞分類計數。

說明

白細胞除了參考其總數變化外,較為重要的是分析其分類的變化,詳見下述。這里需特別說明的是中性粒白細胞的核象變化問題,因為就臨床常見的情況而言,對核象變化的分析具有很實際的意義。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主要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

白細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桿狀核>0.08—0.25并可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細胞稱為核左移,嚴重者表現為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總數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嚴重,機體反應強烈。白細胞總數不高但核左移顯著,常表示感染極重,可能處于感染性休克狀態。老年人感染時,白細胞雖低(或白細胞總數雖不高),但有核左移,與骨髓釋放功能障礙及白細胞邊緣池分布狀態有關。

白細胞核右移

核分葉在5葉以上的中性粒細胞,大于5%時稱為核右移常伴有白細胞減少,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現。常見于惡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或應用抗代謝藥物后。

白細胞中毒顆粒

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出現分布不均勻、黑藍色粗大顆粒,可能因為嚴重感染時中性粒細胞顆粒發生變性。毒性顆粒如鑒別有困難時,可用美蘭染色法,正常顆粒不被染色(或呈針尖樣顆粒),中毒顆粒呈深藍色粗大顆粒。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1.中性粒細胞:50%-70%(0.50—0.70);桿狀核:1%—5%(0.01—0.05);分葉核:50%—70%(0.50~0.70);

2.嗜酸粒細胞:0.5%—3%(0.005--0.03);

3.嗜堿粒細胞:0%—0.75%(0--0.0075);

4.淋巴細胞:20%--40%(0.40--0.60);

5.單核細胞:1%--8%(0.01--0.08);

6.嗜酸粒細胞計數:0.05—0.25 X 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增加

①急性感染:如大葉性肺炎、化膿性腦膜炎、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癥、膽囊炎、腎盂腎炎、乙型腦炎、麻疹、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急性血吸蟲病等;

②白血病及惡性腫瘤: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惡性腫瘤骨轉移等。

③急性中毒:糖尿病酮中毒、慢性腎炎尿毒癥、妊娠中毒癥;急性汞、鉛中毒、安眠藥中毒、某些藥物過敏或過敏性休克;

④急性失血:尤其是內出血;

⑤嚴重創傷:如車禍、燒傷、移植術后的排斥反應等;

⑥生理性增多:如新生兒、妊娠5個月以上、劇烈運動、嚴寒、暴熱等。

中性粒細胞減少

①感染:如傷寒、布氏桿菌病、病毒感染、瘧疾、黑熱病或全身性嚴重感染。②骨髓病變: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等;③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④化學品、藥物或放射性損傷:如苯中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