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美國占全球貿易總量的多少(192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时间:2024-05-29 08:42:40 编辑: 来源:

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在儲備資產中最為重要。

回顧中國外匯儲備的 發展變化:199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此后四年,儲備上升相對平穩。自2000年起,中國外匯儲備呈快速增長趨勢。2005年末增至818872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

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至2010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2447084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位。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的外匯儲備為928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僅次于日本和中國內地 。回歸以來,香港外匯儲備由1997年底的928億美元增長至2013年底的3112億美元,增長了235倍

2023年3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情況可能如下: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截至2022年1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為8594億美元,環比下降86億美元。按照這個趨勢,預計到2023年3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可能在8000億美元左右。據EnterpriseHai的文章,2020年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已跌破1萬億美元,約合9808億美元。本文分析了中國減持美債的原因和影響,認為中國應該在美元貶值之前,多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以減少美元儲備。按照這種觀點,預計到2023年3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量可能會進一步下降。根據肖云的文章,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截至2021年9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25萬億美元。文章列舉了外匯儲備排名前十的國家,指出中國外匯儲備中約有三分之一是美元資產。按照這個比例,預計到2023年3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可能在1萬億美元左右。綜上所述,2023年3月中國持有的美債可能在8000億-1萬億美元之間,具體數值取決于很多因素,比如匯率變化、貿易順差、投資收益等。

七國集團貨物貿易占全球比例多少

40%

經濟總量不能和過去相比,但是G7仍然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組織,貿易額在G7國家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團體之一,占全球貿易總量的40%,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2019年67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約為17

2美元,服務貿易額約為8

5萬億美元,所以七國集團貨物貿易占全球比例為40%,七國集團(簡稱G7,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官員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美國的百分之多少?

01.總述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美國的百分之多少?說實話,小編并沒有看到蘇聯方面當年公布的數據。倒是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提到了這個數據。書中說,從1922年蘇聯成立(在這之前叫蘇俄),到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共存在了69年(蘇俄不算在內)。

它的GDP,在1983年時達到了巔峰,為9,993億美元。而當年美國的這一數據,是36.381億美元。蘇聯占到了美國的27.4%。另外,蘇聯的GDP,最接近美國的年份,是在1973年,達到了美國的41%,差不多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三倍!

02.蘇聯為什么這么強大

據官方史料記載,蘇聯的GDP,最高時曾達到了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比日本高37.2%。這是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那么問題來了,蘇聯為什么這么強大?據《世界現代史》記載,自從十月革命以后,蘇俄(蘇聯)就一直在探尋現代化建設之路。

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蘇俄(蘇聯)的經濟,在1925年時得以恢復。據史料記載,1936年,蘇聯通過了新憲法,正式確立了斯大林模式。用書上的話來說,這種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是蘇聯開創的新型工業化模式。它使得蘇聯在1937年是就實現了工業化!

03.蘇聯和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何不同?

各位,上文中提到,蘇聯的GDP,最接近美國時,也只有人家的41%。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先說蘇聯,從斯大林模式,到赫魯曉夫改革,再到勃列日涅夫,他們一直在改革,但卻一直不承認市場的調節作用,實行的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還是計劃經濟模式。

到了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雖然承認了市場的作用,但又由于他的一系列失誤,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再看美國,從二戰以后開始,加大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力度,迎來了黃金十年。90年代,又出現了一種一知識經濟為基礎,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經濟。兩國的差距就此拉開。

192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法國靠巨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脆弱而缺乏競爭力的日本在接二連三的危機中震蕩,相反,德國雖然要對外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并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國內社會動蕩,卻依靠巨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重新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種極不平衡的繁榮終于以一場大蕭條告終。

從技術上看,一戰以后的繁榮似乎有著很堅實的基礎。汽車、化學、電氣是這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力量。美國的汽車產量從1919年的150多萬輛增加三倍,達到平均每六人一輛汽車的水平,其產值占到全國總產值的8%。發電量增長一倍以上,各種電機及電器日益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已成為日常用品。家電產值從1921年的1060萬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億美元。化學工業變得非常龐大。煉油業發展迅速,石油產量從1919年的0.86億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億桶。汽車輪胎的需要推動了橡膠工業的發展。人造絲、化肥等新興產業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業仍然缺乏國際競爭力,船舶市場主要為英國和德國所占領。制鞋及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失去國際競爭優勢,產量停滯不前,甚至有所減少。農業也長期蕭條。一方面歐洲各國保護本國農業,建立保護關稅,另一方面靠廉價勞動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糧食大量投入國際市場,使美國農產品出口不斷下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1929年美國出口小麥價值僅為1919年的1/3,肉類僅為1/9(1919年小麥出口值為10億美元,肉類出口值為7億美元)。然而,農業蕭條卻有力地推動了美國農場的現代化,依靠手工勞動的中小農場大量被兼并,農場主人數減少了50萬,農場規模迅速擴大。1930年,全國600萬個農場中300萬小農場僅生產了11%的農作物。此外,煤炭工業受到石油工業的替代,鐵路運輸受到汽車運輸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鐵路運輸業的就業人數從1920年的200萬減少到170萬。

但是,美國的繁榮不僅建立在新興工業的蓬勃發展上,也建立競爭對手的犧牲和信貸增長上。從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為35億美元。1926年,70%的汽車是通過賒銷實現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工業品價廉物美,國際競爭力強勁,工業品出口越來越多,進出口相抵年年順差,數值由三、四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不等,積累起強大的資本贏余。與此相應,則是英國經濟的停滯和日本經濟危機頻仍,德國巨額外債。從1924年到1929年間,英國工業生產僅增長12%,與美國相差甚遠。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工業均深陷困境。雖然汽車、電氣和化學工業發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國。英國貿易額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間每年的貿易額都在90億美元以上,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則從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業品出口占世界份額從26%下降到22%,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達4億英鎊。貿易逆差越來越高,也使英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力量越來越強。1915年,英國已經以籌措戰爭經費為由,對進口汽車、鐘表、樂器和電影等征收33.3%的從價稅。這種關稅直到1924年(戰爭結束后第7年)才被工黨政府終止,但1925年保守黨政府又重新開征,而且范圍有所擴大。英國工業缺乏競爭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恢復金本位制時英鎊的定價過高。雖然如此,由于有國際投資利潤回流,英國的國際收支還勉強保持平衡。

法國的情況特別好。法國得到了德國81。51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又收復了煤鋼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了對薩爾產煤區15年的代管權,并奪取了德國在多哥、喀麥隆、敘利亞、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統治權,加上實行比較嚴格的貿易保護,使法國工業和農業在20年代迅速發展。與美、英兩國相比,法國重工業的進展尤其令人矚目。生鐵產量從1919年的133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1036萬噸,鋼產量從1919年的129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972萬噸。汽車、電力、化學等新興工業發展更快,汽車產量從1920年的4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25萬輛。更有意義的是,由于法國一方面保護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卻用低定價的法朗打開國外市場,法國出口猛增,至1923年時,已超過進口5倍之多,進出口總額則從1918年的270億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億法郎。巨額貿易順差加上投資利潤回流,黃金大量流入法國。1928年以后,法國擁有的黃金僅次于美國。法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從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時的8%。

意大利也不錯。1925年的工業生產是1922年的157%。棉紡織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都進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后于法國,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時,意大利的汽車年產量才達到5.4萬輛。

德國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直到1924年,由于付出巨額賠款,失去大量工業和運輸設施,德國物價失去控制,財政經濟一片混亂。1924年,英國出于維持歐洲大陸均勢需要,美國出于利用德國工業能力獲利需要,兩國又都不希望德國步俄國后塵發生革命,故出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給予德國8億金馬克的貸款。在此計劃的鼓勵下,國際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從1924年到1929年,外國投資總數高達320億金馬克,美國資本為主,英國資本其次。這一時期,由于得到的資本多,而付出的賠款少,德國工業設備得以普遍更新,生產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得到外國資本的多為實力雄厚的德國各大壟斷工業集團,這進一步增強了德國工業的壟斷程度。蒂森、克虜伯、西門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實力較前更為強大。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德國債臺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賠款。雖然工業生產能力得以迅速恢復,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艱難。只要德國出于穩定政局需要,推遲償還債務,推遲支付賠款,或者在德國的投資利潤不能實現,則國際經濟循環將立刻中斷。

日本的情形與德國頗為相似。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后,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采礦業55.9%,機器制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事實上,由于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幸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