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網絡社交媒體正在把人變得更好一辯(作文 辯論會(網絡是利還是弊))

时间:2024-06-11 02:52:29 编辑: 来源:

產生了網絡不受到法治和道德準則的約束的錯覺,攪得整個互聯網不得安寧。隨著網絡上人數的增加,遇到問題時很容易無腦扎堆,人的群體正確本能和烏合之眾效應使得每個人的個體智商降低,容易產生非黑即白,兩邊倒的言論。且做錯事情不需要道歉,不需要回復,再這樣的大環境里,信息交流真的有正方想象中一樣美好嗎?有多少人不明真相還陣陣有詞呢?有多少公知心懷鬼胎呢?有多少信息是片面的呢?有多少媒體是注重真相的呢? 網絡絕非凈土,讓我們回歸原始的語言交流,放下那些是非八卦,重新開始人際生活吧。 (ps:老師讓寫議論文,但是題主要辯論的話同理)

64 瀏覽161522020-06-09

現代信息交流方式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的理由是什么?

82 瀏覽62702020-06-02

辯論現代信息交流方式會/不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

現代信息交流方式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辯詞: 1、現代信息交流方式的出現,使得人們的溝通更加快捷方便,所以增加了任何人之間溝通的機會。 2、現代信息交流方式的出現,為膽子小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對于不敢正面交流的人,在互聯網上可以很好的交流。 現代信息交流方式不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辯詞: 1、任何人之間只有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才是有效的,在互聯網上的交流都是虛擬的,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2、在網絡上交流無法看到真正的對方是什么樣子,很容易上當受騙。 擴展資料: 辯論三要素: 1、辯論中存在著持不同意見的雙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見的雙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實現思想交鋒。一個人不可能自己同自己辯論,一個人頭腦中幾種方案或做法的權衡和比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辯論。 2、辯論必須針對同類事物或同一問題,即存在著同一論題。如果各方談論的論題不同,就不能實現有意義的辯論。例如,一個人說“法律是有階級性的”,一個人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由于兩人所認識的對象不同,因此兩個觀點不能構成辯論。 只有當一個人說“法律是有階級性的”,另一個人說“法律是沒有階級性的”這樣兩個判斷才構成辯論。因為這兩個判斷所認識的對象相同,又是相互對立的思想,而這兩個判斷至多只能有一個為真,不可能都真。這樣就有了誰是誰非的問題,就必然要引起辯論。 3、辯論的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認識或共同承認的前提,如思維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確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會公理、科學規律等是非真偽標準和價值取向。沒有這些共同承認的東西,辯論只會是一場混戰,不可能得出結論。 總之,辯論諸方有共同的話題,而又有不同意見。從哲學觀點看,辯論的諸方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

4 瀏覽1082020-06-24

辨論現代信息交流方式會/不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

本人老師讓寫反方,故只有不會增進理解的辯詞,私真心反感復制粘貼答案,希望能給題主提供幫助 1、現代信息交流是淺層交流,冰冷而不能傳情,只能噓寒問暖,不能給人真正的有效交流 2、現代信息爆炸,話的分量正在減輕 3、信息交流需要的條件苛刻,且不如面對面表達效果好 4、長時間信息交流可能會喪失原始的交流方式 5、因為網絡的匿名化,人性之惡浮出水面,很難給人提供有效幫助且容易傷害到人,現實交流中因為身份公開,不容易出口成臟 手機,電腦等線上溝通方式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但是人們卻沒有想到,當信息交流方式得到普及,問題也在不停增加。 信息交流,也許是語音,也許是文字,但是都是不如面對面交流的效果好的。在面對面交流時能感受對方的表情,語氣,語言,肢體動作,于陌生人面對面交流還可以讓自己不害羞,不怯場。可見其優點良多。 每天早上起來,朋友圈,QQ群一大堆的消息讓人反感,可是這種消息不想現實生活中那么好拒絕掉,朋友可以無時無刻的發消息,而時間是有限的。且有些消息具有強時效性,有些消息無意義,摻雜在一起則需要逐條看,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效信息到底有多少呢?有些人甚至為了鞏固友誼,逐條點贊回復,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用肢體語言,表情和語氣來給對方傳達感情,而在互聯網時代就變成了單一的點贊和回復,自然導致了“你今天為什么不給我點贊,是不是你不喜歡我了”雙方的焦慮心理。隨著生活節奏不斷變快,單位時間效率越來越高,心中的未完成事情增多使得人的壓力不斷增加,信息也在逐漸失去他原本的意義。長時間網絡社交,不進行正常的物理交流,導致社交恐懼癥的案例筆筆皆是,為何人們還是那么沉迷自己幻想中的“烏托邦”呢 “噴子”“杠精”“批小將”“梗小鬼”這些名詞的出現,象征著互聯網早已不再純潔。“人之初,性本惡”人類獸性的一面從未缺少,是人性的善壓制著獸性的惡,才有了和諧的人類社會,但是網絡的匿名化導致對方不知道你是誰,也很難回避你的信息,使得人性中幽暗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控評,請大V,惡意刷低分,甚至惡意舉報,人肉搜索……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不少人的法律意識淡薄,產生了網絡不受到法治和道德準則的約束的錯覺,攪得整個互聯網不得安寧。隨著網絡上人數的增加,遇到問題時很容易無腦扎堆,人的群體正確本能和烏合之眾效應使得每個人的個體智商降低,容易產生非黑即白,兩邊倒的言論。且做錯事情不需要道歉,不需要回復,再這樣的大環境里,信息交流真的有正方想象中一樣美好嗎?有多少人不明真相還陣陣有詞呢?有多少公知心懷鬼胎呢?有多少信息是片面的呢?有多少媒體是注重真相的呢? 網絡絕非凈土,讓我們回歸原始的語言交流,放下那些是非八卦,重新開始人際生活吧。 (ps:老師讓寫議論文,但是題主要辯論的話同理)

9 瀏覽13082020-06-09

66評論

熱心網友53

1、現代信息交流是淺層交流,冰冷而不能傳情,只能噓寒問暖,不能給人真正的有效交流

2、現代信息爆炸,話的分量正在減輕

3、信息交流需要的條件苛刻,且不如面對面表達效果好

4、長時間信息交流可能會喪失原始的交流方式

5、因為網絡的匿名化,人性之惡浮出水面,很難給人提供有效幫助且容易傷害到人,現實交流中因為身份公開,不容易出口成臟

熱心網友38

感覺這個小編有點亂講,不著邊

萬茜琲37

真棒,辯論稿知道怎么寫了。

查看全部66條評論

評論兩句661502

作文 辯論會(網絡是利還是弊)

如果說進學生上網只會玩游戲和看不健康的東西,那么對于這樣的學生,即使你禁止他上網,他也會去電子游戲室或酒吧,會去接受不健康文化的熏陶,會更加速他的變壞!!

當今社會混雜~!

網絡是世界~!是沒錯但同時有善良與邪惡,中學生心理,社會感知都不完善的群體

在網絡上不好的信息只多不少~!中學生并不能全面的識別或者是無法識別

三是“信息垃圾”的威脅。當網絡給人類帶來新的文化文明曙光的同時,網絡信息垃圾和信息毒品亦同步而至。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網絡,污言穢語俯拾皆是,網絡垃圾泛濫成災,嚴重污染了網絡文化環境。

四是“信息欺詐”的威脅。在網絡中,無論是操縱網絡的組織者,還是低素質高手段的網民,都有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偽造以假亂真的信息來欺詐受眾的情況。利用計算機編輯和操縱信息,進行網上信息欺詐傳播,比傳統意義上的“謠言惑眾”不知要大多少倍。互聯網是供全世界閱讀信息的一面大墻,一個假信息,瞬息之間會使千萬人真假不辨,以假當真,而混淆視聽。威脅最大的則是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欺詐和文化欺詐,這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三、學生網民的特點

1、隨意性大。從上網原因和聊天話題兩方面都體現出大學生上網存在較強隨意性。10.4%的 學生在高興時上網,8.5%的學生在心煩時上網,27.7%的學生在無聊時上網,53.4%的學生不定 時上網;在聊天話題方面;15.7%聊個人情感,16.4%聊興趣愛好,19.3%聊生 活經歷,5.5%進行學術探討,43.1%毫無重點的聊。

2、網絡知識貧乏。許多大學生在網上除了聊天、使用免費電子信箱、看新聞外,就不知道做 什么。調查顯示:16.4%的學生不知道"搜索引擎"、"BBS"為何物,在知道的人中也分別有25. 6%和62.6%的學生沒有使用過。使用免費電子信箱除了收發E-mail外,8%學生用于聯系工作, 34%的學生用于收發電子雜志,2%的學生還用于收發賀卡和手機短信息等其他服務,56%的學生 沒有其他用途。

圖二:E-mail信箱其他用途

3、不成熟性。63.1%的學生曾因上網而耽誤過上課。學生們更注重互聯網的娛樂、資訊、拓

展生活空間的功能而非學習的功能。在談到網絡對學習的影響方面,22.4%的學生認為能從網 絡獲取信息以促進學習;40.7%的學生認為能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思維能力;26.3%的 學生認為花費太多時間上網娛樂致使成績下降;10.6%學生認為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會產生不良 影響。對于非法和不良信息站點,27.1% 的學生曾誤入,31.3%的學生曾好奇進入,17.5%的學 生經常接觸,24.1%的學生從未接觸過;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雖不是主流,但卻是不可忽略的現象。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剛才對方辯友津津樂道地談網上教育,但網上教育不過是商家的夸大其詞的炒作罷了。不僅在中國,即使在美國權威雜志《今日美國》的調查表明:86%被調查的老師、圖書管理員以及電腦管理人員相信,孩子們使用因特網不會提高他們的課堂成績。

剛才對方辯友滔滔不絕,無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網絡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我奉勸對方辯友,對中學生上網可不要霧里看花,我愿借對方一雙慧眼,把網絡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從量上說,目前網絡有三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第一類是網上安全問題,主要是指黑客、病毒和網上欺詐等;第二類是指傳播色情暴力和仇恨的不良信息;第三類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就在對方辯友慷慨激昂的四分鐘陳詞里,全球主要網站已經被黑客入侵了近200次,全球互聯計算機可能已經被最新病毒感染了170萬臺次……

其次,從質上說,我們今天討論的特定主體是中學生,他們是特殊的群體,他們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求知欲望極其強烈,但他們在生理、心理上還未成熟,對待新事物缺乏辯別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差。這些固有的特征,與網絡固有的問題,在本質上就構成了中學生與上網之間固有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經現實迫使國家機關頒布關于網絡管理的專項法律,但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無疆域特征也導致了法律難以奏效。正如尼葛洛龐蒂所指出的,在網絡世界里,人類社會現存的法律,就好像一條條“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氣的魚”。所以,在目前及可預見的將來,網絡的種種弊端仍然存在,也許將來某年某月某日,網絡將成為一方凈土。但一萬年太久,我們只爭朝夕,現實是:網絡已經對中學生的身心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學們,面對我們的伙伴自投羅“網”,而一“網”情深,為避免“網”事不堪回首,我們呼吁該下網時就下網,清清爽爽好時光。

今天,對方辯友羅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詞地說中學生上網如何如何好!可對中學生上網帶來的一系列弊端輕描淡寫,甚至像蜘蛛網一樣輕輕地抹去!這種不尊重事實,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說一葉障目的態度,的確無法令人信服!同時,對今天辯論的主體—中學生的特征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要知道人貴有自知之明!而更為關鍵的是今天對方這個“利弊”大小的比較始終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