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網織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血常規(網織紅細胞數量變化具有臨床意義嗎)

时间:2024-06-01 19:44:07 编辑: 来源:

償性增多(缺氧等)。

(2)減少:常見于缺鐵性、溶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6.血紅蛋白(HB或HGB) 單位:克/升(g/L)

正常值:成年男性為120-160g/L 成年女性為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嬰兒為100-140g/L 兒童為120-140g/L

臨床意義:同紅細胞

7.紅細胞壓積(HCT)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為0.40-0.50(40%--50%) 女性為0.37-0.48(37%--48%)

新生兒為0.49-0.60(49%--60%)

臨床意義:同紅細胞

8.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單位:飛升(fl) 正常值:80—95飛升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減少:常見于小細胞性低色素性貧血。

9.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單位:皮克(pg) 正常值:27—32皮克

臨床意義:升高: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 降低:常見于小細胞性貧血。

10.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0.32—0.36(32%--36%) 臨床意義: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11.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單位:百分比(%)

正常值:0.109—0.157(10.9%-15.7%)

臨床意義: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時有意義,常見于各種類型的營養缺乏性貧血。目前

Bassmen提出了平均紅細胞體積(或容積)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分類法,在臨

床上應用價值較大,見表1-1

表1-1幾種貧血的MCV和RDW變化

MCV RDW

正常人 正常 正常

缺鐵性貧血 降低 升高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升高 升高

再生障礙性貧血 正常 正常

溶血性貧血 升高 升高

鐵幼粒細胞貧血 正常 升高

單純小細胞貧血 降低 正常

12.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 單位:百分數(%)

正常值:約0.0001(0.01%) 絕對數 <300/109紅細胞

臨床意義:明顯增多可見于鉛、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見于溶血性貧血、巨幼紅

細胞性貧血、白血病、惡性腫瘤等。

13.網織紅細胞(RC或RET) 單位:個/升(個/L) 或百分比數(%)

正常值;成人絕對數為(24-84)×109/L ;百分數為0.005-0.015(0.5%-1.5%);

新生兒絕對數為(144-336) ×109/L ;百分數為0.02-0.06(2%-6%)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大出血。

減少:常見于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14.血沉(ESR) 單位;毫米/小時(mm/h)

正常值:男性為0-15 女性;0-20

臨床意義:增快:常見于各種炎癥、結核病和風濕病活動期、組織損傷、貧血和高球蛋白血癥、惡性腫瘤等。

減慢:常見于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肝損害、脫水有使用抗炎藥物等。

15.血小板(PLT) 單位:個/升(個/L)

正常值:(100-300)×109/L ;(舊制單位:10-30萬/mm3).

臨床意義:增多:常見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16.血小板平均體積(MPV) 單位:飛升(fl) 正常值:6.3-10.1飛升

臨床意義:增高:常見于血小板破壞過多、骨髓纖維化、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脾切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綜合征、鐮狀細胞性貧血等。

17.紅斑狼瘡(LE)細胞 正常值:為陰性,即未找到LE細胞。

臨床意義:陽性,常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期陽性率可高達80%),亦可見于一些結締組織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8.血常規化驗報告單;見表1-2

19.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分類儀9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儀)報告形式見表1-3

表1-3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分類報告單

檢驗項目 英文縮寫 正常參考值 計量單位

紅細胞計數 RBC 男4.0-5.5 ×1012/L ;

女3.5-5.0 ×1012/L ;

紅細胞壓積 HCT 男0.4-0.545 %

女0.37-0.48 %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4-100 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20-360 g/L

血小析計數 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體積 MPV 6.8-13.5 fl

血小板壓積 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寬度 PDW 15.5-18.0 %

紅細胞分布寬度 RDW 0.109-0.157 %

白細胞計數 WBC 4.0-10.0 ×109/L

血紅蛋白 HGB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細胞絕對值 LYM#

淋巴細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NEU#

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NEU 50-70 %

單核細胞絕對值 MONO#

單核細胞百分比 MONO 3-8 %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EOS# 50-300 ×109/L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EOS 0.5-5 %

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 BASO#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 BASO 0-1 %

#為儀器打印后標志

血小板 血小板壓積 低熒光網織紅百分比偏高 未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萬~550萬/mm3)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萬~500萬/mm3)

新生兒 (6.0~7.0)×1012/L(600萬~700萬/mm3) 2周歲后逐漸下降。

臨床意義:

減少:各種類型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以及感染、肝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胃切除術后等所致的貧血。有的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產生中度貧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臟病、某些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肺氣腫、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2.血紅蛋白(Hb或Hgb)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兒 170~200g/L(17~20g/d1)

臨床意義:

減少: ①Hb減少的程度比RBC嚴重,見于缺鐵性貧血,即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復性出血所致,如潰瘍病、鉤蟲病、痔瘡出血及婦女月經過多等。

②Hb減少的程度與RBC相同,見于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貧血。

③RBC減少的程度比Hb嚴重,見于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大量失水、嚴重燒傷、休克、高原病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 (15~20)×109/L(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