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美國最新對華貿易措施(中國應如何應對美方貿易戰?)

时间:2024-06-09 03:03:22 编辑: 来源:

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上萬種具有戰略意義的貨物和技術。根據“巴統”規定,成員國準備向受限制的國家出口受控貨物和技術時,必須向“巴統”提出申請,并且只有在“巴統”所有成員國政府一致同意后,該出口國政府才能簽發本國的出口許可證。

(二)歐盟國家在巴統框架下的對華武器禁運

1950年7月,“巴統”的貿易管制范圍擴大到中國。歐盟自己并沒有專門的對華武器禁運政策,其對華武器禁運一直是在“巴統” 的框架內進行的,而且與美國的對華政策密切相關。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后,美國放寬了對華出口控制政策,“巴統”也改變了中國的出口許可地位,歐盟國家也隨之跟進。從1981年起,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開始向中國出口較為先進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中國開始與法國等歐盟國家建立起軍售關系。1989年下半年,“巴統”決定取消本已放寬的對華出口控制,歐盟國家也隨之對華實施軍事制裁,實行武器禁售。

但是,在“巴統”和歐盟決定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時候,正值國際格局發生激烈變化時期。隨著冷戰的結束、科技的發展和國際格局的演變,“巴統”以東西方劃界進行出口控制的制度已不合時宜。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西方國家開始不斷突破“巴統”的禁運限制,作為冷戰產物的“巴統”不得不調整其控制范圍和禁運對象。1990年,“巴統”的禁運項目由成立初期的400個減少到120個,1991年中又減少三分之二,被禁運的國家也越來越少,1994年3月,“巴統”宣布解散。

二、歐盟“禁令”禁什么

1989年6月26日~27日,歐共體的決策機構部長理事會在馬德里開會,會議宣布對中國采取包括中止高層接觸、軍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內的5項措施,其中有關軍事方面的措施是:“共同體成員國中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并禁止與中國進行武器貿易”。該理事會宣言成為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原始依據,使剛剛起步的中歐軍售往來又告停止。

但是,歐盟理事會的宣言并無嚴格意義上的法律約束力,它既沒有指明武器禁售是否涵蓋所有軍事項目,包括武器平臺、非致命項目或其部件,也沒有說明執行禁售的措施和程序,而是將這些問題的解釋權留給了各成員國,而各國對理事會宣言的解釋也是不同的。有的國家禁止對華出售任何軍事項目,有的國家則是有選擇地禁售。例如英國的解釋是:不禁止非致命性軍事項目;如航空電子和雷達等,將禁售范圍僅限于“致命性武器,包括機槍、大口徑武器、炸彈、魚雷、火箭和導彈,以及專門用于上述武器的部件,彈藥、軍用飛機、直升機,戰艦,裝甲戰車以及其他武器平臺、任何易被用于國內鎮壓的設備”。就在歐盟宣布對華禁售后不久,馬克羅尼(GEC-Mar買粉絲ni)公司獲準向中國出售了價值3000萬英鎊的用于中國戰機的“平視顯示器”和雷達設備,理由是這些屬于電子設備而非武器。

此外,法國和意大利也繼續對華軍事出口,其中甚至包括某些“致命性武器”。

中國應如何應對美方貿易戰?

作為當今世界上的貿易大國,面對著美方發起的貿易戰,必須要有勇有謀。據報道,在7月23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美國威脅將對5000多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中方對此有何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對于美方執意挑起貿易戰,中方“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立場非常堅定、明確。

對于如何解決中美經貿關系中的一系列問題,此前中方一直表現出極大的善意與誠意。除了去年上半年的百日計劃與下半年特朗普訪華時雙方達成的高達253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今年三輪磋商后,中國還同意從美國大量進口農產品和能源,給美國帶來巨大商業機會。

三輪談判后,中美兩國就解決經貿爭端達成規范共識,但特朗普卻出爾反爾。在國際社會看來,這樣做過度消費了美國的國家公信力。一旦美國沒有了國家公信力,世界各國對于美元、美股、美債乃至美國的信任感就會打折扣。

特朗普做事情像是“餓虎撲食”,但美國經濟卻不總是給特朗普長臉。

首先,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戰在很大程度上會傷及自身。事實上,由于232調查導致美國進口鋼材價格上升,美國汽車工業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升,不僅增加了下游消費者的成本,而且也會因此而損失大量就業機會。難怪美國剛剛開始對從中國進口價值34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后沒幾個時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宣布,尋求為從中國進口到美國的商品豁免關稅的企業將有90天時間提交申請,一直到10月9日。看來,美方已經對制裁中國的“后坐力”有些不那么自信了。

其次,面對著美國發起的加征關稅清單,中國也在反制過程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出臺了包括農產品、水產品和汽車在內的對美產品加征關稅清單。面對著來自中國的反制,美國接得住招嗎?眾所周知,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進口國。中國進口的大豆中有34%是從美國進口,而對華出口占美國大豆出口的60%左右。顯然,中國對美國大豆的依存度小于美國大豆對中國市場的反依存度。中國的反制措施還沒有生效,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就已經當了一回“晴雨表”。在過去的2個月中,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約跌了18%,美國的農民因此受到巨大的損失。

不難看出,面對著美方發起貿易戰的咄咄逼人攻勢,我們必須要兵來將擋。當下中國遇到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美方加征關稅清單生效對我們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是我們進行反制所要付出的成本。

相比美方發起貿易戰帶來的壓力與中方反制帶來的成本,要看到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共性,特別是都要在國內市場與其他國家市場上分散壓力,爭取東方不亮西方亮,同時也要看到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現階段,應對美方發起貿易戰所帶來的壓力需要在下游多做文章,特別是要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轉變制造業以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中國制造的不可替代效果。同時,中方也要在上游尋求突破口,化解好反制帶來的成本壓力,避免被國外“卡脖子”。

作為當今世界上的貿易大國,面對著美方發起的貿易戰,必須要有勇有謀。這也正是中國朝貿易強國目標邁進所需要做出的“規定動作”。 

來源:新京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