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美國支援海外軍事行動(抗美援朝時,美國對我國采取什么軍事行動)

时间:2024-06-01 11:40:45 编辑: 来源:

兵7師駐加州奧德堡,距巴拿馬空運航程近,它專門用來對付拉美出事地區;駐巴拿馬運河區的步兵193旅;海軍的“海豹”突擊隊(他們往往是加強排一級的編制);駐巴拿馬運河區的一個海軍陸戰隊加強連和“三角洲”部隊等。攻擊范圍涉及巴拿巴數十個地區,F-117隱形戰機將首次出馬,投擲900千克的激光制導炸彈直接摧毀兵營。攻擊發起時間定于夜間,越戰后美軍夜戰技能和裝備不斷改進。

當年為了使入侵計劃在公開時,其名稱能讓人接受,最后由鮑威爾將其改成為“正義事業”,以披上道義外衣。

與巴拿馬的形勢相比,美國軍事指揮機構自從二十世紀50年代與巴基斯坦結成中央條約組織后,就一直關注插入蘇聯和中國邊垂的阿富汗。美國早從英國國防和情報機構手中了解了阿富汗的詳情,英國三次入侵阿富汗,積累了大量阿國的情報和資料。1979年12月蘇軍入侵阿富汗后,美國政府除了在政治外交上抵制蘇聯入侵外,由中央情報局出面會同英國軍情五處、六處利用阿拉伯諸國資金,大量培訓阿富汗抵抗力量游擊隊和阿拉伯志愿軍(本.拉登就在其中),并用美制“紅眼”、“毒刺”、英制“吹管”、“標槍”肩射防空導彈,打擊蘇軍直升機。為解決游擊隊在崎嶇山區的運輸問題,甚至用生物工程方法養馴了大批日見珍稀的山地騾子(6000~8000匹)。美英特工均滲入阿富汗,美軍對阿富汗的情況十分熟悉。如今,美國并非不想利用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及其領袖人物,但由于阿富汗陷于內戰幾達20年之久(1965年該國領導集團就發生嚴重政治分裂,1973年即開軍事內戰),任何一位現今反塔領袖均不具備廣泛的號召力和實際權力。美國只能自己動手。

美國在阿富汗的行動計劃命名為“永久自由”,也許是想獲得當初擒獲諾列加的好運,來消滅或捉住本.拉登。從外部看,“正義事業”行動與“永久自由”行動有較大差別。前者是一次標準的聯合作戰;后者更象是利用多國空軍基地和航母特混群的空中打擊行動。因此,“永久自由”行動類似于1999年冬季北約在科索沃的“聯盟力量”行動。這次襲擊阿富汗的“永久自由”行動由負責中東和西南亞的空軍中將查爾斯.沃爾德指揮,沃爾德在沙特阿拉伯的蘇丹王子空軍基地。行動中還將運用一支名為“三角洲”部隊的特種兵。它直屬美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駐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除精銳的“三角洲”部隊外,還指揮5支特種部隊大隊(相當于加強營,皆為空降部隊)。

美軍之所以選擇在阿富汗的連續猛烈空中打擊戰略,實在有他們難言的苦衷。阿富汗國土面積65.23萬平方千米,國土的3/4是高山、峽谷、高原、盆地和荒漠。在北端是“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系由北向西南延伸,直到伊朗邊境的白山山脈,高度從7000米降到3000米。由于地形隆起和冰川切割,坡險谷深,地形崎嶇,交通十分不便,即使巴基斯坦同意借道,把任何美軍裝甲師、機步師從巴阿邊境推進到喀布爾或坎大哈,都面臨著巨大的后勤困難。蘇軍入侵時,一個作戰的摩步師(其裝備數量相當于美軍師的一半)每天需補給700余噸物資,一個戰斗直升機團每天需要補給400噸。當時蘇軍每天只能空運200~300噸物資,主要補給依賴卡車隊。從5條險惡的山間公路每天最多補給1500噸,能維持2個師作戰就非常勉強了。正是美國情報機構利用了阿富汗的特殊地形,訓練阿富汗游擊隊伏擊車隊,使蘇軍為補給付出了高昂代價,而有限補給又制約了作戰部隊數量,使之無法全殲游擊隊。

發動以直升機為主的特種部隊奔襲,似乎較為可行,但實施起來困難重重,阿富汗中部北部山區10月份已進入雨季,雪雨交加,氣象條件復雜。阿境內沙塵、強太陽輻射,高原低氣壓和山谷紊亂氣流都對直升機的性能和可靠性提出挑戰。各種含鹽類砂塵加快了機件磨損和液壓管路堵塞,1979年美特種部隊營救駐伊朗大使館人質的失敗,就是直升機毀于當地的沙塵暴。當年參戰的蘇制米-8直升機槳葉前緣包條只能使用400-500小時,美軍各型直升機在“沙漠風暴”中也曾加裝了防塵罩,但防塵罩在高原缺氧區又會限制直升機的功率。阿富汗游擊隊與蘇制直升機米-17、米-24作戰近10年,經驗豐富,美國直升機部隊肯定會付出傷亡的代價(蘇軍損失直升機超過千架,其中20%毀于使用方面的原因)。

一般地說,美軍的戰略,裝備和部隊并不適合打山區游擊戰,尤其不適合在阿富汗那種很特殊的山區,去對付打了20多年仗的穆斯林敵人,只要看看科索沃戰爭,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一直遲遲不投入地面部隊,同南聯盟軍在巴爾干山區決戰,就可以了解美國軍事指揮機構處理山地戰問題的思路了。當然,美軍有一支專門的山地戰部隊——駐紐約州德拉姆堡的第10山地步兵師。還有特種部隊司令部的幾支部隊和著名的“三角洲”部隊。美國海軍陸戰隊突擊營等精銳部隊在必要時也會投入任何地區進行廝殺,但第10山地師前進部署較慢(2-4周),特種兵作戰也必需要有準確的情報和有力的支援,從阿巴邊境建立前進支援基地和建立準確的戰術情報網,恐非一兩周的事情。

再三權衡之后,也只有選擇持續猛烈空襲一條路了。事實上,美國最開始任命空軍中將查爾斯.沃爾德負責“永久自由”行動,表明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美國采用的會是一場類似科索沃戰爭的空中戰爭。(

美國的軍隊主要任務是什么?

《2004年度國防報告》中,系統闡述了美國國防戰略的計劃原則,軍事任務的界定、武裝部隊成功完成作戰任務所需的能力及武器裝備發展方向,上述軍隊建設重點內容大都反映在2005財年國防撥款法案中。從上述三個文本,可以歸納出,2005年美國國防戰略與軍隊建設政策動向有以下幾方面。

一、國防戰略向“先發制人”轉變

自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由于軍事上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對手,因此,其國防戰略主要以“威懾”為主。然而,布什政府第一任期開始后不久,突遇的“9.11”事件轉變了美國人的許多固有觀念,同時也引起了其軍事戰略思想的轉變。“9.11”事件使美國人認識到恐怖主義已成為新世紀的主要威脅形式,以反恐戰爭為主的“不對稱戰爭”也成為新的戰爭形式。由于恐怖主義具有的隱蔽性與突發性,導致未來威脅的不確定性,即不知道未來風險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爆發,因此,美國就需要相應調整其國防戰略,這即是“先發制人”國防戰略出臺的背景。

“先發制人”國防戰略,與美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威懾”戰略相對應,成為美國新的防務戰略。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在覺察到對手對美國有威脅時,先于其行動之前將其擊敗。即過去美國主要是通過威懾敵人來達到自身的安全,現在企圖通過先發制人戰略,迅速擊敗敵人,從戰略上保衛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正如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奇所說:“我們不給敵人先出手打擊我們或打擊我們的朋友及盟友的機會,不管這些朋友盟友是阿拉伯國家還是以色列。”根據這一理論,美國有權判斷誰對美國的安全構成了威脅,并采取軍事行動,哪怕這種威脅實際上并不存在。該計劃的核心主旨是:美國要事先排除任何競爭對手,建立在美國強權下的世界和平,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同時,為適應“先發制人”國防戰略的變化,更好應對現在和未來威脅,保護美國安全,2004年美國確立了有效的戰略目標和風險管理機制,這種新的平衡風險的機制,不僅包括直接戰爭計劃風險,而且還包括對部隊人員管理和軍事轉型的風險,即降低部隊管理風險、降低作戰風險、降低機構風險、降低未來挑戰風險。達到既能加強部隊建設,有效地防止大規模戰爭等傳統威脅的發生,又能防止恐怖主義襲擊、計算機網絡戰及核生化武器攻擊等新型威脅,保護美國安全、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戰略目的。伊拉克戰爭是“先發制人”國防戰略的第一次實踐,標志著冷戰后美國的戰略思想經過十余年摸索與實踐,已經出現重大改變。

二、建軍模式向“基于能力”轉變

為配合國防戰略的轉變,美國建軍模式要求重點建設應對21世紀新威脅的能力,而不只是應對特定地區的威脅和需求。“制定防務計劃不僅為了防御那些已知的威脅,而且也要應對未知的威脅;不僅要關注誰?會在何時、何地威脅美國,而且更要知道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威脅美國,以及需要什么樣的能力來對抗未知威脅。” [1]因此,需要建軍模式向“基于能力”轉變,最終使美國軍事始終擁有絕對的優勢,走在所有敵對國家的前面,才能“先發制人”,從軍事能力上保衛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把對美國任何時候的安全威脅都降為最低。

經過近3年“基于能力”的建軍探索,并經過“反恐”戰爭的檢驗,應該看到,美軍“基于能力”(而不是傳統的“基于威脅”)的建軍模式已基本定型。在布什政府的第2任期內,這一模式將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美國把以“基于能力”的建軍模式明確為“1-4-2-1”型。“1”是保護美國本土,“4”是在海外4個地區(歐洲、東北亞、東南亞沿海區和中東8西南亞)威懾敵對行動,“2”是在同時發生的2場戰爭中迅速擊敗敵人,“1”是至少在其中1場戰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所謂“1-4-2-1”型就是指按以上指標來確定部隊的結構和規模。為達到這一目標,美軍不是通過擴軍來增強實力,而是通過軍事轉型來實現部隊戰斗力的大幅提高。

為支持“基于能力”的建軍模式,布什政府不斷加大國防投入,并將國防預算的重點轉向建設美國軍隊應對21世紀威脅的能力方面。2005年的國防預算總額高達42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主題就是“應對當前的威脅,為將來的挑戰做好準備”,并重點強調“贏得全球反恐戰爭的勝利”和“部隊繼續轉型,應對 2010年及其以后所面臨的威脅”。全力支持“軍事力量的轉型”,淘汰不適應戰略需求的裝備,開發“面向21世紀的新型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另外,為了建設一支基于能力的新型軍事力量,2005財年國防預算加強了在新型裝備技術研發、導彈防御、信息和情報、空間以及部隊防護等方面的投資。

三、軍事轉型向“全面推進”轉變

為實現先發制人的國防戰略,構建能力型的部隊,以應對21世紀的新挑戰,贏得全球反恐戰爭的勝利,最大可能地保衛美國安全,要求美軍必須進行轉型。在 2003年國防報告中,美軍把轉型定義為一個持續變化的動態過程,其衡量標準也是動態的,2004年國防報告也繼續發展了這一概念。美國防部認為衡量轉型的最可靠方法就是觀察文化是如何變化的?正如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所說:“我們正盡力促進一種非傳統思維的文化的發展――一種人們能夠愿意嘗試新事物的自由和靈活的氛圍……這種文化不是等待威脅出現并予以證實,而是在其出現之前進行預測-并且迅速發展和利用創新能力勸阻和遏制那些威脅。”[2]因此,利用創新思想、創新方法來遏制新的威脅的出現,即是轉型的實質。2004年,確定轉型的總目標是實現軍事的“全譜優勢”,確定轉型的戰略企圖,就是自上而下建立一種具有創新精神的文化,不斷地推進美軍繼續轉型,拉大與其他國家(既包括潛在對手也包括盟國)的軍事能力的時代差距,始終保持美國在全球的領先優勢,搶先占領21世紀國際戰略競爭的先機,降低未來挑戰風險,實現美國主導國際新秩序的國家戰略目標,維護美國的全球利益。

2004年是美軍全面推進軍事轉型的一年,由于轉型的特點要求,時間上領先對手,部隊快速機動,情報準確化,武器精確化,作戰聯合化,因此,2004年轉型方面的建設主要有:加大轉型開支,提出美軍轉型構想,調整海外軍力部署,發展模塊化部隊,實驗聯合作戰,采辦新式裝備,改革國防部運作等方面。

提出“10-30-30”美軍轉型構想。即一旦決定動武后,美軍要在10天內完成戰斗準備并向預定地區進發,用30天時間擊敗敵人,并使其在可預見的將來無力恢復有組織的反擊;然后再以30天時間調整部署,為全球任何地區的新一輪戰斗任務做好準備。根據拉姆斯菲爾德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