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及對中國的啟示(美國的歷史中有那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时间:2024-06-01 20:43:15 编辑: 来源:

國的關系上是成功的。

1812-1824年戰爭的結果,美國排除了發展的最大障礙,這一點對美國崛起極為重要。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19世紀美國崛起的和平環境是和當時美國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南有被美國大膽削弱的弱國墨西哥北是19世紀后期才獨立的人口稀少的加拿大,這樣的周邊自然和國際環境對美國的發展十分有利。

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周邊國家環境對中國的發展并非都是有利因素,至于兩大洋的有利自然環境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全球現代化發展使海洋的安全保障受到新的挑戰,以為兩大洋可以確保國土安全也成了一廂情愿的事了。

第三,關于美國大陸擴張和西進運動的借鑒作用

美國的崛起和美國大陸擴張及西進運動是分不開的。

美國的大陸擴張兼有非殖民化和侵略擴展的兩重性質,對于美國大陸擴張中的侵略性一面,我們顯然不能借鑒,對于其中通過非殖民化途徑,擴張美利堅合眾國一面我們顯然也無法借鑒。

我們維持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

通過和周邊國家劃定和平國界而在事實上放棄了歷史上本來曾經屬于我們管轄的領地,或者雙方達成共識擱置爭議,謀求和平發展。

我們更不可能通過非殖民化手段來擴大國家的疆域。

美國西進運動具有群眾性經濟開發和統治集團經濟掠奪的兩重性,我們顯然不能采取驅趕和殺戮的排他性民族政策來開發西部。

此外美國的西進結果是開發太平洋沿岸,我國西部開發則是連通新世紀的絲綢之路,將遇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更大挑戰。

當然在西進運動中開發形成新的經濟布局及其成功的經濟政策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第四,關于美國沒有經歷封建制度階段和影響較小的借鑒作用

美國沒有經歷封建制度階段和影響較小在世界各個大國中是獨一無二的。

在這方面對我們的主要借鑒意義在于需要重視消除封建影響對于健康崛起的重要意義,今天封建影響大消極作用依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

第五,關于兩次科技革命故鄉的借鑒作用

美國是第二和第三次次革命的故鄉,這對于高質量地完成美國的崛起和確保崛起后的繼續快速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美國發展科學技術的對策和高科技發展戰略值得我們借鑒。

我在《美國的崛起》一書《近代美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經驗》一節中談到學習、引進歐洲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獨創性;倡導教育興國精神;鼓勵個人創造發明;工業實驗室的興起和多軌研究體制的實行;和廣泛吸引外來移民的科技力量五個方面。

近代美國崛起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將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要依靠科學的力量飛技術的力量。

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

(第457-466頁,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六,關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調整經濟政策的借鑒作用

美國是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不斷調整經濟政策的國家。

這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我在前面的答復中談到當代美國經濟發展的明顯特點是:1,經濟中心型,在戰后美國歷史發展中, 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政治與經濟關系中, 經濟利益處于優先地位;在社會制度與經濟發展中, 經濟發展為中心;在經濟發展中, 科學技術占優先地位。

2,改革調整型,在近現代歷史上經歷八次改革調整 *** ,戰后美國經歷三次 *** 。

3,全球開放型,表現為外來移民對當代美國各方面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國內移民的多樣性和流動性推動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一直在美國經濟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經濟制度上呈現多元性的發展;對外政策中的重經濟競爭的門戶開放特色; 思想意識上的全球意識和開放意識;全球地位中作用上的開放型。

4,一體多元型表現為經濟制度上的壟斷資本化主體型; 社會生活上的現代化生活主體型; 政治制度上的壟斷化統治主體型;思想意識上的資本自由化主體型; 民族構成上的美利堅民族主體型; 文化模式上的美利堅文化主體型;中宗教模式上的美利堅清教主體型。

5,實用協調型經濟,表現為自由競爭和壟斷的協調; *** 干預和市場經濟的協調;經濟發展和經濟周期的協調;富裕階層與貧困居民的協調;經濟實用與博采眾長的協調。

影響當代美國經濟發展中的 *** 經濟政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集中反映在需要處理和協調好重要經濟政策上。

即改革開放和調整政策、 *** 干預和市場政策、自由競爭和壟斷政策、經濟增長和周期政策、貿易自由和保護政策、關稅政策和稅收政策、財政金融和貨幣政策、工農商交訊協調政策、社會保障和扶貧政策、持續發展和環境政策。

這十個方面需要我們逐一加以悉心的研究。

第七,關于美國國家活力的借鑒作用

1,這個國家在經濟制度上,由于實行的私人壟斷和國家壟斷、集團壟斷所有制和私人經營兼顧帶來的某些活力。

這種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政策值得我們研究。

2,美國以自由市場經濟為基礎,兼顧 *** 干預模式,看不見的手和看得的手交替實行帶來的某些活力。

3,美國在政治制度上實行的是壟斷主體的民主共和制; 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國家帶來的某些活力。

它體現了以壟斷資本民主為主體的利益集團化和政治民主化兼顧的趨勢。

4,美國在思想領域中,實施的是自由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多元化帶來的某些活力,諸如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共和主義為主體的思想多元趨勢等。

它既維護了體現市場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利益,又照顧到其他利益集團的需求。

5,美國由于繼續推動向全球開放的外來移民潮在主要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

6,在文化領域中,美國推動以美利堅文化(WASP)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趨同存異趨勢帶來的活力。

這種多元文化體現在以基督教新教為主體的世界各教派并存和林立的趨勢; 以及以WASP文化為主體各種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趨同存異趨勢。

以上幾個方面,我們會注意到美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宗教、民族、思想等領域實行的是兼容并蓄共同繁榮和諧發展的政策,在這個意義上值得我們重視,結合我國的國情趨利避害。

第八,關于現代化進程中的借鑒作用

我以為現代化是生產力的發展進程,現代化本身并沒有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現代化首先在資本主義國家實現,而社會主義蘇聯的國家現代化進程又走上了一條俄國特色的歪路,所以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把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從性質上分隔開來,把現代化進程 *** 有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的而加以排斥。

這就把現代化政治化、生產關系化了。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享受現代化的成果對于不同利益集團是很不相同的,在美國主要獲益者是資本利益集團,我們需要防止在現代化進程出現特殊利益集團現象和防止貧富懸殊現象的加劇。

說明 有關中國近代貿易變遷的信息?

鴉片戰爭前,存在著一種近代意義上的非對稱的"世界體系"。中英兩國分別在不同的區域體系中控制著體系內部的平衡,但兩國的對外戰略構想不同,各自支配的體系的性質也不同。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審視,東亞的朝貢體系有其自然的漸進式變遷的邏輯和進程。進入近代,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資本的沖擊下,朝貢貿易體系逐漸遜位,終以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為標志走向解體。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結果。中國被迫開放貿易并按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原則開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關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朝貢貿易體系的制度框架,為條約通商貿易體制的確立提供了條件。條約通商貿易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使中國的商品市場被納入由英國構建的西方世界經濟體系。客觀而言,這一體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口岸為中心的近代區域市場的發展和近代市場關系的形成。

鴉片戰爭前,存在著一種近代意義上的非對稱的“世界體系”。中英兩國分別在不同的區域體系中控制著體系內部的平衡,但兩國的對外戰略構想不同,各自支配的體系的性質也不同。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審視,東亞的朝貢體系有其自然的漸進式變遷的邏輯和進程。進入近代,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資本的沖擊下,朝貢貿易體系逐漸遜位,終以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為標志走向解體。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解體無疑是勞動方式變革的結果。中國被迫開放貿易并按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原則開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關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朝貢貿易體系的制度框架,為條約通商貿易體制的確立提供了條件。條約通商貿易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使中國的商品市場被納入由英國構建的西方世界經濟體系。客觀而言,這一體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口岸為中心的近代區域市場的發展和近代市場關系的形成。

一、鴉片戰爭前非對稱的“世界體系”

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航線的地理大發現,世界商業貿易日益繁榮,并由此擴大了世人交往的范圍。多數西方學者據此認為,經濟全球化始于15世紀的歐洲,航海大發現使人類的腳步從一個大陸跨到另一個大陸之上,從而實現了從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變革。羅伯森將15世紀初期開始的經濟全球化劃分為萌芽、開始、起飛、爭霸和不確定性五個階段。沃勒斯坦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世界歷史性的,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同步的,經歷了一個運用各種手段成功擴張的過程。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將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歷史劃分為“新興的西方世界”、“西方居優勢地位的世界”和“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三個階段序言5。無論如何界說,總是隱含的前提是存在一個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

通常認為,西方世界體系體現了建立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上的民族國家之間的平等交往關系,因為和約確立了主權國家的合法邊界及對彼此國家內部事務的不干涉原則,而英國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掌控歐洲力量均衡體系的主導者并有效地維持著西方秩序。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英國成功地以強大的實力實現了對海洋及海上貿易的主宰。拿破侖戰爭后期,英國通過組建四國同盟(Concert of Europe)這一國際機制來尋求一種力量均衡,牽制和對抗以歐洲大陸專制主義為重心的神圣同盟。1815年的《威尼斯和約》給歐洲帶來了一個長達百年的西方歷史上罕見的和平,更是被許多史學家頌為“英國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

事實上,西方“條約和平”秩序的建立與維持,是英國控制著歐洲的力量均衡而追求自身全球利益的結果。在金融、財政等一系列有效率的制度創新的推動下,首先誕生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浪潮導致了生產力的根本性變革,“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經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最終確立了在軍事上的全球優勢,事實上已經擁有了在西方體系中的霸權。拿破侖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