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美國被認定為限制自由貿易的頭號國家("保稅區"與"自由貿易區"的區別)

时间:2024-05-25 17:50:58 编辑: 来源:

對重罪與輕罪懲罰力度不同

如果侵害的暴力屬于致命性暴力.即能致人死亡或者重傷的暴力,那么防衛暴力也可以是致命性的

如果侵害的暴力屬于非致命性的,那么防衛的暴力應是非致命性的

從這兩條界限看出,對危險的暴力侵害的防衛比對輕微的暴力侵害的防衛采取限制更小的政策

殺死了可能重傷的侵害者是許可的,但重傷了可能致人輕傷的侵害者是不許可的,這體現了對嚴重犯罪實行嚴厲懲罰的精神

(7)對“私下和解”的行為是否應負刑事責任有意義

一般而言,對重罪私下和解的應當構成犯罪.而對輕罪的則不然

(8)對確定追訴時效有意義

刑罰重的犯罪,追訴期限長

刑罰輕的犯罪,追訴期限短

(四)刑罰的目的,存在著許多觀點,主要有:善惡報應說,違反法律與道德的人理應受到法律與道德的制裁;特殊預防說,刑罰的目的在與防治本人犯罪,而不是預防他人犯罪;限制自由說,監禁犯罪者使其與社會隔絕,目的是防止社會受害

(五)犯罪構成理論,美國刑法犯罪構成模式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犯罪本體要件,包括犯罪行為和犯罪心態

二是責任充足要件,內容有未成年、錯誤、精神病、醉態、被迫行為、警察圈套、安樂死、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等

“犯罪本體要件,是種種具體罪行的抽象,形成行為樣態,體現國家意志和權力,發揮規范行為和保護公共利益的刑罰功能

責任充足要件,是訴訟活動中辯護理由的總結,體現國家權利的自我約束機制和保障公民權利的刑罰功能

”從形式上分析,犯罪構成雙層模式中,第一層次采用由犯罪行為到犯罪心態逐步收縮的方式的定罪過程,體現了國家意志,由公訴機關行使追究犯罪的權利,發揮刑法的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

第二層次賦予被告人合法辯護的理由,體現了公民權利,發揮刑法的人權保障功能

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在對抗當中力量相當,平衡了國家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

在刑事實體法中規定被告人的合法辯護權利,是美國刑法一道獨特的風景

所以,在刑法公正性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美國刑法對個人權利的重視

(六)刑事法律制度的改革

美國的刑事法律制度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廢除種族歧視,美國刑事法律之中關于種族迫害的法律基本上都被廢除

但不幸的是,由于“三K黨”等恐怖團體的存在,對黑人的迫害仍未根治

2,反對酷刑廢除死刑的改革,1967年美國聯邦法院廢除死刑,1977年為打擊犯罪又恢復了死刑,在這種反復的過程之中,死刑的執行方法得到了極大的改進,除了槍決,絞死之外,發展了電椅毒死,毒氣致死,注射執行等死行執行方法

二戰后美國對外政策起源?

二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

二戰后,美國的實力遠在西方列強之上,可以按照美國的意志和價值觀念來推行對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極大地膨脹起來,開始全面推行其霸權主義政策。綜觀二戰后美國的對外戰略,雖然隨著國際形勢和美國實力的變化,美國各屆政府的對外戰略常有變化,但是,無論什么時期,其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卻始終未變。二戰后,美國謀求領導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戰略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單邊主義橫行。

1、全球戰略確立階段的美國對外戰略——遏制戰略

從戰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國全球戰略確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美國奉行遏制戰略,其對外戰略具有明顯的擴張性、進攻性和侵略性。

杜魯門(1945年~1953年任總統)“遏制”戰略的基本內容是:(1)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以“杜魯門主義”為核心的冷戰政策,以原子彈和美元為堅強后盾,同蘇聯進行全面對抗,對東歐進行顛覆,在中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繼而對新中國實行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封鎖和軍事上的包圍。(2)對西歐和日本,通過“馬歇爾計劃”、“占領地區救濟基金”和“經濟復興基金”,在經濟上進行扶植和援助;通過分裂德國、重新武裝西德,建立“北約”和締結《日美安全條約》,形成以軍事聯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陣營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并對盟國進行控制。(3)在亞非拉地區,通過簽訂《西半球防務條約》和建立“美洲國家組織”來鞏固它在“后院”的統治,打著所謂“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后地區”的旗號,推行“第四點計劃”,支持親美獨裁政權,推行新殖民主義,并建立了大量軍事基地,充當鎮壓民族解放運動的“世界憲兵”,妄圖取代老牌殖民主義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地位。

艾森豪威爾(1953年~1961年任總統)提出了“解放戰略”、“和平取勝”戰略。在軍事上,國務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規模報復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進行核訛詐和戰爭威脅。針對東南亞和中東局勢,先后提出“多米諾骨牌理論”和“艾森豪威爾主義”,大肆鎮壓民族解放運動,加緊向印度支那、中東和拉美地區滲透。

肯尼迪——約翰遜(1961年~1969年任總統)時期,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肯尼迪政府制訂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欖枝”的“和平戰略”,其實質就是通過運用和平與戰爭的反革命兩手策略,在社會主義國家搞和平演變,在亞、非、拉地區推行新殖民主義。具體包括:(1)同蘇聯既對抗又勾結。一方面,美國同蘇聯繼續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在推行“靈活反應戰略”的同時,大規模擴充核力量,并針對蘇聯和中國提出了“兩個半戰爭戰略”,在1961年柏林危機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與蘇聯激烈對抗;另一方面,又同蘇聯進行勾結,一起攻擊中國,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途徑,對蘇、東進行滲透,促進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2)在亞非地區,施以“恩威并用”的政策。一方面通過帶有附加條件的援助進行籠絡控制;另一方面,又對古巴大搞武裝顛覆,在巴拿馬、多米尼加進行軍事干涉。1961年10月在越南發動了“特種戰爭”。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約翰遜繼任總統。他基本沿襲了肯尼迪的對外政策,進一步擴大了越南戰爭。

2、全球戰略調整階段的美國對外戰略——緩和戰略

70年代,世界上多種力量迅速發展。美國經過戰后初期的全球擴張,加上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經濟實力大為衰減,霸權地位嚴重動搖。美國政府被迫對全球戰略作出重大調整,大肆推行緩和戰略,具體表現在尼克松主義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戰略”。

“尼克松主義”的具體內容是:(1)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與盟國的“伙伴關系”,以此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國在政策上協調一致,共同對付蘇聯;在經濟上相互讓步,幫助美國渡過難關;在軍事上共同分擔軍費和防務責任。(2)以實力為后盾,以遏制為手段,制約蘇聯,維持美蘇之間的均勢。(3)改變敵視中國的政策,實施對華關系的正常化,利用中國制約蘇聯。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了《中美上海聯合公報》。(4)在第三世界實行局部收縮,確保戰略重點。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正式簽訂了“關于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體面地結束了越南戰爭。尼克松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和表現,是美國統治集團為了繼續保住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而采取的一種政策。其實質是:通過適當收縮,減輕國內外壓力;通過緩和對蘇關系,扭轉戰略上的被動;通過改善對華關系,加強對蘇的制約;通過犧牲盟友,延緩自身的衰落;通過維持均勢,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繼任的福特政府基本沿襲了尼克松的對外政策。

卡特(1977年~1981年任總統)“世界秩序戰略”的主要內容有:(1)密切美、日、歐三邊的經濟、政治、軍事合作。(2)發展更為和諧的南北政治、經濟關系,減少第三世界對美國的敵視,削弱蘇聯的影響。(3)同蘇聯、東歐實行全面的、真正的緩和。(4)把美中關系作為美國“全球政治的一個中心環節”,通過推進關系正常化進程,謀求同中國建立戰略性合作關系。1978年12月卡特宣布同中國關系正常化,簽署了《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兩國正式建交。(5)重視人權外交,增進全球對人權問題的敏感,重振美國外交政策的道義內容。

1979年2月,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接管了伊朗政權,在對外關系上,把美國視為頭號敵人,11月發生伊朗人質危機。1979年12月,蘇聯出兵阿富汗并實行占領。這一系列被視為嚴重損害美國戰略利益事件的發生,迫使卡特政府對蘇聯政策趨于強硬。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義”出臺,其要點是建立地區性安全結構,把西歐、中東和遠東三個戰略地區聯結起來,抵御蘇聯在波斯灣、西南亞的擴張。同時卡特大幅度增加軍費,組建了快速反應部隊,并對蘇聯實行了嚴厲的經濟制裁。

3、全球戰略發展時期的美國對外戰略——從新遏制戰略到超越遏制戰略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的對蘇戰略“轉守為攻”,其全球戰略有了較大的發展。

在“重振國威”的目標取得一定進展后,里根又在他的第二任期內,進一步提出所謂的“第二次革命”,其實質是企圖憑借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用太空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用美國式的“民主”、“自由”征服世界,重新確立美國在全球的獨霸地位。為此,1985年1月美國公布了“總統戰略防御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利用美國空間技術優勢,建立一個以近地外層空間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太空綜合性戰略防御體系。該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標示著美蘇軍備競賽出現了質的升級。1986年3月,里根又在《自由、地區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提出了綜合運用軍事、外交、經濟和宣傳等手段,支持共產黨國家的“自由戰土”,把蘇聯取得的政治和軍事進展推回蘇聯本土去,削弱蘇聯的政治和軍事利益。同時實行實力遏制和談判并用的靈活政策,使美蘇關系由80年代初的嚴峻對抗走向了緩和,進入了對話的新時期。

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成功地率領多國部隊實施了打擊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計劃后,加強了美國的地區存在,并提出了要建立以美國為領導的“世界新秩序”主張。

4、美國全球戰略的新發展——對外戰略中的單邊主義

2000年美國大選,喬治.W.布什以微弱多數贏得大選,成功入主白宮。2001年美國發生了“9.11”恐怖襲擊事件,一年后,布什提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進行了新的重大調整,其根本目標就是確立美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單極戰略坐標,加強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在全球范圍內擴展“自由市場經濟”和傳播美國的價值觀念,把反恐和維護國家安全作為對外戰略的首要任務,推出“先發制人”戰略,以打擊恐怖主義和所謂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無賴國家”。布什政府雖然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強調了大國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也表明了要依據其在經濟、科技、政治、外交、軍事、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表現出來的超級大國的綜合國力,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和不惜以武力重塑國際秩序的強烈愿望,極力推行單邊主義的對外政策。2003年3月不顧法國、俄羅斯、德國和中國等大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地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是明證。

美國直銷業發展歷史

一、美國的直銷發展趨勢

內容提要:中國直銷貿易所面臨的困難也是眾多的。畢竟它屬于新興行業,屬于弱勢剛起步產業,又面臨眾多國外強勁的競爭對手,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還并未健全, *** 的防風險能力不強,而面對WTO的協議,中國必須開放直銷這一塊市場,而 *** 最終選擇把直銷的高收益壓低,壓成單層次的,讓直銷員沒有高收益。在沒有高收益的情況下,也就不會有高風險了,這種情況至少暫時會被考慮。所以,我們必須理性地看待中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