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網織紅細胞怎么算出來的(醫院體驗,要測網織紅細胞,醫生說血常規里有網織紅細胞,結果化驗結果出來沒有網織紅細胞,)

时间:2024-06-14 08:50:08 编辑: 来源:

三、

血小板計數

PLT的正常值范圍為×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機體的止血與凝血。血小板數量過高血液會處于高凝狀態,容易發生血栓,過低則容易發生出血如鼻衄、牙齦出血、皮膚出血點或瘀斑等。

血小板升高常見于血液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脾切除后、運動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減少常見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脾功能亢進,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某些藥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等。

血常規各項指標怎么看?

血常規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參考價值,許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時可以做血常規檢查對其進行輔助診斷。

此外,血常規檢查還是觀察治療效果、用藥或停藥、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愈的常用指標。

1、紅細胞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新生兒:×1012/L

嬰兒:×1012/L

兒童:×1012/L

成人男:×1012/L

成人女:×1012/L

2、血紅蛋白

【正常參考范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3、血細胞比容

【正常參考范圍】

男40%~50%;

女35%~45%。

4、白細胞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成人×109/L

新生兒×109/L

5、白細胞分類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中性粒細胞N0.5~0.7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

嗜堿性粒細胞B0~0.0l

淋巴細胞L0.20~0.40

單核細胞M0.03~0.08

6、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109/L

擴展資料:

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

生理性變化①增多見于精神因素、紅細胞代償性增生。②減少見于妊娠、6個月~2歲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減退。

病理性增多見于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病理性減少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見于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見于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百度百科-血常規

血常規化驗單究竟該如何看?

其實看血常規是一件有技巧的事,抓住技巧,分3步看,很多異常或者是疾病都是可以自己做出判斷的,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該如何看血常規的化驗單,以便大家日后可以簡單的給自己或者家人看看有無明顯異常情況,判斷健康,指導生活。

當拿到血常規報告單時我們要關注哪些內容呢

首先來說,我們要大致了解血常規里面包含了哪些內容,能夠指導哪些方面的疾病異常,也就是有目的有依據的進行解讀。血常規大致分為貧血指標、感染指標、凝血指標,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血細胞、白細胞還有血小板,而其他那么多項目多是這三個指標的子集或者是輔助項目,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簡單分三部分。紅細胞這一部分主要的看有沒有貧血、有沒有紅細胞異常方面疾病,這里面包括的項目主要有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以及紅細胞壓積,當然還有一些小項目,對于非專業血液科醫生是無需掌握的,我們平時關注有無貧血也只是關注這幾個項目,而大家了解這三項是足夠了。

有沒有貧血我們該如何判斷呢

1、首先,如果是單純的體檢的話,發現這幾項有異常,我們要按以下思路進行考慮,首先要看血紅蛋白,這也是最基本的項目,因為是體檢,所以每年都會檢查的,所以基本上是不會出現明顯異常的,如果有明顯異常那就說明不是個好預兆,因為如果一年內血紅蛋白下降的很多的話,可能是腫瘤、潰瘍出血、婦科出血等失血性疾病,是一定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查的,但是如果血紅蛋白比上一次相差不是很大,僅有10以內,那么基本上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畢竟與檢查的儀器以及患者不同的狀態是不一樣的。

但是如果血紅蛋白在100以下,那就要好好查找一下自身有無導致出血的疾病了,除了上面所說潰瘍出血、婦科出血或者是腫瘤出血以外,最主要的是看看自己有么有痔瘡、千萬不要小看痔瘡,我的一個病人來住院,入院檢查發現血紅蛋白只有50多,比正常差了一倍多,但是患者自己就知道是痔瘡惹的禍,經常出血,但是就是不想處理,這是很不正確的想法,血紅蛋白這么低,是會影響到全身的供氧供血的,患者是會有渾身沒勁、面色蒼白愛睡覺等表現。

2、如果血紅蛋白降低的話,可以關注一下紅細胞壓積這一項,如果這一項也低的話,是可以輔助證明有貧血的情況的,但是這只針對于普通人,對于一些大手術術后或者是外傷的患者的話,如果血紅蛋白降低,而紅細胞壓積升高了,也是存在貧血的,只是血液被濃縮了,需要進行補充。

3、當然紅細胞計數也是這樣的道理,比較好理解,紅細胞計數減少可能存在貧血、紅細胞被破壞等疾病。

1、現在不少人都是知道白細胞升高是存在感染的情況,這樣說基本上是正確的,白細胞計數升高是代表有細菌感染,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細菌性感冒、細菌性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胃腸道炎癥等,而一般情況下白細胞是不會升高很明顯的,差不多都在10左右,如果白細胞升高到了10幾個以上,那么說明感染的情況還是蠻重的,這時的患者應該是有比較明顯的癥狀的,如發熱,比如說一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可能會出現白細胞10幾個的情況。

2、但是不要光看白細胞的計數,要看中性粒細胞的比率,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比率是升高的,既可以增加細菌性感染的證據,但是大家不要以為白細胞升高才是細菌性感染,白細胞降低的話,也可能是細菌性感染的可能,但是一般情況下代表感染是很重的,就好像體溫一樣,體溫升高大家覺得是存在感染性疾病,但如果體溫降低的話,那么則是重癥感染的表現。

3、因為除了細菌性感染以外,還有病毒性感染、寄生蟲感染等,這類感染的話,白細胞一般是不會升高的,可能是正常也可能是降低的,但是中性粒細胞不會升高,一般會降低或者正常,而淋巴細胞或者嗜酸性粒細胞是會出現升高的,這就要說一個大家質疑的事了,有人質疑為什么孩子感冒了卻要查血常規,這是因為血常規是可以基本判斷出是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上感的,以便指導用藥。

血常規中有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血小板,那么血小板到底有哪些作用與危害呢,血小板簡單的講就是給我們止血的物質,不小心割了手指,血小板就會來到這里止血,所以說是個好東西,但是這個血小板升高的話,就不是好事了,因為太多了血液就會黏稠凝固,該出現血栓性疾病了,所以說多了不是好事。一般來說,血小板減少可能是原發性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但是這些骨髓抑制性的疾病一般都會合并三系的減少,也就是血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都減少。而血小板升高的話,除了見于血液疾病以外,還可能是存在急慢性的感染性疾病。

人手一份血常規解讀大全,各項數據都說明了什么問題?

看血常規主要看以下幾個項目:

1、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增高很可能是急性聚精感染,比如傷口化膿感染。減少多數是因為病毒性感染,比如傷寒、肺結核都可導致。另外如果發現白細胞沒有增多,和中性粒細胞增多明顯,則表示感染比較嚴重。

2、血紅蛋白數量減少與貧血有很大關系,貧血分為溶血性貧血和失血性貧血,孩子主要表現為缺鐵性貧血為主。血紅蛋白增多很可能是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或者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3、血小板數量,血小板與凝血功能有很大關系,如果血小板過少,很可能出現大出血,常見原因有嚴重感染疾病,如敗血癥。血小板增多,常見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另外孩子被病毒感染也會出現血小板增多。

通過血常規我們能夠及時發現某些疾病,但不代表血常規沒有問題,身體就完全健康,有些疾病需要做其他檢驗才能發現。比如很多風濕性疾病,會導致血液中的細胞數量發生變化,卻無法診斷出具體疾病。只能一個一個項目做檢查,確診紅斑狼瘡需要做抗核抗體譜檢查,確診類風濕需要做風濕因子檢查。總之血液中含有的任何一項物質都應該在一定范圍內,否則就很可能出現疾病。

年輕人不要覺得驗血很麻煩,大部分疾病如果你能早一些治療,不僅能夠減少痛苦,帶來的經濟壓力也會減輕。我個人活到25歲從來都沒有去做過血常規,有一年身體出現了明顯不適,去醫院一次性抽了11罐血,最后才被確診了系統性紅斑狼瘡。不過病發時血常規仍然正常,就是身體各方面都會疼痛。

人體什么樣是貧血,貧血怎么辦

貧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的測定技術比較復雜,所以臨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于患者同年齡組、同性別和同地區的正常標準。國內的正常標準比國外的標準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區,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紅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認為有貧血。12歲以下兒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正常值約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無明顯差別。海拔高的地區一般要高些。

貧血患者紅細胞計數的降低與血紅蛋白濃度的降低一般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的紅細胞計數減少比血紅蛋白的減少相對的較少,以致貧血較輕時紅細胞計數可以不低于正常。相反,大紅細胞型貧血時,血紅蛋白濃度相對地偏高,而紅細胞計數偏低。當失水、水滯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后血液總量尚未恢復到正常時,血紅蛋白的濃度不能準確反映貧血的真實程度,因此臨床上要考慮這些因素對貧血的影響。此外,在急性大量血管內溶血時,血漿內含有較高濃度的游離血紅蛋白,這時血紅蛋白測定的結果高于貧血的實際程度。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計數更能反映貧血的程度。

“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血液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正常成人血紅蛋白量男性為12—16克/100毫升,女性為11—15克/100毫升;紅細胞數男性為400一550萬/立方毫米,女性為350—500萬/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標的即是貧血。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伴有頭昏、乏力、心悸、氣急等癥狀。

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一般要給與富于營養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和飲食,以助于恢復造血功能。 避免過度勞累,保證睡眠時間。

貧血具體分類 [編輯本段]

如下:

1.“缺鐵性貧血”,缺鐵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見于營養不良、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病;只要是女性就比較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女性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約有20%的女性、50%的孕婦都會有貧血的情形。如果貧血不十分嚴重,就不必去吃各種補品,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改變貧血的癥狀。比如首先要注意飲食,要均衡攝取肝臟、蛋黃、谷類等富含鐵質的食物。如果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或是缺鐵嚴重,就要馬上補充鐵劑。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也能幫助制造血紅素,所以維他命C的攝取量也要充足。其次多吃各種新鮮的蔬菜。許多蔬菜含鐵質很豐富。如黑木耳、紫菜、發菜、薺菜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