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網織紅細胞絕對值高是白血病嗎(網織紅細胞計數極低,只有0.1%,其他血常規正常,請問是再障或白血病嗎?)

时间:2024-05-19 15:47:45 编辑: 来源:

獨立的指標,又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怎樣來看一張血流變學檢查報告單的結果呢?下面敘述一下各指標的原理和意義。 (1)反映血液濃稠性 紅細胞壓積:它反映血液中血細胞與血漿間的比例。 意義:紅細胞壓積增高,則表示血液濃而粘,除腦血管病外還見于紅細胞增多癥;紅細胞壓積降低,則表示血液較薄,全血粘度也相應下降,意味著機體有失血或貧血。 (2)反映血液粘滯性、粘度是流動性的倒數,即粘度愈大,流動性愈差;粘度愈小,流動性愈好。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受紅細胞壓積的改變而改變,一般來說紅細胞壓積高的,全血粘度高。 意義:全血粘度增高提示血細胞壓積或血漿粘度增高,紅細胞聚集性增高,紅細胞變形能力或彈性差,血管壁硬化毛糙。它的增高常見于下列疾病,如腦血管病、紅細胞增多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脈管炎、肺心病、結締組織疾病活動期,鏈狀血紅蛋白癥、白血病等。 全血還原粘度 反映了單位血細胞壓積而產生增比粘度的能力。 意義:同全血粘度。 血漿粘度 反映體內生物大分子(纖維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對血細胞粘度的影響。 意義:增高,除腦血管病外主要見于巨球蛋白血癥,白血病。其他意義同全血粘度。 (3)反映血細胞的聚集性,紅細胞電泳時間:時間愈短、則表明紅細胞表面電荷多,紅細胞間愈處于分散,聚集性減少;反之,若時間愈長,反映其表面電荷愈少,則紅細胞愈趨向聚集,使紅細胞之間互成串狀、堆狀、使全血粘度增大。 意義:電泳時間延長常見于腦血管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髓病、紅斑狼瘡、高脂血癥等。 血沉:與血漿比重,粘度,紅細胞間聚集力有關。 血沉......>>

問題九:紅細胞壓積的臨床意義 紅細胞比容是影響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隨紅細胞壓積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則降低。1.增高各種原因所致血液濃縮如大量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后有大量創面滲出液等,測定紅細胞壓積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可作為補液量的依據。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有時可高達80%左右。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系體內氧供應不足引起的代償反應如新生兒、高原地區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2.減少見于各種貧血或血液稀釋。由于貧血類型不同,紅細胞計數與紅細胞比積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據紅細胞比積和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的量計算紅細胞三種平均值,以有助于貧血的鑒別和分類。

問題十: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比積是一個概念嗎 紅細胞壓積有助于了解紅細胞的增多與減少,當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絕對值增高時,紅細胞壓積也會有相應的增加。 男:0.40-0.50L/L (40%一50%) 女:0.37-0.45L/L (37%--45%) 血液經抗凝處理后,通過離心可以把血液分為兩大部分。

白血病是怎么診斷的?

目前白血病的確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科學研究表明,放射線、某些化學品、病毒和遺傳因素等可誘發白血病。放射線如γ線、X線等是放射物質發出的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射線,人一次大量地或多次少量地接觸放射線均可導致白血病。這里應說明我們到醫院拍片、透視、放射線劑量非常小不會引發白血病。許多化學物質對造血系統有害,有的可誘發白血病。這里列舉一些比較肯定的化學物質和藥品,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染發劑(含苯胺)等等;藥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等,還有一些治療癌癥的烷化劑可導致白血病。病毒可導發白血病已被公認,如人類T淋巴細胞通病毒(Ⅰ型和Ⅱ型)可引發白血病,人們感染了這種病毒,不會立刻發生白血病,只有當一些危險因素存在時才可促發本病,這些危險因素是放射線、化學品和某些藥物,大量病毒的多次接觸,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以及患者的年齡等都是危險"催化"因素。白血病的病因中與遺傳因素相關,這里的"遺傳"不是指的父母患病可以遺傳給子女,而指的是染色體和基因的異常白血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如PH、染色體的存在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病非常相關。雙胞胎中,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危險性就很大。

==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俗稱“血癌”,是國內十大高發惡性腫瘤之一,其特點為造血組織中某一類型的白血病細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組織中的發生惡性增生,并浸潤體內各臟器、組織,導致正常造血細胞受抑制,產生各種癥狀,臨床表現以發熱、出血、貧血、肝、脾、淋巴結腫大為特點。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細胞幼稚程度分為急性和慢性,按細胞類型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類型,臨床表現各有異同之處。可經中藥及化療,大部分可達緩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療,一部分可長期存活甚至治愈。

我國白血病患者約為3~4人/10萬人口,小兒的惡性腫瘤中以白血病的發病率最高。據調查,我國<10歲小兒白血病的發病率為2.28/10萬,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農村多于城市。近十余年來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白血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趨勢,全世界約有24萬急性白血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屬于中醫學的“虛癆”、“血證”、“瘟病”等范疇。

人類白血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許多因素被認為和白血病發生有關。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電離輻射、化學毒物或藥物、遺傳因素等。

1、病毒 人類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數十年歷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細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類白血病尚無法證實其病毒因素,并不具有傳染性。

2、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與放射劑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關,一次大劑量或多次小劑量照射均有致白血病作用。

3、化學物質 苯致白血病作用比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粒和紅白血病為住。

4、遺傳因素 某些白血病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急性白血病在臨床上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驟或緩慢,兒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癥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起病緩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漸進展。此類病人多以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后心慌氣短,食欲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為首發癥狀。此外,少數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齒齦腫脹、心包積液、雙下肢截癱等為首發癥狀起病。

2、 發熱和感染

A、 發熱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可發生再疾病的不同階段并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感染嚴重者還可發生敗血癥、膿毒血癥等。

B、 感染的病原體以細菌多見,在發病初期,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病毒感染雖較少見但常較兇險,巨細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發肺炎,須注意。

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見癥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并可是首發癥狀。AML的M3和M5亞型出血更嚴重,尤其是M3病人易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和顱內出血而死亡。

5、 白血病細胞浸潤體征

A、 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

B、 神經系統:主要病變為出血和白血病浸潤

C、 骨與關節:骨與關節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癥狀之一,ALL多見。

D、 皮膚;可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皮膚損害二種,前者表現為斑丘疹、膿皰、腫塊、結節、紅皮病、剝脫性皮炎等,多見于成人單核細胞白血病,后者則多表現為皮膚瘀斑、斑點等。

E、 口腔:齒齦腫脹、出血、白血病浸潤多見于AML-M5,嚴重者整個齒齦可極度增生,腫脹如海綿樣、表面破潰易出血。

F、 心臟:大多數表現為心肌白血病浸潤,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積液等。

G、 腎臟:白血病有腎臟病變者高達40%以上。

H、 胃腸系統: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缺乏、腹脹、腹瀉等。

I、 肺及胸膜:主要浸潤肺泡壁和肺間隙,也可浸潤支氣管、胸膜、血管壁等。

J、 其他:子宮、卵巢、睪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細胞浸潤。女性病人常有陰道出血和月經周期紊亂。男性病人可有性欲減退。

1、 臨床癥狀 急驟高熱,進行性貧血或顯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2、 體征 皮膚出血斑點,胸骨壓痛,淋巴結、肝脾腫大。

3、 實驗室:

A、血象 白細胞總是明顯增多(或減少),可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

B、骨髓象 骨髓有核紅細胞占全部有核細胞50%以下,原始細胞≥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紅細胞≥50%,原始細胞占非紅系細胞的比例≥30%,可診斷為急性紅白血病。

鑒別診斷:

A、再生障礙性貧血;

B、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C、惡性組織細胞病;

D、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西醫治療主要是化療,在使用化療藥物的同時,必須加強支持治療,減少并發癥,才能使病情好轉至緩解,

治療分為三期

1、誘導緩解期治療

2、鞏固期治療

3、維持期治療

難治性AML的定義為

1、初治病例對一線誘導治療無效;

2、在首次緩解6個月內的早期復發;

3、采用與常用藥物作用機理不同的抗白血病新藥。對ALL可選用其他方案。

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70%~90%經治療,可達緩解,經鞏固強化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達長期無病生存甚至治愈。急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病中的急危重癥,一部分病例因化療耐藥,效果不佳,并發癥多者預后較差。應積極預防治療并發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以挽救患者生命。

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分為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簡稱慢粒(chronic myelognous leukemia ,CML),是臨床上一種起病及發展相對緩慢的白血病。他是一種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增殖性疾病,表現為髓系祖細胞池擴展,髓細胞系及其祖細胞過度生長。90%以上的病例均具有CML的標記染色體——ph1染色體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則是ber/abl基因重排。CML臨床上以乏力、消瘦、發熱、脾腫大及白細胞異常增高為主要表現。CML在世界范圍的發病率并不一致。我國的CML發病率調查結果為年發病率036/10萬,在我國CML約占各類白血病的20%,占慢性白血病的95%。發病年齡分布較廣,但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有逐步上升的趨勢。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慢淋(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機體的淋巴細胞在體內異常增生和積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我國CLL發病率低,一般只占白血病發病總數的10%以下,居白血病類型的第4位。由于慢淋患者淋巴細胞壽命極長,并經常伴有免疫反應缺陷,故又稱“免疫無能淋巴細胞蓄積病”。

臨床主要表現是以淋巴結腫大為主,常伴有肝脾腫大,貧血及出血等癥狀,少數患者還伴有皮膚損害。本病中老年人居多,偶見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根據慢性白血病的臨床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及乏力等特征,屬中醫“癥瘕”、“積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