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網織紅細胞減少常見于哪些疾病(血常規檢查項目 如何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时间:2024-06-10 10:31:04 编辑: 来源:

感冒 等。②某些細菌、原蟲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瘧疾、黑熱病,以及嚴重感染如粟粒性結核、嚴重 敗血癥 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等。④某些藥物及 化學 試劑及放射線影響,如磺胺藥、氯霉素、抗腫瘤藥、 化妝 品、不合格 裝修 材料等。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葉性 肺炎 、急性 扁桃體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丹毒、急性 闌尾炎 、白喉等。②明顯的白細胞升高應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腫瘤可致白細胞升高。④外傷或組織壞死,如大面積燒傷等。

淋巴細胞增多常見于結核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細胞減少時,淋巴細胞比例會相對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 蕁麻疹 、剝脫性 皮炎 、腸道寄生蟲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應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是動態變化的,有些生理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過性波動,如餐后、劇烈運動等,另外也可能出現儀器測量誤差。因此發現白細胞計數異常時不必過于驚慌,至少要復查一次,盡早到血液科就診。

三、血小板計數(PLT)

PLT的正常值范圍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機體的止血與凝血。血小板數量過高血液會處于高凝狀態,容易發生血栓,過低則容易發生出血如鼻衄、牙齦出血、皮膚出血點或瘀斑等。

血小板升高常見于 血液疾病 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脾切除后、運動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減少常見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 紫癜 ,系統性 紅斑狼瘡 ,脾功能亢進,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某些藥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等。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很常用的檢驗方法, 報告 單中的項目比較多,所以在看報告單時,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項,必須把各項化驗結果綜合分析,醫生也會根據你的臨床癥狀以及體格檢查的情況做進一步的診療處理。

第一,我們先來看化驗單中的第一項CRP

CRP就是C反應蛋白,很多大醫院都開展微量血CRP的檢查。這是一個初篩的

檢查,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同時CRP還是疾病?身反應的指標,如果數值高出正常值數倍,往往提示病人身體的多個臟器受到損傷。另外,CRP還和一些嚴重疾病有關系,比如 傳染 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川崎病、 風濕 熱等。

第二,看白細胞(WBC)的數量

很多家長拿到化驗單只知道看白細胞高不高。一般來說,如果白細胞的數量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白細胞的數值越高,說明細菌的毒力越強或者細菌的數量越多。

但有時候白細胞特別高,不見得就一定是細菌感染,白細胞內還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如果孩子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他體內的淋巴細胞就特別高,所以白細胞總數也特別高,可能達到20000,甚至30000,實際上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細胞,而不是中性粒細胞。

白細胞舊稱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類細胞。白細胞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是人體和 動物 血液及組織中的無色細胞。有細胞核,能作變形運動。白細胞一般有活躍的移動能力,它們可以從血管內遷移到血管外,或從血管外的組織中遷移到血管內。因此,白細胞除了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廣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組織中。血液中的白細胞有五種,從體積來看,從小到大依次為淋巴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第三,看中性粒細胞的百分率

數值越高,說明疾病還在發展,有可能進一步加重。中性粒細胞主要是針對細菌的,當孩子的身體受到細菌感染的時候,中性粒細胞就會增加,來殺死細菌。如果中性粒細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細胞百分率相應地就要升高,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第四,要看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

如果它低于正常值,說明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越低,說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嚴重。如果高于正常值,說明是細菌感染。有些孩子,他們體內的白細胞總數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很高,這預示著孩子的發熱會越來越厲害。 第五,看血小板

血小板的數值越高,說明孩子感染的次數越多。這個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很多反復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數值都是400萬、500萬。

第六,看嗜酸細胞(EOS)絕對值和嗜堿性細胞(BASO)絕對值

它們是判斷孩子是否過敏的指標之一。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嗜酸性細胞絕對值是0.92,正常值是0.05乣0.56,高出正常值很多,說明孩子過敏很嚴重,說明這個孩子這次生病是在過敏基礎上受到感染導致的。

第七,看淋巴細胞絕對值和淋巴細胞百分率

淋巴細胞是干什么的呢?淋巴細胞主要通過分泌抗體來對抗病毒的。如果這兩個值高出正常值,就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第八,看單核細胞百分率和單核細胞絕對值

血液檢查中紅細胞少表明身體什么出了問題啊?

血液中的紅細胞是血球當中最多的一種,也是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

正常成人每升血液中紅細胞的平均值,男性約4~5×103個,女性約3.5~4.5×103個,居各類血細胞之首,如果將全身的紅細胞一個個連接起來,能環繞地球赤道4.5圈。

胞體為雙凹圓盤狀,直徑約7.5微米,中央較薄,周邊部較厚。新鮮的單個紅細胞呈淺黃綠色,多個紅細胞常疊連在一起,稠密的紅細胞使血液呈紅色。

紅細胞成熟時,無細胞核和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具有攜帶O2和部分CO2的功能,每100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120~150克,女性約110~150克。一般說,紅細胞數少于3.5×103個/升,血紅蛋白低于110克/升,則為貧血。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為120天,在此期間,一個紅細胞可在組織和肺臟之間往返大約5~10萬次。衰老的紅細胞多被脾、肝、骨髓等處的巨噬細胞吞噬分解。同時,體內的紅骨髓生成和釋放同等數量的紅細胞進入外周血液,維持紅細胞總數的相對恒定,以參與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當機體需要輸血時,最輸同型血,但尚需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因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存在。

紅細胞是邊緣較厚,中央略凹的扁園形細胞,直徑7~8μm。細胞質中含有大量血紅蛋白而顯紅色(見血細胞示意圖)。

紅細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發育成熟后進入血液。衰老的紅血球被脾、肝、骨髓等處的網狀內皮系統細胞吞噬和破壞,平均壽命120天。紅細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氧及二氧化碳,這主要是通過紅細胞中的血蛋白實現的。

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及二氧化碳能力。與氧結合的血紅蛋白稱為氧合血紅蛋白,色鮮紅。動脈血所含的血紅蛋白大部分為氧合血紅蛋白,所以呈鮮紅顏色;與二氧化碳結合的血紅蛋白稱為碳酸血紅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紅蛋白的結合都不牢固,很易分離。

在氧分壓較高肺內,靜脈血中的碳酸血紅蛋白解離,并與氧結合轉變為氧合血紅蛋白;而在氧分壓較低的組織內,動脈血中的氧合血紅蛋白解離,并與二氧化碳結合轉變為碳酸血紅蛋白。紅血球依靠其血紅蛋白的這種特殊性而完成運輸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務。

紅細胞的形態特點是什么?

人與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為紅色無核的雙凹(或單凹)圓盤形細胞,平均直徑約8000nm(8μm)。這些形態特點,使紅細胞的代謝率較低,又有較大的表面積,有利于與周圍血漿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雙凹圓盤形細胞比球形細胞有較大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此比值越大,越易于變形,故紅細胞能卷曲變形,以此適應通過直徑小于它的毛細血管并能通過脾和骨髓的血竇壁及其膜孔隙,通過后再恢復原狀,這種變化叫做可塑性變形。

紅細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紅細胞膜為脂質雙分子層的半透膜,對物質的通透具有選擇性,不能通過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氣體以單純擴散方式可自由通過,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親水性物質依靠易化擴散通過,負離子如Cl-、HCO3-等較易通過,尿素也可自由透入,而Na+ 、K+等正離子很難通過,需依賴鈉泵來主動轉運。

鈉泵的能量來自紅細胞消耗葡萄糖產生的ATP提供,并用以保持膜的完整性和膜內外的Na+ 、K+濃度梯度。貯于血庫較久的血液其血漿K+濃度升高,因低溫時紅細胞代謝率低,以致Na+、K+泵活動缺乏能量來源,不能將K+泵入細胞內。

紅細胞還具有滲透脆性和懸浮穩定性。

什么是紅細胞的滲透脆性?

紅細胞內主要含血紅蛋白。溶血時,血紅蛋白從細胞內逸出,溶于血漿中,此時血紅蛋白攜帶氧氣的能力喪失。溶血的發生或因紅細胞膜破裂,基質溶解;或因紅細胞膜孔隙增大,以致血紅蛋白逸出而留下雙凹圓盤形的細胞膜,這個空殼醫學上叫做“血影細胞”。正常紅細胞在滲透壓逐漸減低的溶液(如氯化鈉溶液)中表現有一定抵抗低滲(或低張)溶液的能力,也即抗張力強度,它與脆性相對。換言之,紅細胞抗張力越低就愈易溶血,也即是脆性越大。因此,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出現溶血的特性,叫做“紅細胞滲透脆性”。正常紅細胞一般于0.42%氯化鈉溶液中開始出現溶血,并于0.35%氯化鈉溶液中完全溶血,故以0.0042~0.0035氯化鈉溶液代表正常紅細胞的滲透脆性范圍,與成熟紅細胞作對比,網織紅細胞與初成熟紅細胞的脆性較小。衰老紅細胞的脆性較大。實驗證明,紅細胞在脾臟內停留一段時間后,其脆性大大增加。臨床上紅細胞脆性特別增大的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球形紅細胞與雙凹盤形的正常紅細胞相比,其紅細胞表面積/容積的比值顯著變小。

什么是紅細胞的懸浮穩定性和血沉?

在循環著的血液中紅細胞懸浮于血漿中而不下沉。這種懸浮穩定性取決于紅細胞膜和血漿的特性,當用抗凝劑防止血液凝固,并將抗凝的血液放在一定的刻度管中,觀察一定時間內紅細胞下沉的速度(用下沉距離表示)叫做“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ESR)。通常以第1小時末血沉管內血漿高度為標準,血沉愈快則表示紅細胞的懸浮穩定性愈差。血沉測定所得數據將隨儀器與試劑的不同而變化。臨床上通常采用魏氏法,其正常值成年男子為 0~15mm/第1小時末,成年女子為0~20mm/第1小時末。由微量法測得的血沉較慢。小兒血沉較成人慢。血沉有生理性增快,見于婦女月經期及妊娠期。此外多為病理性增快,見于結核病進行期或病情惡化、風濕病活動期或腫瘤以及全身性炎癥病例,如急性肺炎等,故測定血沉有輔助診斷的意義。

血沉快慢的關鍵,在于紅細胞是否易于發生疊連現象。紅細胞疊連指紅細胞彼此以凹面相貼而重疊成串錢狀。由于紅細胞與血漿間的摩擦力為紅細胞下沉的阻力,而疊連紅細胞的表面積與容積比減小,也即是和血漿接觸面積減小,彼此摩擦力也就減小,疊連紅細胞就隨單位面積的重量增大而加速下降。當正常人的紅細胞放置在血沉增快的患者血漿中,紅細胞疊連度和血沉如常。由此證明,影響紅細胞疊連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