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諸城外貿一冷是盡美嗎(關于家鄉改變的詩句)

时间:2024-05-18 08:13:22 编辑: 来源:

p> 1.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唐 王灣《次北固山下》

殘夜將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盡,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傳?還是托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洛陽。

2.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胡馬來自北方,故依戀北風;越鳥來自于南方,故巢宿于南枝。比喻不忘根本。

3.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4.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漢江》

越走近故鄉,內心就越發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見來自故鄉的人,內心雖迫切想知道故鄉的情形,卻反而猶豫躊躇不敢發問。

5.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 李白《靜夜思》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6.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家鄉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7.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 登高望遠權當回到了故鄉。

8.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唐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9..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 李清照《菩薩蠻》

我日夜思念的故鄉在哪里呢?只有在醉夢中才能忘卻思鄉的愁苦。

10.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 薛道衡《人日思歸》

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8.比喻家鄉變化大的詩句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回鄉偶書二首》唐代:賀知章釋義:離開家鄉很多年,最近幾年人和事都變化很大。

只有門前的那片湖水,春風不會改變舊的那般。2、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無家別》唐代:杜甫釋義:家鄉既然都蕩然無存了,怎么說遠還是近都無所謂了。3、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五代:李煜釋義:江南江北是我的舊家鄉,三十年來像夢一般,現在變得冷冷清清,廣陵臺也變得荒廢無比了。

4、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唐代:李頎釋義:烏孫的部落變得離家鄉很遠了,現在開始埋怨生活在這里的人們。

5。如何連曉語,只是說家鄉? 《宿龍宮灘》唐代:韓愈釋義:怎么說家鄉的話語,還是說只能說家鄉?6、憑高遠望,見家鄉、只在白云深處。

鎮日思歸歸未得,孤負殷勤杜宇《念奴嬌·避地溢江書于新亭》宋代:王瀾釋義:站在高處看著自己的家鄉,在白云的深處,天天思念而不能回家。7、戰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鄉遠。

年年郡縣送征人,將與遼東作丘坂。《遼東行》唐代:王建釋義:戰爭結束了,我們各自收起弓箭,準備往西面回家去了。

8、遙夜沈沈滿幕霜,有時歸夢到家鄉。《在金日作·選二》宋代:宇文虛中釋義:夜里遙想家鄉的草和霜,有時候夢到家鄉。

9、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無家別》唐代:杜甫釋義:在我附近有很多的房子,在亂世里就像各奔東西一樣。

10、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住在非常山水田園的地方,一絲一毫的塵世都不相關,11、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唐代:李白釋義:家里的田,秋天的時候,要做很苦的農活,鄰居的女孩總是在春夜里寒冷。

12、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唐代:崔釋義:你的家住在哪里,我的家在橫塘,停船暫時借問,竟是同鄉呢。13、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長干行·家臨九江水》唐代:崔顥釋義:家鄰近九江水來來去去的九江內側,一樣都是這個地方的人,從小不相識。

9.關于家鄉變化的小詩

一條街,一條老街。

一壺酒,一壺老酒。

一張照片,一張舊照片。

街上有無數人來來往往,

不曾見過卻又似曾相識。

因為他們每人的臉,

都有這日光,有這微笑,

有這對明天的憧憬,

有這全家團圓的喜氣洋洋。

這一切像壺酒,

百品不厭,越陳越香。

又像在演繹照片,

似乎天天都如此重復,

但每天又有新的感悟。

秋風無期吹落葉飄滿地,

秋風呀就讓這一切繼續吧,

我只求它保持這淡黃,古樸和濃香。

因為這是我的家,我的鄉。

關于唐朝服飾的文獻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下面借助古籍詩畫,分而述之。

[編輯本段]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繡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并加上“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繡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后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編輯本段]二、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 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于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于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 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與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 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制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編輯本段]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卷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于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于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編輯本段]四、冠服制度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繡、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