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英國海上貿易的發展過程(“簡述”世界商船發展特點)

时间:2024-05-25 23:53:31 编辑: 来源:

的序幕)②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③ 交通運輸: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07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6、主要影響:(注———此階段不必擴展,緊扣英國的發展狀態進行整理)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制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二、政治狀況:

② 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臺。

三、殖民活動和對外關系

1、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占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2、亞洲革命風暴中,阿富汗、印度舉行反英起義;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3、這一時期,主張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英國,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

階段三:19世紀70年代~一戰的英國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國主義過渡]

一、政治經濟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開,英國由于可以在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便將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不注重技術設備的更新,工業發展速度減慢,被美、德超過,到19世紀末,工業產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紀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以科技、壟斷、效率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以自由主義、政黨政治、代議制為特征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開始在英國形成。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在英國逐漸走向成熟。

二、對外關系

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實力對比變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德國崛起后,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問題上激化,逐漸發展成為“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同時,迫于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英國放棄了長期以來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的“光榮孤立”政策,利用法、俄同德國的矛盾,于1904年和1907年先后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形成協約國集團,對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相互爭奪,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三、殖民活動

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英國參與列強瓜分世界,最終建立包括亞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龐大殖民體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國”進入全盛。對中國,在瓜分狂潮中,強租新界,最終占領整個香港;伙同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階段四: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動搖]

“一戰”后英國實力衰退,其國際地位產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1、經濟上,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移到紐約,英鎊地位動搖。1924年,工業產量才超戰前水平。

2、國際政治上,英國雖然聯合法國控制了國聯,打擊了美國,也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這個國際關系中心舞臺開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亞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加,威脅著英國的國際地位。

3、國內政黨政治發生變化。由于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戰后經濟的衰退,自由黨實力下降,標榜社會主義的工黨崛起,并取代自由黨同保守黨輪流執政。

4、軍事上,美國通過華盛頓會議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英國自18世紀以來一直掌握的海上霸權被打破。

5、殖民體系動搖。由于經濟實力下降,對殖民地的統治力量削弱,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同時,在“一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推動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形成高潮,英國殖民體系遭到極大沖擊。如1922年,“華夫脫”黨領導埃及獲得初步的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統治享有自治權,英國國名也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6、對外關系上。

①英國在歐洲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扶德抑法,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拒絕加入法國組織建立的“歐洲安全保證體系”。

②1929-1933年經濟危機后,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國處于維護本國利益、禍水東引等原因,實行綏靖政策,結果,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也引火燒身。

③二戰爆發后,面對德國發起的“不列顛之戰”,在首相丘吉爾領導下,放棄綏靖政策,英勇抵抗德軍,成為歐洲抵御法西斯侵略的堅強力量,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階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徹底喪失]

1、霸主地位喪失

由于二戰中再度遭削弱,實力下降,英鎊地位完全為美元取代。兩極格局下,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英國的國際政治霸主地位也徹底喪失。隨著大國地位的下降,同法國等步調趨于一直,推行追隨美國的戰略,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接受馬歇爾計劃,成為美國冷戰政策的宣傳者和追隨者,如:配合冷戰加入“北約”。

2、恢復與發展

通過加強國際經濟聯系、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及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措施,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介于蘇聯威脅日益嚴重和美國經濟滲透、政治控制的不斷加強,1967年,參與成立“歐洲共同體”,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隨著力量的增強,同西歐國家一起,開始為提高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努力,并沖擊著美國的霸主地位。

3、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在戰后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英國被迫承認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蘇丹、尼日利亞等亞非國家獨立。1997年中國從英國手中和平收回香港。

英國何時成為海上殖民霸主?

因為英國在財政革命之后,荷蘭人威廉三世成為了英格蘭國王,這些知識都傳到了英國。英國是1640年開始光榮革命,之后進入克倫威爾時期大力發展海軍,但是并不能解決經費問題,因為資本掌握在荷蘭人手里,所以經歷了三次英荷戰爭,結果也沒撈到太多好處,荷蘭人本著貿易至上的原則,基本也不愿意跟英國死磕,后來去英國當國王了,暫時也就平和了,英國開始殖民過程,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殖民地在北美(西班牙在中南美洲)。

同一時期,歐洲大陸最強的國家是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法國前期對大陸上地盤虎視眈眈,后期才發展海軍,主要就是北美和非洲(這是地理位置決定的,英國很少來非洲)

1640年葡萄牙在英國的幫助下(或者說英國幫助西班牙境內的分裂分子獨立出來了葡萄牙)從西班牙獨立出來,英國順勢搶了直布羅陀,準備控制地中海,但這時還沒有開通蘇伊士運河,東地中海還是掌握在土耳其手里。

以上這一輪的殖民已經不限于資本積累了,而是開始在美洲生產原材料,尤其是棉花,玉米,土豆等,有了這些東西,歐洲人口開始快速增長,這一點才是對后來工業革命最積極的影響。這一時期海上玩的比較多的還是英國和荷蘭。

隨著法國的加入,不斷與英國發生摩擦,于是爆發了七年戰爭(莫扎特出生的那一年1756-1763),七年戰爭后英國財政出現問題,所以開始在北美實行“茶稅法”引爆了美國獨立戰爭,獨立戰爭期間荷蘭和法國支持美國獨立,因此已經休戰100多年后的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把荷蘭打敗,荷蘭從此開始失去貿易據點,不再擁有海上優勢,但是繼續擁有大量資本,開始玩金融,借別人的雞生蛋。英國開始建立日不落帝國。

“簡述”世界商船發展特點

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所擁有的商船隊的總和。商船隊的規模一般以總噸位或載重量的總和來衡量,其統計范圍通常限于100總噸以上的海船。

發展概況世界商船總量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不斷增長。從190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商船數量持續增加,按總噸計,平均每年遞增5.2%。1919~1939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商船數量雖然在少數年份受經濟蕭條影響有所下降,但平均每年仍遞增1.8%。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大多數國家經濟的增長和國際貿易量的迅速上升,1948~1982年商船總噸位平均每年遞增率為5.0%,其中 1965~1977年平均每年遞增率達 7.7%。1982年和1948年相比,船舶艘數增長了1.6倍,總噸位增長了4.3倍。據英國勞氏船級社統計,截至1982年6月30日,全世界共有100總噸以上的海上機動商船75151艘,424741682總噸。按類型區分的船舶數量見表1 1982年世界海上商船數量和噸位(100總噸以上)。按勞氏船級社 1984年7月1日的統計,船舶數增至76000多艘,總噸位卻略有下降,為 41800多萬總噸。各國商船隊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過去海運發達的國家中,有些國家如日本、希臘和聯邦德國,發展仍然很快;有些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荷蘭、瑞典等則發展甚慢。有些原來海運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中國、蘇聯、印度、巴西、南朝鮮、波蘭、科威特、南斯拉夫、菲律賓、羅馬尼亞等國,發展較快,目前已擁有較大的商船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商船隊。

1982年世界商船隊中,擁有100總噸以上海上機動商船總量超過1000萬總噸的國家商船隊有10個(表2 1982年世界十大海上商船隊),總量在100~1000萬總噸的國家和地區商船隊已有33個。利比里亞和巴拿馬擁有巨大的商船隊,因為它們實行開放登記制度(見船舶登記),商船隊中有大量的外國船東的方便旗船。主要是美國、香港、希臘、日本的船東為了船舶登記費用低廉,可以免繳所得稅,營運收入外匯不受管制,以及擺脫其他牟利的限制而把船舶轉到這兩個國家登記,取得它們的國籍,懸掛它們的國旗。在外國登記的商船所懸掛的登記國國旗稱為“方便旗”,掛方便旗的船稱方便旗船。

運輸船舶的專業化和大型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發展迅速,燃料、原料和工農業產品的運輸量迅速增長,出現了商船專業化和大型化的趨勢。傳統貨船分離為專用的散貨船和雜貨船,并出現了液貨船。雜貨船又向集裝箱船和多用途船發展。油船則出現了大噸位的超大油船和特大油船。由于航空運輸的飛速發展,遠程豪華定期客船趨于絕跡,旅游船則代之而起。

近30年來,大宗散貨的國際貿易海運量和國際貿易海運周轉量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其他類別的干貨。鐵礦砂、谷物、煤炭、磷灰石和礬土五大干散貨的國際貿易海運量在石油以外的國際貿易貨物海運量和國際貿易海運周轉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長。這樣,傳統雜貨船在數量上、經濟和技術性能上已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出現了以大型船為主體的散貨船隊。1964~1982年,6000總噸以上散貨船的總噸位平均每年遞增10%。同時國際貿易的石油海運量的增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