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行業內貿易指數公式(凈貿易條件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时间:2024-05-19 04:52:21 编辑: 来源:

的產業內貿易主要是由垂直差異產品和技術差異產品產生的,我們知道,作為技術后進的國家,在產品生命周期的鏈條上,我們只能等某種產品被先進工業國推出后,待技術成熟,生產漸趨標準化后才利用本國勞動力資源優勢進行生產,這時該產品早已從技術密集型轉為勞動密集型。而生產該種產品的技術也早已不具有壟斷優勢。進行標準化產品生產的技術后進國家僅僅是憑借自己的勞動力優勢在貿易中分得“一杯羹”(較少的利潤),而此時,那些先進的工業國不再生產該項產品,取而代之為向這些后進國家進口。

他們把大量地經費投到新產品的研發上,期待在推出的新產品上獲得高額的利潤。由此看來,技術差異產品推動的產業內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我國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現有的工業技術水平,增加貿易利益,但卻無法使我國獲得壟斷性技術優勢,因而在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上作用有限。同樣,在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中,多數是高收入國家中的低收入居民對我國同類產品中的低端產品產生進口需求,而我國高收入居民對高收入國家同類產品中的高端產品產生進口需求。因此,這種類型的產業內貿易拉動的仍然是我國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的出口,這對于改善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我國的外貿競爭力并沒有太大的裨益。

2、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產生的產業內貿易與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如前所述,跨國公司在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傾向于采取垂直一體化投資方式。即在總部和海外工廠之間進行縱向分工,為了保持技術優勢,跨國公司把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環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東道國只能從事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環節的生產活動。在貿易實踐中,常常體現為東道國從母國輸入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加工后輸往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這種產業內貿易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國的外貿競爭力。

因為在技術含量低的產業鏈環節上,我國只能變相地收取一點加工費。這在中國的突出表現就是加工貿易比重的迅速提高。從短期看,加工貿易固然可以增加我國的貿易利益,但從長期看,這種兩頭在外的貿易形式,對前后產業的帶動作用很小,對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不大。但如果是跨國公司的水平一體化投資,如前所述,由于東道國從事的不是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環節的生產,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東道國就可以在這種平行分工中獲得規模經濟、吸收來自母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對促進東道國的產業升級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與垂直一體化投資相比,水平一體化投資引起的產業內貿易可作為一國外貿競爭力提高的標志。

3、擴大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提高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積極進行產業升級,重視發展高新技術,把發展高新技術與勞動力資源優勢這兩個因素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高新技術發展相對滯后,無法同發達國家在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上形成水平分工。跨國公司之所以不對我國進行水平一體化投資,原因也在于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競爭優勢不在技術水平上,而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上。

因此,一貫以來我國的傳統貿易模式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即在資源稟賦基礎上實行分工,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從發達國家進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誠然,為了解決就業壓力問題,我們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仍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從長期來看,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些領域形成壟斷性技術優勢卻是勢在必行。因為只有我國的技術水平有了長足進展,我們才能與發達國家進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改善商品結構,實現產業內貿易的升級。用錢納里和泰勒對產業發展三分階段劃分的概念來描述我國現有的產業發展水平,我國的產業正處在早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過渡,并兼有向后期發展的特征。這種產業結構對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約束主要表現在商品結構的低層次上。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雖然現在工業制成品在商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遠遠超過初級產品,但制成品中高附加值、高技術、深加工的重化學工業產品、機電產品所占比重甚小,而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居多。可見,這種出口商品結構與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要求的產品特征相去甚遠。要改善我國現有出口商品結構,就必須在某些戰略性領域趕超,形成有中國獨特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生產技術,改進工藝流程,實現注重產品質量和技術的內涵型擴張,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符合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要求,最終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貿易指數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對外貿易量計算公式:貿易量=進出口額/進出口價格指數,價格指數=報告期價格/基期價格X100。

一,對外貿易量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后的對外貿易值。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常受價格變動的影響,為準確地反映一國進、出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一定年份為基期,用進、出口值除進、出口價格指數,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即對外貿易量。

二,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而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三,由于國際市場上的物價經常發生變動,用價值表示的國際貿易額并不能真實地反映該國外貿的實際規模。如果用貿易量,即用進出口商品的數量、重量等來表示,則可以避免這種缺陷。四,就某一種商品來說,用計量單位表示十分容易,但就一個國家的全部進出口商品來說,就無法直接用計量單位表示,因商品不同,計量單位也不同,難以直接相加

五,例如,以2004年為基期,某國該年的進出口價格指數均定為100。2005年該國進口貿易額為1170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為1200億美元。2005年該國出口產品價格平均下跌5%,出口價格指數為95;2005年該國進口產品價格平均上漲3%,進口價格指數為103。

六,可見,該國2005年的進口貿易額雖然達到1170億美元,但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后的實際進口貿易量只有1135.9億美元;而該國2005年的出口貿易額雖然只有1200億美元,但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后的實際出口貿易量卻高達1263.15億美元

凈貿易條件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凈貿易條件的計算公式是:貿易條件指數(N)=出口價格指數(Px)/進口價格指數(Pm)×100。式中:N代表凈貿易條件;P N代表出口價格指數;PM代表進口價格指數。

相反,如果貿易條件指數小于100(比基期為低),表明出口價格相對地低于進口價格,意味著出口同樣數量的商品,只能換回比原來更少的進口商品。這對該國來說,就是交換比價下降,或者說貿易條件不利(或者說貿易條件惡化,較基期不利于出口)。

貿易條件簡介: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凈貿易條件

產業內貿易指數怎么算

產業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數。

這一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T=1-|X-M|/(X+M)

式中:X和M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并且對X-M取絕對值。T的取值范圍為0到1。

拓展資料:

貿易條件指數也稱“進出口比價指數”,通常是通過出口物價指數和進口物價指數相比而得的一種相對指標。是世界銀行為了衡量貿易條件的變化建立的一種評價體系。其計算公式為:進出口比價指數=出口物價指數/進口物價指數。

1、商品貿易條件指數

商品貿易條件指數是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之比。它表示一國每出口一單位商品可以獲得多少單位的進口商品。

其中,Px代表出口商品價格指數,Pm代表進口商品價格指數。

例:假定1980年為基期,進出口價格指數都是100,1980年的商品貿易條件指數為100,在2000年底,出口價格指數下降5%為95,進口價格指數上升10%,為110,那么2000年的T=95/110*100=86.36,下降了近15個百分點,貿易條件惡化。

2、要素貿易條件指數

1)單項要素貿易條件指數

單項要素貿易條件指數是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商品生產部門要素生產率指數與同期商品貿易條件指數的乘積。

其中,S代表單項要素貿易條件指數,Zx代表一國出口商品生產部門要素生產率指數。

2)雙項要素貿易條件指數

雙項要素貿易條件不僅考慮出口商品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而且考慮進口商品要素生產率的變化。

其中,D代表雙項要素貿易條件指數,Zm代表進口商品要素生產率指數。

3、收入貿易條件指數

收入貿易條件指數是一定時期內出口量指數與商品貿易條件指數的乘積,它表示一國用出口支付進口的能力。

其中,I代表收入貿易條件指數,Qx代表出口量指數。

國際貿易中“產業內貿易指數”是什么意思?

產業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

產業

的產業內貿易

程度

的指數。這一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T=1-|X-M|/(X+M)

式中:X和M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

進口額

,并且對X-M取絕對值。T的

取值范圍

為0到1。

怎樣在EXCEL里計算GL(產業內貿易)指數

=1-ABS(X-M)/sum(X-M)

X表示出口貿易額,M表示進口貿易額

ABS表示絕對值

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定義

產業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數。這一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T=1-|X-M|/(X+M)

式中:X和M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并且對X-M取絕對值。T的取值范圍為0到1。

產業內貿易指數理論的假設前提是:指數理論分析基本是從靜態出發進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市場,而以非完全競爭市場為前提(過去的貿易指數理論的前提大多為完全競爭市場);經濟中具有規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慮需求不相同與相同的情況。從這些假設前提可以看出,產業內貿易指數理論的出發點與其他貿易指數理論是相當不同的。

(1)產品差異論

同類產品是那些消費上能夠互相替代、生產上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它包括同質產品與差異產品。同質產品是指性質完全一致因而能夠完全相互替代的產品,如同樣的水果、磚等。這類商品在一般情況下大多屬于產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于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內貿易現象。產品的差異性或差異產品是指從實物形態上看,產品的品質、性能、造型、設計、規格、商標及包裝等方面的差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