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貿易順差好還是逆差好,貿易順差是越大越好嗎為什么(貿易順差好還是逆差好)

时间:2024-05-17 18:06:58 编辑: 来源:

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

什么是順差和逆差?

貿易順差、逆差與貿易平衡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借助于 *** 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

1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于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于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伙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于鉅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余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于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樣,一國 *** 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3 .貿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于平衡。縱觀世界各國 ( 地區 ) *** 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并不多。一般來說,一國 *** 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順差好還是逆差好?

1、逆差和順差是個相對的概念,比如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貿易總值小于進口貿易總值,那么就處在逆差狀況;反之,就可以說是貿易順差。其實,如果從字面上看,當然是順差比較好,出口東西多了,賺錢多了,外匯儲備增加了,等等,但是太過的話,一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會隨之增大。舉個最最簡單的例子,太過于順差,等于是外貿經濟賺錢多了,那大家都有錢了,外貿的其他的環節相對就要更貴(比如人工,物流,材料等),所以這樣的過度增長,這樣也是有問題的。

2、大部分人認為貿易順差好,其實是錯誤的.貿易順差或貿易逆差哪個好,一要看結構,二要看原因.比如中國與美國貿易順差,但其結果主要是低端產品,而且有一部分還包括跨國公司包裹美國公司的產品,而由于中國內需不組是貿易順差的一大原因,這對中國并不是件好事.另外由于貿易順差而引起外匯儲備過大對國民經濟也有負面影響.貿易逆差也要看情況.

為什么貿易順差是好事,貿易逆差不好?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國際收支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大于支出的差額,時期如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等。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國際收支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額,時期如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等。

貿易順差好,但貿易順差并非越高越好,如果出現貿易順差過高的情況,那么說明一國的經濟增長將更需要外部需求,對外依賴度過高不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

擴展資料:

貿易順差的影響:

有利方面:

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可以幫助增加外匯儲備,提高對外的融資能力以及引進外資能力;對國家經濟總量平衡有利;利于提升國家對抗經濟全球化風險能力,保證國家經濟安全。

不利方面:

貨幣面臨升值壓力,國際貿易摩擦增加;使社會資源利用率下降;對外依賴度過高,經濟發展受外部不穩定因素影響加大。

貿易差額對一個國家而言到底是順差好還是逆差好?

貿易差額論的兩個階段�

1、早期的貿易差額論。早期的貿易差額論也被稱作“貨幣差額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塔福(1554~1612年)和法國的安徒尼·德·蒙克列欽(1575~1622年)。其代表作有斯塔福的《對我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和蒙克列欽的《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概論》等。�

早期的貿易差額論者非常片面地解釋和實施“外貿順差”政策,極力主張通過國家嚴厲的行政手段來增加金銀財富。嚴格控制外國工業品和奢侈品的流入,即使外國產品價格大大低于本國也不準進口。金銀一旦流入國內就絕對不允許再流出,違者處以重罰。如當時的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都頒布了法令,制定了懲罰措施,禁止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同時規定外國商人在出售貨物后必須購買當地商品,而本國商人在國外出售商品,必須直接換回金銀貨幣。早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特點,是要求對外貿易中的每筆交易和對每個國家都保持順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許出現逆差,以此達到增加貨幣財富的目的。

2、晚期的貿易差額論。晚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曼(1571~1641年)和法國的讓·柯爾培爾(1619~1683年)。其代表作是托馬斯·曼的著作《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這本書曾被稱作“重商主義的圣經”。�

晚期貿易差額論者也認為應盡量爭取外貿順差,以防止貨幣外流和增加金銀財富。但他們與早期貿易差額論者的一個明顯區別是不反對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認為在對外貿易中只要始終堅持多賣少買的方針,即付給外國的貨幣始終少于從外國收回的貨幣,那么金銀就會以外貿順差的形式流入國內,就能達到保持本國貨幣收入不斷增長的目的。衡量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是否盈虧,金銀是否流入國內,要視總的貿易收支狀況,不贊同早期貿易差額論的“每筆貿易都要求順差”的思想。17~18世紀,英、法、德等國都陸續采用了這種重商主義理論,使用關稅保護、獎出限入及轉口貿易等方法,對殖民地區進行賤買貴賣、少買多賣來維持貿易順差和積累金銀財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