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特點(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中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其原因?)

时间:2024-06-09 07:23:51 编辑: 来源:

原料的經營機構。洋行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特權地位壟斷和控制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具體業務,與買辦勢力相結合,控制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實際經營權。這表明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對外貿易關系已經形成。

3.外資在華勢力的消長決定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地理方向:即列強對中國外貿的控制隨列強在華勢力的消長而變化。

4.外國資本的需要決定中國進出口商品的具體內容:因列強控制中國對外貿易就是要變中國為它們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這就使得中國進出口商品由外國資本的需要來決定,反映在具體內容上,進口以消費品為主,出口以農副礦產品為主。

5.沉重的負擔:長期巨額入超:對外貿易的急劇增長是資本列強加緊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資源的結果,進口的大超出口,這沉重的經濟負擔,加以其他需求,迫使晚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不斷舉借外債。

(資料來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2期)

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這樣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或者說只是一部階級斗爭史。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史學界有人提出“一個主流、四個階梯”的新體系說。所謂一個主流,即以資本主義近代化為主流,所謂四個階梯,即近代社會經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這四個階梯而前進。這個新體系強調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歷史研究的中心。這個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經濟史,它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往研究者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近代史核心內容的忽視

20世紀80 年代以來,也有人主張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來解釋經濟領域中生產力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與發展,政治領域中的革命與改良,文化領域中的西學與中學之爭。從而把近代社會發展的過程寫出成“西化”與“反西化”的矛盾運動過程。這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我們認為,要理清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確立近代史的合理框架,就要真正抓住中國近代歷史的本質和內涵,這就是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生和發展。為此,“把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國;近代史的中心線索,這是個本質的提法。”“但是,單純地提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又沒有概括事物本質的全部。”“這個中心線索應該是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汪敬虞2001)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與半封建性。“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不是來自中國封建社會內部新生力量對舊的生產關系的突破,而是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的沖擊,是出自中國原來的正常發展過程的中斷,這是造成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補充:

一.中國近代史概念: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斗爭,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

二.時間斷限: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三.分期:1.按歷史發展劃分為兩大時期: ①.中國近代前期:(1840~1919年)

②.中國近代后期:(1919~1949年)

2、.按中國革命性質劃分為兩個時期: ①.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3、.按政權更替劃分:①.晚清時期:1840~1912年②.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底

③.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4~1949.

四.中國近代史:

1、.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前期社會總體特征: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補充: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特點:

(1)、列強通過戰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資本輸出等,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國,阻礙了中國獨立發展;

(2)、封建主義雖然受到打擊,但封建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相勾結,殘酷統治中國人民;

(3)、自然經濟的基礎遭破壞,但在經濟生活中仍然占優勢地位;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未能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4)、由于小農經濟的大量存在,帝國主義的分而治之,使中國長期不統一,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5)、兩大社會矛盾并存(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始終是中國近代社會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是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

(6)、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落后;

2、.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大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期(1840~1919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由資產階級(或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后期(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五、分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世紀50、6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六、百年巨變的啟示:

1.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它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后。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才能不斷進步;

2.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民族,御侮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前進動力;

3.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探索史,它告訴我們,反帝反封建必須同時進行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共產黨才能提出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民主革命的勝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