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原因(中國人的先祖為什么下南洋?)

时间:2024-05-06 00:55:25 编辑: 来源:

擬啟動幼童留學海外時,晚清政府理所當然地選擇了美國為首批官派留學生的派遣地,于是就有了被曾國藩后來稱為“固屬中華始創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的大清幼童留美教育的成行。

這樣,近代中國第一次官派留學教育活動由此開啟百年歷程。

概括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海內外相關政策的改變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由中國大陸出國定居的新移民約有100萬人,其中有不少人到了美國。 與過去的老華僑相比,這些新移民有著自己的特點。研究新移民對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更好地指導今天的工作,把僑史研究引向深入,是非常必要的。

美國被人們稱之為“移民之國”。根據弗農·M ·小布里格斯提供的資料,1924年到1965年,每年合法進入美國的移民有19.1萬人。1966年到1981年,每年合法進入美國的移民有43.5萬人。但在1978年至1980年間,每年大約有54.7萬移民合法進入美國,幾乎是1965年以前入境移民的三倍〔1〕。因此, 外來移民又一次對美國總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起了重要作用。

談論近年新移民潮和不同國籍移民的學者、政治家和新聞記者,一般視1965年移民法為美國移民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他們指出,自1965年以來,西班牙人、東南亞人、中東人和加勒比海移民在移民統計數字中占主導地位。例如,1979年主要的移民輸出國都來自第三世界,這說明自從1965年以來移民的來源發生了變化〔2〕。在亞洲, 主要的移民輸出國為中國(包括香港、臺灣、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朝鮮和印度〔3〕。而中國移民構成了亞洲移民的最大部分〔4〕。

本文試圖探討1965年移民法對美國華人的直接影響,并用在英國和美國所接觸的資料,說明華人新移民和老移民有什么不同,進而闡述中國新移民對當代美國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新移民的人口特征

1965年以來,美國唐人街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導致這種變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1965 年美國移民與國籍法的頒布。 在過去的150年里,美國實施了幾項影響中國移民的政策。首先,1850年至1882 年所謂自由移民時期,中國移民作為一種廉價勞動力而受到歡迎。但繼這個時期之后美國便排斥與限制中國移民。1882年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使除了某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配偶、已成為美國公民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師、牧師以外,其他人都不允許進入美國。后來美國對這個法律進行了修正,使該法成為具有限制性的法律。直至1965年,美國才頒布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移民法〔5〕。1965年移民法提供了每年17 萬移民的最高數字,這些移民來自整個東半球;美國給每個國家每年頒發的簽證是2萬人。允許西半球獨立國家12萬移民進入美國。這17 萬移民被分成7種類型,每種類型有一定的比例。(1)成為美國公民的未婚子女3.4萬人,占20%;(2)永久居民的配偶、未婚的子女3.4萬人,占20% ;(3)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科學家、藝術家1.7萬人,占10%;(4 )美國公民的已婚的子女1.7萬人,占10%;(5)美國公民的兄弟姐妹4.08萬人,占24%;(6)熟練和非熟練勞工1.7萬人,占10%;(7) 難民1.02萬人,占6%。1965年移民法對近親(包括配偶、未成年人、 未婚的孩子和成年公民的父母親)沒有人數上的限制,允許他們到美國訪問或從事法律允許范圍內的活動〔6〕。

1965年通過的美國新移民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前的法律,對中國移民的人口、地理范圍、性別比例以及技術水平產生了重要影響。

美國新移民法第一次像對待其他國家移民一樣,平等地對待中國移民。因此,許多中國移民又一次蜂擁而至美國。一般認為,1980年定居美國50個州的中國移民有806027人,中國人在人數上超過了日本人,成為美國最大的亞洲人群體〔7〕。但是,根據石山·亨利·蔡的研究, 1980年美國華人總數已超過100萬〔8〕。1990年美國人口統計,在美華人已達164.5萬人。在最近20年里,每年到達美國的中國移民為2萬至3 萬之間〔9〕。 1996年11月在廈門大學召開的華僑華人研究國際學術大會上,著名的美籍華人教授沈已堯先生告訴我,現在美國華人估計有220萬人。

今天中國移民來源于許多不同的地方:包括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國家。多數移民具有城市背景。與老移民相比,新移民視他們自己是比較有教養的、受過良好教育的、有新思想或鑒賞力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香港至少生活一個時期(他們的父母來自中國大陸的城市地區),一些人出生并在國際性的城市里長大。他們認為,老移民是來自舊中國農村地區、舉止不文雅的“鄉巴佬”,許多老移民的身份是中國農民,他們在移居美國之前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于這些新移民〔10〕。

根據1980年人口統計,中國移民絕大多數定居在城市。最大的集中地為紐約--新澤西、舊金山地區,每個地區的中國移民超過10萬人。其他城市和郊區,中國移民的比例也較高。在洛杉磯,1970年至1980年中國移民增加了129%。與增加37%的整個人口相比, 圣地亞哥的中國移民增加了139%。大約97 %的美籍華人住在城市地區:其他城市包括休士頓、芝加哥、波士頓、達拉斯、西雅圖、圣約瑟、底特律、費城、鳳凰城、華盛頓、檀香山、薩克拉門托等城市。擁有4000中國人居住的城市有:斯托克頓、加利福尼亞的安納漢姆、夫勒斯諾、俄勒岡的波特蘭、邁阿密-勞德代爾堡、巴爾的摩。中國移民人口在農村地區只是適度地增長〔11〕。

1945年以前,唐人街只有很少的婦女和兒童居住,其人口主要由男性暫居者構成。1945年以來,隨著華人“戰爭新娘”之流入美國,唐人街的華人女性逐漸增加。但是,只是在1965年以后兩性數目不平衡才降低。1960年美國華人男女性比是2∶1。1980年美國華人男女性比大體平衡〔12〕。

不像19世紀早期“隱名的和無名的”中國移民,現代美籍華人在各自的領域頗有造詣,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承認。如:新聞報道者、美國廣播公司的康尼·春,參議院議員海勒姆·馮,共和黨人活動家安妮·謝諾爾特,著名的加利福尼亞政治家馬奇·馮·尤,滑冰冠軍蒂法尼·欽。不像早期來自農村講鄉音的廣東人,許多新移民受過良好的教育,說標準的普通話并帶有不同的臺灣話和上海方言〔13〕。

新移民潮包括來自香港家境特別富有的人。由于殖民地不安定的生活,他們遠離自己的居住地。由于香港的便利條件,使得一些人得以在唐人街進行地產投機活動和開辦各種現代化的企業〔14〕。

二、新移民的經濟特征

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為美國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擴大了就業范圍。1970年,受雇的20%的華人男性每年薪水1萬英鎊, 即不到美國人平均工資的25%。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得到了相當的提高。經營洗衣業、餐館業和雜貨店是美國華人傳統的職業。今天這些職業仍然重要。但是美國華人也進入其他工作領域。例如,根據1970年紐約華人職業分布統計,36%的華人男子從事服務性行業,43%的華人在專門和技術領域工作,19%的華人男性充當其他勞動力。這種職業分布與1985年的情形基本相同。紐約華人主要就業范圍,包括從事餐館業、服裝業、雜貨店以及做其他生意,新移民占有很高的比例。1985年,該城大約有5萬華人從事華人的傳統職業,其他白領工人是第二個最大的集團。 這些白領工人雖然生活在唐人街社區,但大多數與唐人街沒有多大聯系,這些新移民在唐人街社區以外做牧師和其他白領工作,包括當醫生、會計、律師和新聞記者〔15〕。許多華人仍從事非技術性的手工職業,見下表〔16〕:

華人在美國的職業分布(1970)(百分比)

職業 男性 女性全部

專門職業和技術工人 29.919.426.0

經理和管理者 11.1 3.5 8.3

售貨員4.1 4.4 4.2

牧師9.230.917.2

工匠和工頭5.7 1.1 4.0

工人,包括運輸工人10.624.915.9

勞工,除開種植勞工 3.1 0.8 2.2

農民和農場經營者0.4 0.2 0.3

農業工人和工頭0.3 0.3 0.3

仆人的職業,除開私人家仆25.212.120.4

私人家庭工人0.5 2.2 1.1

1970年,有25.2%的美國華人男性新移民在干洗衣和餐館工作;在西部做家仆曾經是華僑的普遍職業,現在幾乎消失了。這些職業吸收了大量的不講英語的移民,像他們的前輩一樣,這些新移民被迫從事低收入、工作條件惡劣的工作,特別是在唐人街。據1970年統計,這些職業構成了沒有上初級學校的、16歲的華裔移民的23%,43%的人每年掙得的收入4000美元不到〔17〕。

唐人街社區新移民的企業活動不同于1965年以前的老移民。一些新移民除了從事傳統的華人企業如餐館業、禮品店、雜貨店和洗衣業以外,也經營旅行社、簿計室。辦服裝工廠現在是唐人街華人的主要職業。1985年紐約500家服裝工廠的大多數集中在唐人街社區, 由新移民控制。新移民不僅控制了服裝工廠,而且控制了洗衣店、書店和某些唐人街社區的華人餐館,而老移民壟斷了許多洗衣店的支店和廣東人辦的餐館〔18〕。

許多新移民通過利用家庭成員組織并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在這一點上與老移民不同。在老移民中經營家庭公司不太普遍,而紐約唐人街的許多家庭公司是由新移民家庭操辦的〔19〕。家庭公司對于新移民找工作非常重要。新移民除了靠家庭辦公司就業以外,還有獲得工作的其他途徑,如:通過朋友網,各種家庭和校友協會,雇傭和社會服務代理處。雖然許多新移民不得不做工價低廉的工作,但事實上,如果一個新移民愿意作粗活,他在唐人街是容易找到工作的〔20〕。

自從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的新變化在于,獲得工作有了新途徑,即通過社會代辦處、新協會和各種商業雇傭組織得到工作。1965年以前許多美國華人是在唐人街社區工作,而今天美國華人新移民較多的工作是在唐人街社區以外,因為歧視減少了。他們的教育背景,使得許多新移民能夠找到這種職位〔21〕。

1965年移民法不僅歷史性地改變了在美華人男性和女性不平衡現象,而且也提高了美國華人婦女的地位。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婦女依附于男性,因此,中國婦女從出世到死就被置于男性的控制之下。從父親到丈夫到兒子,中國婦女按部就班地依附于男性。中國傳統原本只強調婦女做妻子和母親的作用,這就表明婦女的地位以及經濟謀生依賴于男人。即使是在美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還是如此。但是,自從20世紀以來,特別是1965年以后,這種僵化的思想受到挑戰。隨著華人婦女地位的上升,1970年51%的華裔婦女在工作〔22〕。1981年在舊金山20條街的唐人街有146家服裝店;這些服裝店雇用了大約3500名華人婦女, 生產了舊金山50%的服裝。與唐人街的服裝工人相比,數千名美籍華人婦女在過去20年里已進入賺取高工資的勞工市場。她們的教育背景、德行、勤奮工作是導致她們獲得社會、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華人婦女醫生、教授、藥劑師、公司經理、會計、圖書管理員、實驗室研究員以及其他的人,成百地從美國名牌大學拿到博士、碩士學位〔23〕。

美國唐人街的服裝工人和這些取得成功的婦女都不能代表美籍華人婦女的大多數,但卻是現代美籍華人婦女在這兩個群體中的大致輪廓。1970年,有58%的18至24歲的華裔婦女入學,31%的25至34歲的華裔婦女從事專門和技術工作。但是,職位和薪水未能總是與教育學識相一致,華裔婦女仍然作為中國人和婦女而遭受歧視。盡管在1970年有23%的華人婦女從高等院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