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貿易保護名詞解釋 國際經濟學(考研西方經濟學時間如何把握)

时间:2024-05-29 13:38:34 编辑: 来源:

綜上所述,當前的經濟學基礎教學存在較多問題,教學模式刻板,教學環境封閉,無法滿足實踐性經管人才的需求,同時也無法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現狀。文中筆者從增強教學的實踐性、改善案例教學質量、建立實踐基地三個方面革新“經濟學基礎”的教學環境,提升專業教學水平,滿足現代企業經濟人才需求。

經濟學論文篇2:《《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國際經濟活動的學科,集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于一體,是傳統經濟活動在跨國領域的運作和延伸。該課程一般開設于大二學年上學期,是經濟相關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國際類”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可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國際經濟學》相關教材的選擇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專業的一門傳統課程,教材版本眾多,選擇余地大,但是由于理論發展迅速,內容龐雜,各版本教材的內容差異較大,選擇不同的教材可導致學生學到的理論差異很大。比較經典的國內教材是人大版和高教版的21世紀系列教材,也是國內眾多院校選擇的教材,這類教材中規中矩,盡量選擇的是國際經濟學中的傳統理論,去掉旁枝末節,只對核心部分加以闡述,基本能滿足教學要求。缺陷在于這類教材一般理論性較強,知識更新速度慢,實例和練習題較少,導致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不能很好的舉一反三。國際上關于該課程的經典教材也比較多,像克魯格曼和薩爾瓦多的版本,都是一版再版,受到許多國內985和211院校教師的追捧。這些教材內容全面,知識新穎,一般都配以大量實證分析和習題,并有網絡教學資源加以利用,教學效果更好。但此類教材一般難度較大,計量模型類分析較多,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容易放棄。對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學校,我們建議還是以國內學者編撰的教材為主,以國外經典教材為參考書或課外閱讀書籍,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淺出,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調整

《國際經濟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國際貿易理論部分,分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不同的觀點,許多派系直到現在仍然在發展充實。教師在進行這幾章內容的備課時,一定要注意分類整理,避免邏輯混亂,并且在同一派系中還有不同分支,觀點不盡相同,一定要注意分析和比較,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問題要點。其中有幾個理論,諸如貿易保護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等,在現代國家的發展中有很好的運用,所以適合結合實際來分析,避免就事論事。否則,學生也會在其它課程里面從另外的角度再次學到這些理論,那么他們就會心存疑慮,認為這些理論描述不一致,很難對理論信服和認可。我們建議教授《國際經濟學》的教師和教授《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師必須有集中備課的習慣,以便于知識的傳承和銜接。關于國際金融理論部分的知識也在講授中的一個難點,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是需要進行講解的,但是該部分與《金融學》和《國際金融》的理論都有所重疊,許多教師甚至直接把備課的內容在這幾門課上重復運用,沒有做到嚴格區分,容易讓學生覺得這些課程重復太多,學起來沒用的假象。

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應側重金融知識為貿易知識服務的重要性,國際經濟活動是多重性的活動,實體貿易經濟最終需要貨幣結算和資金流動等一系列的活動來配合完成,這才是《國際經濟學》中編排金融知識的目的。所以金融理論知識的講解一定要跟前面的貿易理論知識結合起來,主要貿易領域資金結算和投融資活動的分析,這樣才能把《國際經濟學》兩部分的內容更好的融合,保持整體性和連貫性。開放經濟政策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是該課程的又一個難點,這部分內容是宏觀經濟學的延伸和運用,同時也是近幾十年來經濟學者比較集中研究的內容。要引起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布置一些課堂任務,讓同學們下去查詢相關學者取得的成就和經濟政策在不同國家的運用,讓他們主動發現這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有了心態上的主動認識再加上課程的講解,對經濟政策的運用和不同國家的比較就可以學得更加透徹。《國際經濟學》的內容眾多,需要選擇和取舍,分清主次,這就需要任課老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因材施教,有的放失,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習題和案例分析的甄別

(一)教學習題方面

(二)案例分析方面

《國際經濟學》的案例眾多,選擇性大,所以要選擇合適的案例,要分析得當,講解有深度,而且要為理論知識服務。比如在講解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相關內容時,關于跨國公司的案例很多,但我們可以選取世界500強公司的前三十名進行比較分析,近三年來該榜單有什么變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經濟形勢對跨國公司的經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通過該案例的分析再來講解跨國公司的相關理論,課堂的教學效果就非常好,學生理解起來也非常直觀。在講解國際收支相關內容時,除了羅列國際收支平衡表讓學生理解分析外,還可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變化列出來給學生看,讓其分析原因,再結合中國的“走出去”戰略,讓學生在學習國際收支平衡表內容的同時也知道了當前國際經濟新形勢下新的戰略和選擇。案例分析也要與時俱進,也要注重實例分析為理論服務的特點,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總之,為了把《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更透徹,任課老師應該充分作好各種準備工作,多閱讀參考教材,將各類素材整理歸納到課堂上來講解,多準備案例教學,讓案例導入理論,從理論歸納到做法,從做法再總結出案例,循序漸進。每一章都要編寫配套習題,習題內容要與課堂教學內容配套,做到相輔相成,相互融合,才能起到習題的訓練效果。另外,國際經濟的活動日新月異,跨境電商貿易和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給該門課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們在講授時也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做到知識更新,才能取到更好的效果。

經濟學論文篇3:《農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國各地區的貧富差距仍然較大,一些農村可能還在溫飽階段,而我們的社會已經不滿足于小康社會,已經逐步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型,這樣發展的嚴重不均衡,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更加落后。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就在于農村。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人民對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農村實施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縮小貧富差距,而且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推動力。中國農業要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農業信息化的道路。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直接制約著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為了加速發展農村經濟,農業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它不僅僅可以促進農業增效,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還可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一)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信息化建設可以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農民享受現代社會的文明成果,推進農村科技、 文化 、 教育 、醫療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有利于改變農民的消費觀念

農業信息化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促使農民的消費觀念和方式的改變。通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農民可以利用網絡了解關于農業生產的各種信息與技術。農業信息擴大了農民的視野,豐富了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使他們不再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抵制消費,而是由注重物質文化生活的消費,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費的轉移。

(三)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四)有助于促進農民走進社會市場

以前農村的生產基本上是自產自銷,沒有與社會市場連接,缺乏市場信息觀念。對于社會市場信息不靈通,導致價格制定不合理,造成農副產品的生產大起大落。但是隨著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民不再盲目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促進了管理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加快了農業的全面發展。

(五)有利于推動農村農業的進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現在農業技術在不斷地發展,農業信息化也被普遍運用于農業生產。農業信息技術的出現,帶給了農民一種新的體驗,這種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使農民能夠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技術培訓和教育,彌補了原先農民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的缺乏。它促進了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科技意識的增強,從而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之路。

三、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阻礙

(一)基礎設施落后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保證,完善的基本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我國一些農村經濟發展之所以緩慢,就是因為基本物質條件太差,比如道路交通不完善,交通網絡結構單一,水、電、通訊不健全等,這些都是導致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低下,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進入農村之前,不少地方的農民都是依靠傳統的耕耘方式進行農業生產,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也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傳統工具,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落后,阻礙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三)農村資源開發利用率低

作為我國資源的寶庫,農村具有較強的潛在資源優勢。但是目前我國廣大農村資源的開發力度低,資源開發利用率低,因此造成了大量資源閑置、浪費,無法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從而無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農村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程度低

我國農村普遍現象是農村較為封閉,導致外部資金無法進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才也難以引入,農村市場無法與外部市場接觸,農村產生的經濟難以推動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

這些問題使得農村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而農業信息化的到來,解決了這些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從而加快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四、農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農業信息化可以實現建設農村小康社會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在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的情況下,我國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如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該重點關注農村經濟發展,所以農業信息化在農村的實施不可避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農業生產各方面的條件和機制都不夠完善,而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能夠逐漸縮小貧富差距,讓農村的經濟發展一步步走上正軌,改善農民生活,從而逐漸實現建設農村小康社會。

(二)農業信息化可以提高農民收入

(三)農業信息化可以發展農村的市場經濟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農業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消費觀念低下,相對落后的生產和銷售方式制約著農村市場的經濟發展。農村生產的產品量大時,即使低于城市多倍的價格銷售,仍然解決不了大量積壓產品,農村市場經濟的不完善,使得產品沒有銷路是農村市場經濟難以發展的原因之一。我國在幾十年的農村改革中,農村市場經濟通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讓農民進一步了解了社會的需求,供求走勢,價格行情等,有效促進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四)農業信息化可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