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貿易公司資產負債表為什么不能超過5千萬(為什么有的公司說年年虧,卻不倒閉?)

时间:2024-05-19 21:06:17 编辑: 来源:

O、摩拜、美團和餓了么等等企業怎么虧損都不會倒閉的原因。

比如共享單車,既要生產大量的單車投入市場,又要提高用戶的體驗(降低使用費用,甚至免費),那么收入自然抵不過投入,也就會導致一定期限內的經營虧損。

然而這種虧損并無大礙,因為投入進去的單車依然存在,只是變成了固定資產,所有者權益依然存在,該企業就不可能倒閉。

但是一旦融資能力下降,融資進來的錢不夠虧損的話,那就是所有者權益在減少。當所有者權益資產為負時,那么企業就面臨破產倒閉。

比如去年年尾到今年年頭,大量的共享單車企業破產倒閉,其主要原因就是融資能力下降,甚至融不到資。而企業運營又需要大量的資金來虧損(主要是共享單車收入不足于支付運營費用),那么就會導致企業破產倒閉。

所以說,單從虧損方面并不能看出該企業是否會倒閉,只要有接盤手,融資能力強,那說明企業被市場看好,比如京東連年出現虧損,但企業卻在融資中不斷壯大。

而有些盈利的公司倒有可能倒閉,比如商業城,年頭的時候市盈率才十多倍,表面看上去盈利能力極強,且扭虧為盈。可如今市盈率一欄為什么又是虧損的呢?業績波動真的有那么大嗎?不,只是資產置換罷了!賣掉固定資產,從而在業績表上出現盈利現象。

前幾年的蘇寧易購也一樣,出現了連年虧損,只能通過賣資產來保持盈利,以不被st。

總而言之,企業的破產倒閉與企業是否賺錢沒有必然聯系,虧損只是一定期限內經營的結果,有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性虧損兩類。該企業是否會破產倒閉,不僅要看經營成果,還要看其融資能力。

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是現金為王的時代。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只要現金流充沛,企業戰略計劃長遠,未來盈利足以覆蓋虧損。所以盈利沒有現金企業倒閉的也不少,虧損現金多的也沒有倒閉。咱們說說現在的互聯網企業是最明顯的:

1.京東,這個話題不說京東這個企業都對不起他,對不起劉強東。京東第一個階段,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充分發揮中關村店主的身份和經驗,主營電子產品。迅速打開市場占據份額,企業基本實現盈虧平衡。這時候的前期創業階段資金流大部分來自風險投資公司,少部分來自供貨商的賬期。很多人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往前了,比如當當網就是如此。為了拉開B2C電子商務企業競爭的距離,占據充分的競爭優勢,京東又組建了自營物流,大大的提升了用戶體驗,一下來把所有對手甩在身后。同時也提高了后進入者的門檻,導致了聚美優品這樣的單品企業沒落。這時候的資金流還是大部分來自風險投資,一部分是供貨商賬期。現在的京東以前是多元化發展了,資金流充沛,主要是供貨商的賬期拉長,入駐平臺企業的賬期也拉長了,還有京東金融體系的資金。也就是貨賣出去,錢到手里,但是不給結賬,過段時間在結賬。目前美團也這樣,阿里巴巴雖然實時到達支付寶賬戶,只要你不提現,錢還是在內部體系運轉。這類的企業一路走來都是資金流在做支撐,隨著手里的資金越來越多,企業也越來越大。還有個最有代表的企業,是國外的就是亞馬遜,大家可以去看看他們的發展史。到現在還在虧損,而企業市值越來越大。大過阿里巴巴。

2.滴滴,摩拜單車類的新興企業:這樣的企業這幾年很多,特別是滴滴,運用資本力量,收割市場,處于壟斷地位,然后收割司機。前期雖然巨大的虧損,但是未來前景大,依靠熱錢,風險投資,企業根本不會倒閉,反而越大越強。這樣的公司一般都必須往大了做,再苦也要往前,不然死的更快,不前進就是死亡。滴滴已經收割市場了,掙錢的速度比他們原來燒錢速度還快。摩拜這樣的企業還在虧損,相信總能找到方向。

3.很多燒錢的創業企業:我們身邊不是有很多要成為獨角獸,要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嗎?他們經常講的就是商業模式和用戶數據,從來不談掙錢。他們也經常說我需要大量的資金,有了用戶還愁掙錢嗎?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這樣的創業的人倒閉,也有很多在一直燒下去。燒不動的才倒閉,只要能燒,有故事,參與其中的誰也不會讓他們倒閉。

4.其他目的的公司:當然還有一些財務目的的公司,很多外企,特別是前幾年火熱的醫藥外企,他們在本國出廠的藥物本來是10元,直接加價到80元。國內的分公司采購總部的企業,直接80元。國內賣100元。這樣的方法的好處是,在采購環節直接把利潤通過貿易留在了生產國。而國內的企業加價低,那就每年虧損。還有的企業,中國生產,直接加很少價格銷售到總部的國家。總部的國家繼續銷售,獲取利潤。那在國內的生產企業,利潤低,很多常年虧損。不過這現象屬于改革發展早期額度事情,現在已經得到了遏制。上市公司里也有做財務延期付款,收款的。造成虧損或者盈利小或者盈利大。這些屬于財務手法,背后各有目的。不置評價。

總結:虧損企業大部分只是一個過程,比我們平常見到的做生意的虧損期更長。同樣,虧損期更長,那收割市場更狠,占有市場絕對地位后,虧損的錢,還是老百姓要買單,資本的本質就是如此。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這個問題我倒是了解一些。

對于我們來看公司虧就有“不好”的感覺,但在公司層面來講看到的還是IP,一個大IP有了害怕沒有錢可賺嗎?退一萬步來說把公司找人接盤也是賺的。

說下了解的主播問題,朋友做過超管,這些主播最早是挺賺的,但是對于現在人人做主播的目前形勢,早就集體降薪了。還有簽約這個問題一定要糾正一下,比如某主播1000W簽約某平臺,我們看到的是數字,但1000W簽約多少年,首付拿到2成還是3成就不得而知了吧?跟工程的套路一樣,基本拿到首付就賺到了,年底去收尾款都抱著“拿到多少是多少”的心理去要。現在的普通主播都是虧錢這不夸張,因為有競爭才會市場化。早期真的叫泡沫。

比如斗魚一個火箭500為例,平臺要拿到300左右,而有些大量火箭都是和主播談好的“買賣”,我貢獻火箭然后你把錢反給我,你有名氣我有地位等級,你不同意那就去找其他主播好了,反正多的是。

在說回來斗魚,在互聯網內,如果一個公司能開發一個新鮮領域(例如58在招聘和租房賣二手),那么它將在這領域占據大部分資源,后來的(趕集等等)是很難超過它的。

斗魚號稱直播界的黃埔軍校也不夸張,喜歡看斗魚的大多人經常會去看某幾個主播對吧,但假如某幾個主播走了會發現這個人還在看斗魚,而不是跟隨某主播去其他平臺,主播核心粉其實并不多,而看斗魚的觀眾會發現是斗魚粉而不是主播粉。

相比較來說,更應該擔心其他平臺的融資問題。

主要是因為有資本的加入資本,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會有不同的訴求,有可能不需要你的公司盈利,最具備優先級的事情,就是搶占市場規模,只有市場規模達到了一定的量級之后,才能稱作這個市場的龍頭老大,當你成為這個市場的龍頭老大的時候,其他人就很難再進入這個領域,但是你這個領域又剛好是消費者所需要,所以價格的定價權就是由你來做的。從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成長路徑就可以看出來,大家前期都是通過燒錢來獲取用戶,最后把競爭對手全部都干掉,然后成為行業的龍頭老大,比如說當年的百團大戰,有很多類似于。還這樣的軟件在當年都用補貼政策,只有美團走到了最后,堅持到了最后,所以你會發現在團購方面美團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所以美團現在就有自己的定價權,他不僅向商家收取推廣費,還讓用戶收取一定的利率。

滴滴打車也是一樣的邏輯,在一開始的時候有非常多的互聯網約車軟件,但是到最后,留下的只有幾家弟弟,占去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以現在滴滴就有了絕對的定價權。這就是互聯網公司價值,百度也是一樣的,之前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搜索引擎,但是現在,百度在中國是一家獨大。

所以在市場份額沒有確定之前,所有的公司都愿意去燒錢搶奪用戶,當用戶都攬入麾下之后,就有更大的議價權了,這也是資本所看重的,所以哪怕你現在賺了錢,但是沒有獲取一定的市場規模,資本是不愿意繼續投資你的。

01.投入巨大

像虧損時間比較長且虧損比較大的 科技 界,美國的亞馬遜、中國的京東,這兩家電商巨頭,都是幾年甚至一二十年的虧損下來的,虧損的重要原因在于都是自己建物流,這個代價是巨大的,是走重資產路線的,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相當之大,也是他們虧損的重要原因。但同時他們的的巨大投入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占有率,形成核心競爭力。

02.資金鏈充足

無論是京東、亞馬遜,還是美團、小米等等都是有充足的現金流的,這是保證他們正常運轉的必要前提。由于他們的投入巨大,像京東的員工總數是在15萬左右而阿里只有5萬左右,其中快遞員就是在十多萬,這也是京東巨大的花銷之一。但是尤其有了比較好的市場前景和市場占有率,投資者是紛紛看他們未來的前景,在經過多輪融資后保證了他們有了充足的資金發展前進。

03.盈利能力

很多的公司目前是處在燒錢搶占市場的階段,有了資金可以繼續發展,但是他們本身也是有很多盈利能力很強的,只是相比他們的支付來說就少,比方說京東盈利1000億,可能他的支出就得在1500億,那么他們的虧損就是在500億,但是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他的虧損比例是下降的,這就給投資者巨大的信心看好未來,持續的資金支持。

每一個公司的發展前期都是很難掙錢的,而這個時期也是他們最難的時候,那些優秀的企業家、領導人,都是在經歷一次次的困難下生存下來的,最終也就形成了他們巨大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最后的王者!

經濟學!簡單的,100分!

1,聯儲提高利息,一般是用來抑制經濟過熱的。

產生的后果是信貸緊縮,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物價下降,

這一階段不只是房子,很多商品都會處于觀望期:等待物價下降

2,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3,一、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肇始于美國次貸危機,而美國次貸危機則源于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美聯儲在很長時期內實施了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間上漲了1.24倍。[1] 在低利率與房價持續上漲背景下,由于美國政府金融監管缺位,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基于次級抵押貸款的各種金融衍生產品過度發展。不過,上述繁榮建立在假定美國房地產價格將會持續上漲的脆弱基礎上。 當美聯儲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從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后,房地產價格從2006年6月起開始下跌。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繁榮的基礎不復存在。2007年8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對沖基金停止贖回,引發投資者撤資行為,從而觸發了流動性危機。這被視為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2008年2月,英國北巖銀行被英國政府國有化,這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第一家被國有化的金融機構,也標志著次貸危機已經傳遞至歐洲。2008年3月,貝爾斯登申請破產倒閉,在美聯儲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購。美國政府對貝爾斯登的救援標志著次貸危機進入一個新階段,同時強化了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預期。 2008年9月是美國次貸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轉折點。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與房利美,這意味著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爆發系統性危機。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沒有實施救援。美國政府聽任雷曼兄弟破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