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陸西亞國際貿易(我國古代有哪幾條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

时间:2024-05-18 01:10:44 编辑: 来源:

*** 授予的特權,從殖民地獲得大量珍貴物產,然后運到歐洲以高價出售,獲得暴利。

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在支付龐大的軍事行政開支之后仍能分給股東20%到160%的紅利。

繼葡、西、荷之后成為殖民大國的是英國和法國。

英國人從16世紀末開始遠征印度,貿易中的驚人利潤強烈地 *** 了英國 *** 與商人,從而也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

到18世紀中期,英國先后戰勝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占領了從北美、西印度群島、亞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和法國分別于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從事在亞洲的殖民貿易。

法國還同時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從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奪。

英國從印度大量收購香料、棉織品、絲織品以及其它貴重物產和農副產品運回歐洲高價出售,同時在北美建立奴隸制種植園專門生產煙草、大米、藍靛和棉花,為英國提供糧食和原料。

北美的奴隸大量來自于非洲。

英國從1562年就開始販賣奴隸。

1588年,英國又成立了“皇家非洲開發者貿易公司”,專門經營大量獵捕黑人運往美洲作為奴隸的貿易。

僅在1680年后的100年里,英國運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隸就超過200萬。

這種殖民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據統計,在17世紀末,英國貿易所得利潤年平均為200萬英鎊,其中種植園貿易60萬,與非洲、遠東、歐洲的貿易60萬,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利潤來自于殖民貿易。

地理大發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歐殖民擴張,雖然殘酷,但在客觀上極大地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

當時的貿易流向基本是:(1)歐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制品、家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費品。

(2)從非洲輸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隸。

奴隸貿易不僅為歐洲人獲得巨額利潤用以購買美洲和亞洲的商品,也為在美洲生產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3)從美洲流向歐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開采的黃金和白銀,生產的煙草、棉花、糧食、海洋產品和糖等。

(4)歐洲從亞洲及東方各國進口的主要產品仍然是香料、絲織品、茶、咖啡等。

17世紀后,遠東的紡織品成為歐洲大量進口的商品之一。

盡管地理大發現以后,世界貿易已從單純的互通有無變成了以牟利為主的商業行為,但決定貿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國的自然資源和各自固有的生產技能的差異。

各國主要出口本國特有的產品,進口本國不生產的東西。

這段時期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貿易。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 的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 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來說,當代國際服務 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的說法,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

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 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 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為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杠桿,從而加速了這一 進程。

根據統計,1960—1985 年間,西方主要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就 業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國從 57.2%上升到 65.8

%,歐共體國家從 43.4%上升到 56.8%,日本從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 小龍”等,也都自本世紀 80 年代以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國內加 工制造業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 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另外,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

1994 年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已高達 69%,法國為 67%,

英國為 62%,德國 59%,日本 56%。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國家為適應

21 世紀的發展,已經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經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 服務經濟,如美國僅金融業一項就占其國民總產值的 25%。

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

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 的更大規模的需求。與此相適應,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才有了高速增 長的潛力。另外,服務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專業化,規模也趨于擴大。規模 的擴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從而刺激向國外輸出, 增加了國際市場的服務的供給。

(2)商品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 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會隨著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和

自由化而在規模上擴大并在數量上增加,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形式多樣 化,同樣會使得廣義服務貿易項目的投資收益(股息、利息、利潤)流量加 大。

在戰后關貿總協定組織的貿易自由化原則的帶動下,世界各國通過雙邊 和多邊的國際協調和談判,逐步形成了有序運行的國際商貿體系,為各國的 商品貿易和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迅速增 長。

戰后半個多世紀以來,除了最初的幾年各國都處于戰后經濟恢復狀態之 外,自 50 年代起,國際商品貿易流量就開始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

總值為例,1950 年總計為 611 億美元,1960 年為 1280 億美元,1970 年為 3120 億美元,1980 年為 19946.68 億美元,1990 年則達到 33949 億美元,40 年 時間增長了近 56 倍,遠遠超過了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在商品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如國際運輸服務(海運、陸運和空運)、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 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地增長。

國際投資帶動國際服務貿易的迅速增長可以從 4 個方面說明:1)速度帶 動。國際直接投資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快速增長,到 80 年代達到高潮,從

1983 年到 1990 年這類投資的增長速度是世界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 4 倍,是 全球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的 3 倍。這種增長勢頭在 90 年代初因世界性經濟衰退 而有所減慢,但自 1993 年起又開始恢復。2)國際直接投資帶動國際間接投 資和國際貿易(貨物和服務)額的增長。因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是跨 國公司,而世界貿易額的約 1/3 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3)國際投資收益 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4)國 際直接投資的產業向服務業傾斜。1975 年到 1990 年間,西方國家在第一產 業和第二產業的國際投資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對服務業投資的比重卻從 31.4

%上升到 48.4%。由于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服務業的跨 國直接投資必然驅動國際服務貿易的進一步國際滲透。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

新科技革命,特別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 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 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 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 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盤或軟件中進行買賣。信息技 術和通訊的發展,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 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工業組織和勞動市場得以改組,為跨國界提供服務帶 來了機遇。新信息技術使得日益一體化的跨行業公司能夠分散其生產基地, 刺激服務的專業化生產,并從中享受規模經濟效益。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 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因為每一次科技革命必然更進一步推動 生產的自動化、機械化,這就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其他國 家流動,為發展中國家所引進,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擴大。最后,隨著科 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電子、航天技術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 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再轉移到我國 大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 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所以, 科技革命帶來了國際服務貿易變革性的發展。

(4)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 由于戰后持久的和平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

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冷戰后意識形態的對立也有所緩和,加之交通、通訊 工具的便利,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了。出國旅游、接受教育 以及聘請專門人才,即使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民眾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了。在過去的 40 年間,旅游業成為國際上發展得最快的行業之一,許多發展 中國家也通過發展旅游業而賺取大量的外匯收入。當然,社會生活國際化最 大的贏家還是西方國家。根據 1991 年美國的官方統計,當年美國的旅游服務

收入居各服務項目(除海外投資收益)之首,為 487.57 億美元,向世界各 國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收入是 57.52 億美元。隨著各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將會有更長足的發展。

三、國際服務貿易與中國的服務業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促使各國政府和學術 界加強對本國的服務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在我國,服務業的較大發展 是自改革開放之后開始的,整個 80 年代以年平均 10。9%的速度增長,90 年代增長速度更趨加快。在發展速度大幅提升的同時,我國服務業的行業結 構也不斷更新和更趨多樣化,如買粉絲業、房地產業、證券業、保險業、中介 服務業等新興行業迅速崛起,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然而,與世界上發達國家 相比,或者與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的服務業無論是在總體發展水 平上還是在所占國際貿易比重上,都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我們認真 地加以研究。

1.我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業得到較快的發展。80 年代,服務業每年以

10.9%的平均速度增長,超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 8.9%的增長速度。

90 年代以來,特別是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和“中共中央、國務 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的服務業有了更加快速的 增長,目前我國服務業的增加價值已超過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 30%左右,接 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從總體水平上看,我國服務業產值所占 GNP 的比重仍是相當低的。當今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服務業產值占 GNP 的比重和 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一般都在 65%以上,中等收入的國家也占 50%左右,而我 國僅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當然,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統計無論是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