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阿里巴巴海外業務利潤(阿里巴巴菜鳥外部收入占比上升,達70%)

时间:2024-06-03 04:50:37 编辑: 来源:

識別技術。

俗話說,利潤是虛的,現金是實的。事實上,實際的自由現金流(FCF)更能夠反映出亞馬遜的真實情況。

自由現金流指的是公司在維持自身業務正常發展和再投資之后,可以回報給投資者(包括股權投資人和債權投資人)的現金流量。該概念起源于80年代的美國,由于利潤指標并不能很真實的反應公司的 健康 狀況(比如收入當中有大量的應收賬款),所以,人們開始從現金流的角度去評估公司的價值。在今天的美國,自由現金流貼現法已經是使用范圍最廣泛的估值模型。美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披露這一指標。亞馬遜的自由現金流(FCF)的增幅的確快于凈利潤增長。

這個原因再簡單不過,因為亞馬遜賺的錢大部分都花出去了,而且是那種放長線釣大魚、回報周期很長的投入。比如全球最強的自動化倉儲系統、自營物流、智能音箱,還有貝索斯旗下的商業太空公司藍色起源。

據說,貝索斯每次拋售的亞馬遜股票,都會把錢投資給藍色起源,當時被美國網友戲稱為“賣書錢”。雖然藍色起源是貝索斯個人名義下的公司,但貝索斯的錢很大一部分還是來自亞馬遜,況且這個公司,16年來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全搞秘密研究去了。也就是說16年從未賺過1毛錢,全靠貝索斯的投資撐著,可想而知,研究火箭回收和載人飛行要花多少錢。

與之相反,阿里巴巴從一開始做電商就是平臺化思維,不需要自采自銷,也不需要建設物流設施,其開銷自然就小。而且自從馬云的電商做到最強后,他將支付、影視 娛樂 、快遞業務等等,全都收購的收購、控股的控股,這些可都是離錢最近的消費場景,阿里利潤不高才怪。

再者,亞馬遜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公司之一,毋庸置疑。去年一財年就投入高達161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一,阿里似乎前十都進不去。當然,如果你非要說馬云的達摩院,它是說三年內投資1000億元,但也是現在才剛剛建立。亞馬遜一年的研發費用,換算成人民幣,也已經與阿里三年的投入持平。

這也是為什么亞馬遜長達近20年不盈利,估值還能高過阿里巴巴的原因。

亞馬遜和京東是一個模式就是古老的傳統模式自己從廠家或者從代課那里進貨然后自己在自己的網站上售賣,然后自己成立物流公司再給客戶送貨!!其實就是中間商!!亞馬遜或者京東自己買東西賣給消費者,自己掙錢,天貓淘寶自己不賣東西,讓老百姓和廠家在自己的平臺上賣東西然后收取廣告費,,大家仔細想想這2個模式到底誰對 社會 更加好,,當京東成為全國唯一的電商的時候,廠家沒有話語權,,消費者也沒有選擇權,,瘋狂壓榨廠家價格,然后自己爭取了中間價格后賣給消費者,,實體行業又怎么辦?,因為廠家根本控制不了價格,懂嗎?,,,而阿里巴巴呢,在淘寶上價格是市場競爭,淘寶不參與定價,普通賣家和廠家都可以參與其中,舉個例子,一臺冰箱,廠家出廠價為1000元,京東因為批量采購,把價格降到950元,然后京東掛牌1200元,京東利潤250元,,天貓冰箱廠家旗艦店做為廠家他不可能只愿意依靠京東,所以他也賣1200元,,然后大區的廠家總代理也想為了跑量,他在廠家拿貨價格也是950元,但是他也在淘寶賣這個冰箱掛價只要1100元,,因為他想要跑量,廠家的指標必須完成,然后消費者就可以用更加便宜的價格在淘寶買到同樣的東西,至于售后,現在只要是品牌的東西,都是全國聯保,,這大可放心!!其實京東自營就是二道販子從我們廠家拿貨,再自己去賣,無數次 歷史 經驗告訴我們,二道販子越強大,廠家和消費者越吃虧!當二道販子強大到壟斷自營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那就是國家,實體企業,消費者最不幸的時候!

評論員門寧:

題主列出的數據是2013財年的情況,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已經 歷史 遙遠了。我們通過最新的數據比較一下:

今年上半年(2018H1),亞馬遜營業收入1039億美元,阿里巴巴營業收入1428億元人民幣,亞馬遜的營業收入相當于5個阿里巴巴。在凈利潤方面,亞馬遜實現歸母凈利41.63億美元,而阿里巴巴實現凈利潤162.4億元人民幣,亞馬遜的歸母凈利不到阿里巴巴的2倍。

兩者都是電商巨頭,為何利潤差距如此大,這要從兩者的模式差別來說起了。

一、兩者的主要收入來源均為電子商務

亞馬遜以及阿里巴巴均起家于電子商務,目前依靠在電子商務領域積累的優勢,大力投入 科技 研發,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的 科技 巨頭。尤其是亞馬遜,其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均為世界最頂尖。

但技術轉化為收入和利潤需要成功的商業應用,在目前階段,兩家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電子商務。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境內電商,過去5年國內電商收入占到了阿里巴巴總收入的8成。

亞馬遜是一家全球電商公司,其收入的9成來自全球電子商務(包含美洲)。

二、同樣的網上商城,不同的經營模式

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主要為淘寶和天貓,而亞馬遜則是同名平臺。雖然兩家巨頭都是做著電子商務的生意,但是經營的模式有相當大的差異。

阿里巴巴主要是做平臺,無數的第三方商家入駐淘寶和天貓,依靠廣告收入和管理費來賺取收益。這樣做的優勢非常明顯,即可以吸引超級巨大的流量進入平臺,而阿里巴巴不需要耗費太多人、物、財力就能維持運營,利潤高也是順理成章的。但缺點就是對第三方商家管理困難,假貨較多。

亞馬遜不僅做平臺,還做自營。自營就相當于開了一家網絡大超市,其利潤率與零售行業相當,甚至比普通零售行業還要低,因此營業收入會顯得很高,但利潤不見得太高。

三、亞馬遜更熱衷于 科技 投入

亞馬遜的老板貝索斯癡迷于對未來投入,去年亞馬遜燒掉了230億美元用于研發,而阿里巴巴研發投入僅有227.5億人民幣,之間剛好差著一個美元匯率。

因此亞馬遜即使連續虧損了13年,投資者依然堅定做多亞馬遜,亞馬遜的總市值已經遠遠甩開了阿里巴巴(亞馬遜市值約為阿里的2.4倍)。

阿里還需要繼續努力呀。

兩者都是電商巨頭,為何利潤差距如此大,這要從兩者的模式差別來說起了。

一、兩者的主要收入來源均為電子商務

亞馬遜以及阿里巴巴均起家于電子商務,目前依靠在電子商務領域積累的優勢,大力投入 科技 研發,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的 科技 巨頭。尤其是亞馬遜,其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均為世界最頂尖。

但技術轉化為收入和利潤需要成功的商業應用,在目前階段,兩家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電子商務。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境內電商,過去5年國內電商收入占到了阿里巴巴總收入的8成。

亞馬遜是一家全球電商公司,其收入的9成來自全球電子商務(包含美洲)。

二、同樣的網上商城,不同的經營模式

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主要為淘寶和天貓,而亞馬遜則是同名平臺。雖然兩家巨頭都是做著電子商務的生意,但是經營的模式有相當大的差異。

阿里巴巴主要是做平臺,無數的第三方商家入駐淘寶和天貓,依靠廣告收入和管理費來賺取收益。這樣做的優勢非常明顯,即可以吸引超級巨大的流量進入平臺,而阿里巴巴不需要耗費太多人、物、財力就能維持運營,利潤高也是順理成章的。但缺點就是對第三方商家管理困難,假貨較多。

亞馬遜不僅做平臺,還做自營。自營就相當于開了一家網絡大超市,其利潤率與零售行業相當,甚至比普通零售行業還要低,因此營業收入會顯得很高,但利潤不見得太高。

三、亞馬遜更熱衷于 科技 投入

亞馬遜的老板貝索斯癡迷于對未來投入,去年亞馬遜燒掉了230億美元用于研發,而阿里巴巴研發投入僅有227.5億人民幣,之間剛好差著一個美元匯率。

因此亞馬遜即使連續虧損了13年,投資者依然堅定做多亞馬遜,亞馬遜的總市值已經遠遠甩開了阿里巴巴(亞馬遜市值約為阿里的2.4倍)。

阿里巴巴的利潤來源于哪里?

那位哥們,你們老師可能還要在多看些資料,出售信息這種也是為了進一步的盈利模式

據阿里巴巴自己披露,截至2005年5月,通過阿里巴巴注冊的中國供應商有1萬家,誠信通會員注冊用戶接近10萬家(2004年底,阿里巴巴上中國供應商的數目為8000多家,而誠信通會員為6萬家)。以此估算,阿里巴巴年營收應接近10億元(其中誠信通每年應收會員費為2.3億元,中國供應商每年應收會員費最高為8億元)。

中國供應商以及誠信通會員除了容易獲得買家信賴外,還擁有企業信息的優先發布權,以讓客戶更快找到企業。“關鍵在于阿里巴巴必須保證企業的網上身份與真實身份相符,并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讓大家在一個相互信任的環境里賺錢。”馬云說。

“保證誠信的方式有5方面,即第三方認證(企業資信調查機構提供信用認證,認證的內容包括工商部門的合法注冊記錄,業務授權等);網下的證書和榮譽;阿里巴巴活動記錄;會員評價;資信參考人。”馬云表示,“中國電子商務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誠信問題,這一整套體系就在于確保解決誠信問題。”

阿里巴巴提供的數據顯示,除了付費的中國供應商和誠信通會員,阿里巴巴上面還活動著免費的中國商戶480萬家,海外商戶1000萬家;去年通過阿里巴巴出口的產品總值為100億美元,以浙江永康地區為例(全球最大的滑板車供應地),當地企業有70%通過阿里巴巴出口;其中有不少企業出口超過千萬美元。

“當這么多人都能通過阿里巴巴賺錢,阿里巴巴也應該賺些小錢。”2002年,正在為阿里巴巴尋找未來的馬云表示。

“阿里巴巴的業務沒有彩信、網絡游戲等政策風險,而且出口是國家鼓勵的行業,阿里巴巴上市能獲得比新浪、盛大更高的市盈率。”軟銀中國一位前高管評價。

目前,新浪的市場盈率約為30倍,盛大與網易的市盈率均為35倍。

免費淘寶圈地

阿里巴巴在B2B領域賺得的利潤使得它能夠養得起一個目前只花錢的“孩子”,即阿里巴巴旗下的客戶間(C2C)交易網站淘寶。“淘寶還是個孩子,雖有發展空間,但現在重要的是培育。”馬云這樣說。

阿里巴巴2003年創辦淘寶,當年7月對淘寶注資1億元,2004年7月再次宣布對淘寶注資3.5億元。

在中國C2C市場,淘寶的競爭對手eBay顯得更為財大氣粗。2002年3月,eBay向易趣注資3000萬美元,成立eBay易趣;2003年7月,eBay再次對eBay易趣注資1.5億美元。

C2C網站的收費來源,主要包括交易服務費(包括商品登錄費、成交手續費、底價設置費、預售設置費、額外交易費、安全支付費、在線店鋪費),特色服務費(包括字體功能費、圖片功能費、推薦功能費),增值服務費(信息發布費、輔助信息費),以及網絡廣告等。

eBay易趣的贏利模式是向用戶收取店鋪費、商品登錄費、交易服務費等費用。普通店鋪月租費原為50元/月,去年5月份下調為35元/月;而商品登陸費則因商品類別、價格的不同而不同,最便宜的登錄費為0.8元,而較貴的,比如汽車、摩托車等超過2000元的商品的登錄費為8元左右。

“與世界級的競爭對手同臺,才能顯示自己的實力。”馬云說。而他顯示實力的方式就是淘寶的免費策略。

淘寶目前對所有的商戶實行免費,馬云說:“淘寶3年不收費。中國的C2C市場還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免費模式更利于跑馬圈地。”

馬云的免費策略能圈到地嗎?

艾瑞買粉絲(iResearch)2004年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網上拍賣市場上,eBay易趣的注冊用戶為950萬,淘寶網上的注冊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