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阿根廷進出口貿易情況(阿根廷經濟走勢如何阿中貿易前景如何阿根廷是否仍有可能暴發金融危機)

时间:2024-05-17 13:15:46 编辑: 来源:

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的我國 , 金融發揮著越 來越重要的作用 , 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 維護金融穩定 對于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順利實現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 , 我們應該進一步提高認識 , 保持警惕 , 未雨綢繆 , 標本 兼治 , 確保金融穩健、高效運行。

( 二 ) 不斷增強民族經濟競爭力是實現金融

穩定的重要基礎。 1997 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從我國 東南邊國家蔓延到俄羅斯和拉美 , 我國安然無恙 , 主要原因有二 : 一是實行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并重的外資 引進戰略 ,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 形成了強大的外匯儲備;二是在因周邊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外需不振的情況 下 , 及時啟動了擴大內需的政策 , 迅速收到成效, 不僅 通過擴大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企業技改投資等方儼式 , 強身健體 , 增強了發展后勁。

( 三 ) 切實管好政府債務 , 特別是主權外債

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內容。大力吸引外資 , 有利 于緩解國內資金的短缺 , 促進本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但借債是要還本付息的 , 因此借債要考慮項目的使用 效益和償還能力。阿根廷的教訓告訴我們 , 政府舉債規 模必須有所控制 , 舉債權限必須集中到中央政府。盡管 我國實行分級財政, 地方也多次呼吁自行舉債 , 但我們 認為對舉債權限問題仍應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 避免地 方政府行為短期化 , 避免債券市場出現混亂。中央財政應切實履行統一管理政府主權外債的職責, 相關部門 要做好配合工作; 政府債務特別是主權外債的結構要 合理 , 規模要適當, 必須與政府的償還能力相適應。在加強政府主權外債管理的同時, 對其他外債也要借鑒 國際慣例進行管理和運作。

( 四 )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是實現金融穩定的 重要措施。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 匯率成為一個重要的紐帶, 成為國家調控的重要工具。阿根廷實 行固定匯率制的最大感受就是對控制通貨膨脹非常有力 , 但“進去容易 , 出來很難”, 即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拋棄 , 在困難的情況下拋棄很難 , 一旦拋棄 結果很糟。我國現在成功地實行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 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 主要因為我國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 并且只放開經常性項目收支。他國教訓和我國經驗告訴我們 , 應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 同時在深化金融改革中進一步探索 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金融自由化, 特別是資本 項目自由兌換、金融開放化 , 要在完善監管的前提下穩步推進。

( 五 ) 建立穩固、強大的國家財政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保證。綜觀世界各國的經驗和教訓, 金 融風險最終要反映和體現到國家財政上來。因此 , 政府 在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 要注意加強財政 收支管理 , 壯大財政實力。當前我國財政赤字不斷增加 , 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累積 , 因此 , 必須清醒地認識 到警惕和防范財政風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 不僅要對 中央政府預算內的顯性債務 , 而且要對中央政府預算 外的顯性債務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 , 進行全口徑預算管理 , 還要對公共機構和國有企業的各種欠賬、掛賬、虧損、不良資產等隱性和或有債務進行有效監 控 , 并研究制定各種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的積極措施。

阿根廷那類拉丁美洲的國家,建國那么早,大部分也都民主制,發展咋那么垃圾啊?

"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實體,拉丁美洲的歷史是從'發現的歷史'開始的"。(沃爾夫·格雷貝道多夫:拉丁美洲向何處去,齊楚譯,北京時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5頁。)從16世紀初開始,歐洲文明借助先進的技術和制度開始在世界范圍擴張勢力。在這一地區緩慢演進的印第安文明首先成為歐洲文明的犧牲品,而該地區也成為正在形成的世界體系的邊緣地帶,開始了其漫長的邊緣化歷史。

這段邊緣化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期,是持續了300余年的殖民地歷史;后一個階段是從19世紀獨立運動結束后開始的依附歷史,已經持續了150余年了,至今仍未結束。從狹義上講,拉丁美洲的現代化歷史就是后一段歷史,因為在這一時期中,拉美諸國陸續取得政治獨立,開始了以建設民族國家和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從廣義上講,拉丁美洲的現代化歷史則是這兩段歷史的總和,因為殖民地歷史的開始標志著該地區已經被納入了世界范圍的現代化進程。漫長而獨特的殖民地歷史直接決定了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的獨特性,使之成為世界現代史中被世界體系牢牢鎖住同時又無時不在擺脫束縛的典型。拉丁美洲的現代化之路集中體現了幾乎所有第三世界國家都無法擺脫的兩難困難:依附與自主。本文將從廣義的角度,描繪一下拉丁美洲現代化的宏觀進程。

一、 哥倫布之前的拉丁美洲:緩慢演進的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居民。大約在10萬年之前,他們就來到美洲,并且陸續分散到各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文化。人類學家把這一地區的文化分為三類: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地區(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北部)的高級農耕文化;處于其毗鄰地區的中級農耕文化;以及處于南美洲南部的漁獵采集文化。正是在最高級的農耕文化地區,印第安人建立起強大的帝國和高度的文明。位于今天的尤卡坦、危地馬拉和伯利茲地區的瑪雅文明,位于今天墨西哥地區的阿茲特克文明以及囊括從厄瓜多爾中部至智利中部3000英里地區的印加文明構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印第安人創造的文明成就舉世公認。它們包括:培育出包括玉米、倭瓜、土豆、薔匣、胡椒、煙草、棉花和豆類等作物,今天世界上近一半的食物發源于此;發達的天體知識;以太陽金字塔為代表的建筑技術;發達的水利灌溉系統等等。盡管如此,從總體上講,印第安文明相對于其他大陸上的文明來說,數千年的孤立隔絕使其演進速度非常緩慢的,在演進階段上也落后于這些文明。印第安人的技術水平只相當于公元前1500年的西歐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東人的技術水平。雖然他們在培育植物方面成就輝煌,但除了僅能最低限度地保證人口食物需求外,沒有發展出耕作技術。他們僅有石制、木制、骨制的工具,不能熔煉礦石,更沒有刀劍和火器。而在制度方面,美洲印第安人還停留在氏族部落階段。各種各樣的部落雖然一度被納入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之國之中,但是彼此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從語言一直到崇拜對象。這些差別使全體印第安人之間無法形成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協調一致的行為。即使是組織最完善的兩大帝國,其內部也多有權力爭奪的沖突,無法在資源動員和發揮個人創造力等方面與新興的民族國家抗衡。

所以說,在世界范圍內的文明交往稀少的時代中,印第安人在不受外來干擾的情況下,創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明。如果文明間的隔絕能夠維持下去,印第安文明也許會平安地向前演進。但是一旦文明間的隔絕被打破,文明間的交往擴大,那么演進緩慢的印第安文明肯定會失去生存的空間,何況這次與之遭遇的是武裝到牙齒,有著對財富瘋狂的渴求以及宏大的征服世界愿望的歐洲文明。印第安文明被逼向了絕路。

二、 殖民地歷史和進入世界體系的開始

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的成功引起了歐洲王室和一些社會階層的重視。作為當時歐洲兩大霸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國力已經呈現出衰落之勢,但是依然傾力支持在新大陸的探險活動,因為空虛的國庫無力支持王室奢糜的生活和龐大的軍費開支,迫切需要獲得新的財富源泉。另一方面,懷有高漲的商業熱情的資產階級希望獲得更大的市場,沒落的貴族,生活無所著落的農民和城市無產者,把航海和殖民冒險看作是擺脫困境的重要手段。這些階層成了歐洲擴張的熱情支持者和實踐者。然而,兩個王國在如何瓜分新大陸的問題上爭論不止,只能求助于教皇的裁決。1493年5月3日,教皇亞力山大六世在同兩國政府商量后,頒布洲渝,就雙方的領海和海外領土劃分了界線。但是里斯本政府對此不滿,胡安二世要求雙方國王重新談判,以劃定一條更加合理的界線。西班牙同意后于1494年6月7日,雙方簽訂了托爾德西亞斯條約。然而,托爾德西亞斯條約從來就不是劃定西、葡在美洲領土的令人滿意的條約。事實很快證明,真正的界線是由征服者和黃金攫取者的實際占領確定的。

16世紀的頭20年是冒險家的時代,來自歐洲的數以千計的冒險家沿著哥倫布的路線來到加勒比海上的島嶼上。然而,絕大多數人都失望而歸。其中兩個西班人成了真正的幸運者。1519年,埃爾南多·科爾蒂斯在短時期內占領了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富庶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另一位更為大膽猖獗的弗朗西斯科·皮薩羅于1531年征服了秘魯具有高度社會組織的印加帝國。從此以后,歐洲人對拉丁美洲的殖民占領開始全面展開,并向大陸內部深入,在秘魯被征服后,厄瓜多爾和波利維亞也接著被征服。西班牙人阿爾馬格羅在30年代征服智利,把殖民范圍推進到馬烏萊河。隨后巴拉圭、阿根廷、巴西也逐漸被納入殖民地范圍。在不斷的征服過程中,印第安文明被無情地摧毀了。

為什么輝煌的印第安文明會被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輕而易舉的摧毀?其中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長期的隔絕使其不僅在技術和制度層面上遠遠落后于歐洲,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無法適應歐洲人帶來的一切。我們在這里不再詳述印第安人在技術和制度上的落后,只想強調后面兩點。歐洲人帶來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歐洲人野蠻的剝削還要殘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傷寒等疾病面前毫無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據估計,在17世紀征服時期,西屬美洲的人口從5000萬銳減到400萬。孤立隔絕還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他們虔誠而又熱情地迎接外來者,毫無防備心理。而一旦發現這些外來者要的只是金錢,并不惜為此大動武力時,他們變得不知所措,在新式的武器和作戰技術面前驚魂不已,毫無還手能力。歐洲人采取的礦山管理制度使被逼迫勞動的印第安人難以接受,他們精神空虛,風紀破敗,常常爛醉如泥,趨于絕望。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不斷擴大其殖民地的同時,也在建立著自己的統治機制,力圖把美洲納為帝國的組成部分。殖民者是通過三種方式來加強其統治的。首先是政治上的"縱向主義"管理和嚴格的等級制。西班牙政府把殖民地分為四個總督轄區和一些都督轄區。轄區內宗主國直接縱向統治,禁止各殖民地之間任何橫向交往。轄區內的官職都由來自宗主國的西班牙人擔任,而不是由出生在拉美的征服者的后裔,即土生白人擔任。土生白人參政的途徑極為有限,他們只能管理城市、市議會和市民聯合會。而且宗主國為了加強統治,不斷地提高集權程度,其頒布的三十多萬條法令對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生活中最鎖碎的細節都作了規定,限制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尤為重要的是這些轄區式管理不處于國家意識的形成,為日后的分裂以及各國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埋下了禍根。其次是在經濟上實行分封土地的監護區制,強迫印第安人勞動,嚴格控制殖民地的產品結構,使之為宗主國經濟服務。監護區制是一種把土地瓜分給征服者,以把印第安勞動力動員起來為礦山和大莊園服務的制度。它意味著監護人有權要求他所"監護"的印第安人繳納貢物和提供勞役。同時,監護人有責任在印第安暴亂時為國王提供軍事義務,并教化他所監護的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雖然原則上監護人的監護期有限,但后來這種期限被破壞了,監護區變成可以遺贈的私有財產。監護區制是歐洲中世紀莊園制在新大陸上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