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隋唐時期對外貿易的機構(從政治,經濟,教育,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成就等方面論證隋唐的繁榮)

时间:2024-06-12 15:50:25 编辑: 来源:

會安定、國力逐漸強盛,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隋末農業民戰爭推翻了隋朝,沉重打擊了統治階級和士族勢力,使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開明務實的馭政才干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促成社會經濟繁榮的基礎。

貞觀之治的內容: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唐太宗用人“唯賢是與”、“量才授職”、政府機構精煉、辦事效率高。納諫使臣下直諫蔚然成風,下情上達,避免決策失誤。②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制定唐律等。③重議門第,進一步打擊門閥士族勢力,加強皇權,提高寒門出身的功臣地位,擴大統治基礎。經濟方面:①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唐太宗繼續推行均田制、納絹代役不再有年齡限制,并多次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生產發展。②戒奢從簡,太宗貞觀前期提倡節儉,減輕了社會負擔,亦有助于經濟發展和政風廉潔。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興辦學校。這些文化措施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了教育及文學的發展,尤其是唐代專科學校的出現,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族關系方面:唐太宗堅持反擊突厥的侵擾,在華夷一體思想指導下,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保存少數民族部落體制,任用少數民族首領進行管理,密切了民族關系,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唐政府在邊疆地區設立行政機構,加強與吐蕃的友好關系,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貞觀年間,唐太宗采取的各項積極措施,不僅造就了“貞觀之治”繁榮局面,其各種制度、用人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方針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響、貫穿到武則天統治時期和唐玄宗統治前期,為唐朝持續發展,出現“開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礎。貞觀之治調整統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生產關系,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王朝和長治久安,并不能改變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榮是建立在剝削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基礎之上的。

5.盛唐衰亡的原因

唐朝從安史之亂走向衰落,地方藩鎮割據,戰亂連綿,朝廷中宦官專權、朋黨相爭,使社會經濟遭到破壞,朝政黑暗、統治力量極大削弱,廣大人民困苦不堪,終于在唐末農民戰爭的打擊下,政權趨于瓦解。907年,藩鎮朱溫代唐,存在了290年的唐朝滅亡了。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除了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因、果掌握外,更應認識到封建王朝的治亂更替是由封建制度固有矛盾的發展變化導致的。①經濟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基本特征。唐初,在隋末農民起義打擊下,調整統治政策,推行均田制,但并未觸及官僚地主的土地私有制,相反對買賣土地限制放寬,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壞。經濟基礎的變化影響到:a.官僚地主經濟勢力迅速發展,權利欲望膨脹。b.軍事制度變化,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導致藩鎮節度使成為軍閥割據勢力。c.農民生存處境惡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②政治方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封建統治的基本特征。唐初,完善三省六部、科舉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擴大統治基礎,穩固統治。唐中期天寶以后,唐玄宗不思進取,奢侈腐化,委政于佞臣,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一般講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存在著:皇權與其他政治勢力,如外戚、丞相、宦官的權力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官僚中朋黨宗派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③軍事方面:舉措失當,唐玄宗在邊地設軍鎮,形成外重內輕;安史之亂后,唐肅宗在各地任命藩鎮節度使,導致藩鎮割據。究其實質,統治者腐敗,政治敗壞、中央集權削弱是唐后期政局出現混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的主要原因,根本上源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6.隋唐經濟發展的表現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交通發達,前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政策,民族交往和中外經濟交流加強,經濟發展環境寬松。①建立在均田制、租庸調制基礎上的農業全面發展,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手工業方面,官府重要而私營和家庭手工業發展,產地分布廣,生產規模大,產量多,技術分工細,品種繁多,推陳出新,技藝高超。③商業繁榮:水陸交通發達,商品流通便利;貨幣統一,發行量大,早期金融機構“柜坊”出現;市場發達,城里設“市”,管理規范,鄉村舉辦草市;商業服務機構發展,道有私家店肆、城中設有邸店。④城市興旺。商業都會繁華,海外貿易發展。

7.唐朝同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

(1)唐朝時,北方先后有突厥、回紇,東北有靺鞨,西南有南詔和吐蕃。

(2)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通過戰爭;設立管理機構(都督府、都護府);冊封(封回紇、南詔首領);和親會盟(吐蕃)等。

(3)唐朝民族關系史上既有友好往來,又有兵戎相見,其主流是和睦友好。

(4)各民族之間有大小之差,有先進和落后之別,但各有所長。

8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唐王朝是當時的世界大國,政治、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享有很高威望。唐社會經濟發展,具有豐富的物質基礎。交通發達,造船和航海技術較先進。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肯于吸收外來文化。另一方面,唐朝周邊國家多處于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需要學習借鑒,經濟互通有無。總之,這些都促進了唐朝和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盛唐文化對新羅、日本影響很大;與東南亞的交往以佛教為紐帶;自西亞大食傳入伊斯蘭教,中國的造紙術西傳大食;交流范圍遠及東羅馬帝國和非洲。

二、分析下列歷史現象

1、隋朝統一的原因和意義

隋朝完成統一的主要原因是:(1)江南的開發,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南北經濟的相互交流,為隋朝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2)分裂混戰,不利于經濟發展與交流。北方民族大融合,造成南北對峙的民族矛盾趨于消失,重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3)南朝時士族勢力衰落,削弱了封建割據的社會基礎,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4)南方陳國因腐敗而日衰,軍紀松弛,不堪一擊;(5)隋文帝加強了軍隊建設,做好渡江準備。隋朝統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使中國再度走向統一。(2)有利于社會安定和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為我國封建社會走向繁盛創造了條件。(3)隋在統一和鞏固統一中開創的一系列措施,對后世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2、對隋朝開鑿大運河的認識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由于隋煬帝暴政使隋朝速亡,故歷史上對這一巨大工程的評價褒貶不一。正確的認識是:(1)從主觀上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動機:①加強南北交通,有效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這是主要目的。②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掠奪。③對江南繁華地區的巡游。(2)從歷史背景看,大運河的開鑿是南方經濟發展的結果。因為自三國以來,南方不斷得到開發,經濟發展水平逐步趕上北方。隋朝統一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是適應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南北經濟交流,鞏固統一。(3)從客觀上看,一方面,開鑿大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故人們把它歸為隋煬帝的暴政。另一方面,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它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對鞏固統一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澤被后世。

3、對貞觀之治的認識

首先,貞觀是唐太宗在位時的年號。“貞觀之治”則是對當時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強盛的社會景象的譽稱。其次,“貞觀之治”的內容應理解為唐太宗為治理國家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這些措施主要有:政治上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任賢和納諫;經濟上的均田制、租庸調制和輕徭薄賦等;還有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第三,“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①隋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政治、經濟舉措,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②隋末農民戰爭的推動作用。③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認真總結和吸取隋亡教訓,勵精表治,調整統治政策,與民休息。④廣大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直接創造了當時經濟的繁榮。第四,“貞觀之治”不是人間天堂。作為封建帝王,唐太宗在位期間,同樣對人民進行剝削和壓迫。就是常為后人稱道的納諫,唐太宗后期也不如前期那樣從諫如流。

4、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六部制是秦漢以來的三公九卿制不斷發展的結果。在此制度下,三省長官同為宰相,且各有分工,這就使秦漢以來的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三省長官品級較低,從而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職權互相牽制,互相監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它表明封建國家的專政機構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了,是中國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必須注意的是:三省互相制約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政治制度,中書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擬政令,門下省僅有封駁權,沒有裁決權,他們都必須絕對聽命于皇帝。它能減少中央政令失誤和腐敗,卻不能從根本上杜絕之。

5、“安史之亂”與唐朝衰落

唐朝之所以出現“安史之亂”,主要在于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集團的腐朽,這也是唐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唐玄宗用人失當,中央重用李林甫、楊國忠,地方重用安祿山等人。三是藩鎮節度使的設置和權限擴大,他們總攬一方軍事、行政和財政大權,便于擴展力量,形成割據勢力;同時也造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使他們敢于反叛中央。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其表現在:①破壞了北方的經濟,百姓流離失所,商旅斷絕,人口銳減,滿目荒涼。②中央集權被大大削弱,平叛將領擁兵自重,安史部將名義歸降,實際上獨霸一方,不服朝廷節制。③造成邊防空虛,少數民族乘機進擾,邊疆地區不時告急。唐朝衰落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政治上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其中藩鎮割據是主因;宦官專權造成了政局混亂黑暗;朋黨之爭使統治階級內部分崩離析,削弱了中央政權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崩潰。經濟上則為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破壞。由上述因素導致的唐末農民戰爭,瓦解了唐朝統治,使唐朝名存實亡。

6、兩稅法的特點和意義

(1)兩稅法的特點是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兩稅不征力役,征收的是實物。其得名,一說源于夏秋兩次征稅,一說源于按土地、財產多少收稅。

(2)兩稅法是我國賦稅制度上一次有重大意義的變革。①它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②它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而以土地和財產為征稅依據,意味著封建官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③兩稅法與以丁身為本的租庸調制相比要合理一些。因為租庸調制下,田連阡陌的地主與占少量土地的農民交稅完全一樣。兩稅法以土地和財產(封建社會主要為土地)為征稅依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貧富不均現象;同時因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從而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可相應地減輕農民負擔。但兩稅法實行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故越來越嚴重;地主千方百計隱瞞財產,將賦稅轉嫁到租佃農民頭上,而政府在兩稅之外又增加許多雜稅,因而農民負擔更加沉重。兩稅法只嚴格地執行了一個很短的時期。

7、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

(1)唐朝時期邊疆地區發展的條件: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各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展,這是三國以來民族大融合趨勢的進一步發展。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時期民族間的隔閡大為減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