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關系現狀(簡述中日經貿關系現狀和前景)

时间:2024-06-02 11:17:56 编辑: 来源:

>

第三,掠奪方式呈現多樣性。只要可以掠奪中國的文化,韓國是不擇手段的:申請世界遺產以期獲得國際上的承認;發表歪曲史實的歷史作品,拍攝并輸出歪曲史實的影像作品,以擴大宣傳;舉辦各類主題展覽及學術研討會來壯大聲勢。

分析了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掠奪”的特點,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韓國不擇手段、不遺余力進行掠奪的原因與目的。

原因其實在前面的評論中已經提到過,韓國的整個歷史都是韓國人的一場噩夢,韓國在古代史上是中國的附屬國,在近代史當中是日本的殖民地,在現代史中則受到美國的控制,整個朝鮮文明無法擺脫中華文明這個母體的影響,當韓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本國的經濟騰飛成為發達國家之后,作為單一民族國家極度缺乏大國風范的韓國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掩飾本國在歷史上備受周邊大國控制在文明上完全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尷尬事實。

一個民族就如一個人一樣,難免要有一自己的虛榮心,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當的,但是如果將本民族的自尊心建立在對其它民族的傷害與掠奪上面,那就是無恥的行徑了,最近一段時間,我見過許多篇所謂國內“專家學者”建議要對韓國的行為寬容的文章,無一不要求中國人不要理會韓國的這些舉動,當作笑談即可,但是我認為對于韓國的行徑不能付諸笑談,韓國人的民族性與國民性決定了他們屬于那種登鼻子上臉的特性,蘇巖礁就這樣被他們弄成為韓國的“領土”,韓國的議員與民眾還在拿中國的延邊甚至長白山說事,如果我們就這樣不講原則一味寬容下去,寬容與冷漠被他們當作是退讓與默認,就會越發會助長他們的野心。

所以,面對韓國近乎瘋狂的“文化掠奪”行徑,中國采取如何的態度與應該對措施就成為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

我認為,在對待韓國的“文化掠奪”方面,我們應該有如下的態度:

第一,認識到嚴峻性,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掠奪”是有組織、有預謀、有行動的,不是“偶爾為之”,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如果中國不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就將會在中韓兩國的文化交鋒中進一步處于被動的地位,雖然韓國的“文化掠奪”短時間內很難獲得國際性的承認,但是如果不加以阻止,一方面會慢慢成為既定事實而被國際所接受,另一方面會進一步助長韓國的極端民族義的膨脹,韓國會據此來提出對中國的領土要求,這會極大的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

第二,要有自信,不必妄自菲薄。中華文明幾千年傳承下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這種文明的中華屬性不是韓國人搞一些小動作就可以改變的,韓國受中華文明影響的這一事實也不是韓國通過歪曲歷史就可以改變的,因此大可不必像某些韓國那樣上竄下跳,中國是大國,應該展示大國國民的風范。

第三,保持理性。要區分個別韓國人與機構的極端觀點并不代表的韓國主流觀點,我們不能因此將反對的板子落在全體韓國人的身上,我們沒有必要像某些韓國學者與民眾一樣陷入癲狂的狀態,沒有必要隨韓國的不理智行為起舞。我們也要理性看待韓國的“文化掠奪”行為,世界遺產采取的是屬地保護原則,就是說自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在國可以申請管理及保護,類似“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祭孔大典”這一類的非特質文化形式雖然由中國傳入,但是在韓國有著久遠的歷史并賦予了新的內容,因此韓國有申請的權利,我們沒有必要指責,韓國將這些源自中國的文化形式申請為世界遺產,從側面的角度說明了中華文明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我們在這里不能容忍的應該是韓國某些學者將孔子考證成韓國人這樣的卑劣行徑。

第四,我們要進行反思。韓國有沒有掠奪中國的文化且不說,韓國對文化的重視是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的,我們真正重視過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嗎?韓國打算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韓國打算將源自中國“整體風水地理”申遺,中國又在做什么呢?除了對祖宗留下的遺產進行無原則的批判與與破壞性的開發之外,我們又做過多少建設性的工作?

第五,以實際行動進行還擊。對于韓國的“文化掠奪”行為,中國不能停留在靜觀其變或民間抗議的立場上,而是要采取行動,進行全面而堅決的反擊,必須要讓韓國明白這種放肆掠奪的后果所要付出的代價,韓國不是德國,更不是美國,中國可以對美國退讓,可以對德國寬容,但是不應該對每年從中國獲得數百億美元貿易順差靠中國市場實現經濟騰飛卻又不斷傷害中國國民的韓國有半點退讓之處。事實上,中國對韓國已經在采取了措施,比如執政當局已經給中韓之間的領土“爭議”定了調子,那就是“中韓之間沒有領土爭端”(事實上也是如此),韓國顯然沒有勇氣對此提出異議,簡單的一句話已然給韓國加了一個緊箍咒,如果韓國敢將議員與民間的“領土訴求”提交到政府層面,那就是韓國在主動挑起領土爭端,恐怕韓國還承擔不起侵略中國領土的后果。

有點偏題了,我們再說回來,面對韓國的“文化掠奪”,我們必定是要采取相關措施的.

第一,重視本國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工作,不要給韓國以可趁之機。對于遺產的保護不能只是通過申請世界遺產的方式來保護,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關于《凱恩斯決議》修訂的決議草案,每個國家每年可申報兩項,但其中至少有一項為自然遺產。中國是大國,目前已經列入申請世界遺產準備目錄的項目超過一百項,就是說即便現在起不再增加新的項目,要將這些遺產全部申請成功也需要五十年的時間(在這一方面,對于只相當于中國一個省份大小的韓國顯然有利的)。因此,對于屬于中國的文化遺產要進行全方位保護,比如充分利用現在已經設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強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二,加強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工作。要改變那種只為經濟利益只為發展旅游業而推動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法,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上升到傳播中華文明這樣的高度來看待。宣傳的范圍不要限于國內,而要面向全球,比如中國完全可以像建立孔子學院那樣設立一筆政府基金專門用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通過全球巡展或專題學術研討會的方式加深世界各國對中華文明的了解,邀請各國研究學者前往中國實地研究與考察,增強世界對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的了解與認識,避免因為我們的不作為而讓韓國有機可趁。

第三,有理有據,對韓國的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還擊。韓國對中國在高句麗問題、印刷術、中國神話、中醫、漢字、史前文明等領域的“文化掠奪”完全缺乏史實依據是經不起推敲的,我們沒有必要與韓國人對罵,中國應該組織專家學者列出詳盡的史實依據告訴韓國人為什么這些為什么是中國的而非韓國的。中國應該加大中華文明對于朝鮮半島影響的研究,從根源上斬斷韓國對東亞文明的非份之想。比如,韓國與中國就高句麗展開爭論,我們一方面繼續公布各種高句麗只是中國地方政權與韓國不是傳承關系的各種論證,同時我們可以將關注點推到高句麗之前的箕子朝鮮及漢四郡時代,讓韓國人明白朝鮮半島的文明史是如何開啟的,朝鮮半島在歷史上之上又是如何完全處于中國的統治與影響之下的。韓國要將中國的說成是韓國的難上加難,只能胡騙濫造胡攪蠻纏,中國要說明韓國的如何來自中國則是有理有據,隨手拈來。

第四,聯手日本,共同對付韓國。被韓國“文化掠奪”的苦主不只是中國,還有日本,日本是樂于承認中華文明的歷史地位及對日本的影響的,因此中國可以推動在各個層面上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共同反擊韓國的無賴行為,在東亞范圍內孤立韓國的無恥掠奪行為。

第五,應該加強對進口韓國影視文學作品的審查,凡是出現歪曲與中國相關歷史的內容應該禁止這些作品進入中國,避免在客觀上為韓國的“文化掠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充滿民族自大與歪曲歷史情節的韓國電影、電視劇、書籍等作品就留給韓國自己享用吧。

關于韓國對中國”文化掠奪”真實原因的補充

只要是中國人就不能不對朝鮮半島的兩個國家懷有復雜的心情,一方面,老一代人不能忘懷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的國家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另一方面,年輕人無法忍受韓國近年來在對華的一些小動作。

無論我們用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半島上面的兩個國家,喜歡也好,厭惡也好,有一個事實無法改變,在世界上再找不出一個區域可以像朝鮮半島這樣完全由一批大國所環繞,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無一不是有著巨大影響的國家,無論朝鮮與韓國愿意不愿意,它們都要接受的事實是,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大國的角力場,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在這一個區域參加角力的國家不只一兩個,而是多個,我們看看六方會談的參與方就知道了,無論朝鮮人與韓國人愿意不愿意,這個區域的國際事務甚至還有部分國內事務并不能由它們自己決定,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是不能。

韓國人明白這一點,所以,我們應該可以理解韓國在近幾年來一些行為,對于中國人而言,近代史是我們的惡夢,而對于韓國而言,整個歷史似乎都是它們的惡夢,所以對于整個民族歷史的自卑感使得這兩個單一民族國家韓國總是試圖證明自己,韓國人用拚命發展經濟,通過與鄰國不斷地強化歷史糾紛與領土爭端、甚至向戰亂國家大規模派出傳教團這樣的方式證明自己,結果,它的行為被鄰近的相應大國視為偏激,得到了不愿意承受的結果。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朝鮮半島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韓國在古代史作為中國的屬國,在近代史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在現代史與當代史中同樣要依賴美國的支持才得以保持政局的相對穩定的國家.對于中國而言,韓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這個國家并不與中國有陸路接壤,同樣作為美國的盟國,韓國并不像日本那樣有許多明顯針對中國的軍事敵意,這個國家雖然就在中國的邊上,但是卻是周邊國家中與中國建交最晚的一個,從建交至今,韓國從來都沒有對華發表過任何強硬的表態,許多中國人一直對于韓國人對日本的強硬表現贊賞有加,中韓之間本來是沒有什么明顯的糾紛的,但是似乎在一夜之間,這種糾紛就來了,如果說歷史問題十分復雜尚有一定爭議的話,那么關于領土的問題則純粹是韓國人自己主動制造與中國的矛盾了。

簡述中日經貿關系現狀和前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向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努力實現中日經貿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同各國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我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展所特別借重的。近年來日本對我國出口大幅上升,中國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繼2002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后,2004年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在科技、教育、旅游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

中日經貿關系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有三個原因

第一,中日經貿關系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日益緊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日益發展,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中日經貿關系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為全球經濟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中日關系出現了一些困難,但是中日經貿關系也在不斷發展。去年日本對華投資已經達到30%,中日貿易也達到了創記錄的高水平,這就說明由于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市場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市場的因素可以超過政治的影響,因此中日兩國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全面的發展。

第二,中日經貿關系在亞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