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青島網紅墻屬于哪個區域(山東青島和河南鄭州哪個城市較繁華)

时间:2024-06-01 20:41:37 编辑: 来源:

p>

青州,在古代是《禹貢》“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青州在遠古時為東夷之地,傳說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為青、徐、揚、荊、豫、冀、兗、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稱“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并注釋說:“蓋以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

現代則指中國山東省的一座縣級市——青州市。市境西南還有一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亦名青州風景名勝區。

隸屬于 山東 濰坊市

區號:0536

行政區劃代碼:370781

郵編:262500

【地理位置】

青州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北緯36度4分至36度8分,東經118度0分至118度6分,為溫帶氣候。西接淄博市臨淄區,東臨昌樂縣,北靠壽光市和東營廣饒縣,南接臨朐縣。 青州其南為沂蒙山區,其北為魯北平原及渤海,青州正當此咽喉地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境內河網密布。面積1569平方公里, 人口88萬。石灰石和鐵礦石的儲量較大。

【行政區劃】

轄3個街道、9個鎮:

街道辦事處:王府街道、益都街道、云門山街道。

鎮:彌河鎮、王墳鎮、廟子鎮、邵莊鎮、高柳鎮、東夏鎮、何官鎮、譚坊鎮、黃樓鎮。

【歷史沿革】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后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于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筑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筑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筑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于東陽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后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后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2003年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云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莊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并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并入邵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并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并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于、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并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莊、侯古、房古、于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并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云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

【交通運輸】

青州交通發達,有膠濟鐵路和新建的膠濟客運專線橫貫東西,在膠濟客運專線上新建的青州北站有旅客列車29對之多,其中濟南到青島的動車組有8對,是全國動車經停最多的縣級車站之一。西距濟南150km,東距青島240km。另有地方鐵路益羊鐵路和青臨鐵路連接渤海與魯中山區。公路方面,有濟青高速公路和東青高速公路。另有309國道,濟青公路和羊臨公路等。是濰坊西部的交通樞紐。

【經 濟】

近年來,青州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與便利的交通發展迅速,2008年躋身全國百強縣87位。工業以輕工業為主,農業主產小麥和玉米。近年來花卉產業亦發展較快,已成功舉辦八屆中國(青州)花卉博覽會。

城市的西南郊區有云門山、駝山、玲瓏山,“三山聯翠,障城如畫”。

云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拔421米。主峰大云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云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于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云門”,或稱“云門仙境”, 云門山因此得名。。古“青州八景”稱之為“云門拱壁”。登臨山巔,便可飽覽“駝嶺千尋”、“劈峰夕照”和“三山聯翠,障城如畫”的壯麗景觀。在主峰云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云窟”。 在夏秋季節,云門山南側的“云窟”開閘放云,即時白云騰空而出,經云門洞冉冉升天,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

置身山巔,望云海時隱時現,云門仙境,名不虛傳;天氣晴朗時,綠地伴青山,層山疊巒,北國風光更使您陶醉,令您留連忘返。

青州當地有一拜壽、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說。近年來,眾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門山參拜大壽字作為自己最大的心愿。

明嘉靖年間為第二個衡王朱戴圭祝壽,內掌司冀陽周全,在山陰處摩崖上鐫刻了國內外罕見的大“壽”字,討好衡王。大“壽”字,字體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寬 3.7,僅“壽”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達2.23米。所以當地人經常說:“人無寸高”,“壽比南山”,“南佛北壽”等。云門山、大“壽”字還流傳著許多美妙的傳說和典故。云門山海拔四百0八米,游人可拾階而上,信步登極,立足“壽”下,可使您思緒萬千。

山上的“三元占”、“三仙玉女祠”等建筑都是幾代歷史風雨的遺物。山巔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無梁建筑,匠工非凡。最近修復的“望壽閣”,東西“閬風亭”,給游人又添了新的樂趣。云門山不僅有佛窟,還有不可多見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領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臥石像一尊。據傳說也是壽的象征,吉的祥物,是與山上的大壽字一緣而來。故老百姓有云:“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所以不少游人,為圖個吉利,已經把陳摶老祖的頭和腚摸得凈光發亮了。

主峰 云門山主峰名大云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岳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建云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墻青瓦,古色古香,宏偉壯觀。

望壽閣 位于北極山腰,由正閣、東西廂房和垂花門組成。置身閣中,仰望南山,恰好望見“壽”字,故名望壽閣。

天仙玉女祠 位于山巔,為石質無梁建筑,結構奇特,富麗壯觀,在建筑史上別具一格,祠內塑有泰山老母像。�

云門山造像 云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這些造像,雖經過一千余年的滄桑,風雨侵蝕,戰火洗劫,但大部分還基本完好,現已成為研究古代佛教藝術和當時造型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是我國東部現存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萬春洞 云門山后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鑿的“萬春洞”。該洞高1.6米,寬1.2米,洞室寬闊,深達5米。在洞內南側,雕有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石像一尊。玲瓏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處的群山環抱中,海拔567米,面積2.73平方公里。峻峰銳起,聳拔突兀,為一方之冠。北魏時期的大書法家鄭道昭留在這里的幾處“魏碑”真跡,更使得玲瓏山聞名遐邇。

玲瓏山玲瓏剔透的怪石,形態各異的洞穴遍布山體。遠處望去像一塊巨大的盆景石擱置在天地之間。它三面崖壁陡絕,只有一條蜿蜒小徑可以通達山頂。山頂瑤臺王母宮東墻,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學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記”石碑。碑文說,清康熙初年,隱士吳恪三于地震后發現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發之,愈發愈曲,通體玲瓏矣,這便是玲瓏的由來。山如其名,秀麗婀娜。山體遍布各式各樣的洞穴。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聯,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內外套接,有的獨成廳堂。人游洞中如進迷宮,時而進入寬闊的廳堂,時而鉆進狹窄的小巷,空間越來越小,仿佛已入絕境,但拐過一彎之后眼前豁然開朗。石洞曲折勾連,變幻莫測,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內的石頭千姿百態,常常使人產生一些奇怪的聯想。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漢代香火頗盛,祭祀不絕。人們根據各個洞穴的造型特點、神話傳說,再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分別給這些洞穴命名為“串心洞”、“通天洞”、“仙寶洞”、“觀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頂洞”便是飛鳥理想的安樂窩了,它們成群結隊,朝出暮歸,時而翱翔谷口,時而呱噪峰尖,喧喧鬧鬧地攪擾著云崖間的靜謐。

至于那兀立云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誘人的魅力。玉皇頂、凌霞關、卡天門等,都別開生面,獨有妙處。“天降石”、“飛來石”等,雖屬附會,卻也維妙維肖。偌大的一塊“天降石”擱置在一根孤聳云端的石柱子頂上,背襯著緩緩移動的白云,似乎柱在搖、石在動,有眼看要滾下來的危險。“飛來石”從天外飛來,濺落“瑤池”的姿態更是逼真。�

駝山,名為“駝嶺千尋”的駝山距,與云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駝山除天然景觀外,主要以它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而聞名海內外。

駝山,位于青州城西南,離城6公里,主峰海拔408米,為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稱為"駝嶺千尋"。它綿延數城,頂上雙峰對峙,遠處望去,還真有點兒象臥著的駱駝哩!明朝正德年間,官居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的樂平人喬宇書寫的"駝山"兩個大字,鐫刻在山前的石壁上,至今仍赫然在目。單憑這兩個字,游客們就會覺得駝山氣勢非凡了!

駝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遐邇聞名,不僅僅因為它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盤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這里有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和"昊天宮"等價值極高的文物古跡。現在它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前,懸崖聳空,峭壁崢嶸,夏秋季節常有云霧繚繞,著名的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就在這里。崖壁間并排著的五座石窟和一處摩崖,共有大小佛像六百三十八尊。最大的高達七米有作,最小的還不中十公分。這些大小不一的石佛,雕刻技術精湛,造型優美生動。據專家鑒定,它們早的誕生于北朝后期的北周,晚些的刻成于中唐,是我國古代造像中的珍品。

駝山,離石窟不遠,現存山頂的"昊天宮",乃是過去道教盛行的痕跡。昊天宮,南北長約一百五十米,東西約一百米,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分為七寶閣、玉皇殿、戲樓、東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計殿、堂、樓、房等五十多間。玉皇殿為木石結構,雕梁畫棟,氣勢雄偉;七寶閣則系石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