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邳州大蒜最新價格國際貿易網(我國大蒜生產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如何?)

时间:2024-05-18 19:53:47 编辑: 来源:

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之時,我國農村的面貌將會怎樣?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6方面的基本目標任務,讓廣大農民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一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二是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農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四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五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六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020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景目標可表述為:基本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達到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一是基本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性轉變;二是農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標準;三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四是農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五是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通過推進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農村現代社區建設、現代農民素質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努力把傳統農業改造建設成為具有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和能持續致富農民的高效生態農業,把農村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為讓農民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把傳統農民改造成為能適應市場經濟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質的現代農民,即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繁榮興旺的農村經濟、整潔優美的農村社區、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富裕舒適的田園生活、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民主和諧的社會管理、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民,從而形成城鄉互促、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全面綜合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它不僅是一個村鎮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農村發展的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會治安和社會保障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發展的有機統一體。五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為我們昭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城鄉互動的過程。發展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中心環節,是重心,是根本,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農村才能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在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決不可忽視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良好的鄉風民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民主的決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礎,是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不僅要謀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而全面的發展,而且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協調發展,使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持續發展。這幾方面的協調互動,對于實現建設新農村的目標是極其重要的。忽視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的。我們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顧此失彼,搞單打一;又不能不分主次,四面出擊。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按照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與以往有明顯的不同。我們不能把這一目標僅僅看成是一個經濟指標,也不能僅僅看做是蓋幾棟樓房、修幾條馬路,而要把它看成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等在內的全面的奮斗目標,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因此,實現這個目標,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也要調整完善農村的生產關系;既要加快農村的經濟發展,也要加快農村的社會事業發展;既要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也要生活質量全面提升。它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以新農民、新社區、新組織、新設施、新管理、新風貌、新環境為標志,最終將目前還很落后的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設施完善、管理民主、環境優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三、高度重視新形勢下的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這是在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深刻總結農村改革發展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基礎上,從我國改革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科學判斷,為新時期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毫不松懈地繼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努力開創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同時,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當前,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牢固,農民收人穩定增長尚缺乏產業的支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持續擴大趨勢。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新農村建設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增強,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優勢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劇,農業兼業化、糧食副業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日趨明顯;農業生產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一家一戶的小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農業生產抵御風險能力薄弱;糧食安全的壓力有所加大;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方面存在過大差距;農村社會安全網建設滯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農民社保、農民工社保等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健全;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本支撐力不強;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兼顧各方利益和搞好社會管理難度加大;城鄉分隔管理制度改革嚴重滯后。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發展階段以后,進一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比過去雄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條件是具備的,但要解決的問題遠比過去復雜得多,特別是城鄉差距持續擴大成為新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要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依然在農村。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同志,應該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四、建設新農村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第一,在工作的全局上,要把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放在首要位置。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繁榮,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的戰略決策。當前的主要工作是要把中央近年來出臺的扶持“三農”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充分發揮政策對發展縣域經濟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效力。要長期穩定和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切實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要在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創新體制與機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如中央最近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條措施,其中包括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等。如何把中央的部署貫徹好、落實好,特別是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有所作為,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需要認認真真進行研究,吃透政策,把握要旨,立足縣情,科學謀劃,通過一個個項目的實施,一筆筆資金的投入,開創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同時,要努力營造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目前在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如果僅就“三農”問題解決一些眼前的困難,而縣域經濟的實力得不到增強,無疑將失去實現城鄉統籌的經濟基礎。努力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們堅定不移地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的重要選擇,而不能將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縣域經濟割裂開來。要圍繞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提高政府的服務功能和管理效率,重點通過改革審批、投資、監管等制度,依法行政,創新社會管理,努力為市場主體創造好的市場環境,吸引要素和產業聚集,提高資本占有量。中小企業是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拉動縣域經濟增長、加快新農村建設、解決就業、均衡社會財富、推進城鄉一體化等多重經濟和社會功能,縣級公共服務必須把著力點放在中小企業上,認真治理針對企業的“吃、拿、卡、要”等問題,為縣域中小企業發展和農民創業創造有利條件。當前,要特別注重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調整與完善,注重經濟利益關系的協調和統籌,把各種矛盾和沖突解決在基層,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第二,在工作的實踐上,既要提升“硬實力”,也要提升“軟實力”。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總體要求,涉及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各個方面,涵蓋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內涵極其豐富。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硬實力”就是必須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軟實力”就是要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提升“硬實力”,就要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發展農村生產力,做強工業,做大農業,發展三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村是否富裕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是否充裕,經濟實力決定建設能力。只有生產發展了,有了源頭活水,新農村建設這篇文章才能做好。加快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征程中,一是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發展潛力,著力發展特色增收產業,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二是堅持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機制,大力發展鄉鎮工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走農村工業化、村落城鎮化的發展道路,把農村變成工業生產車間,把農民變成工人,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堅強保障。三是積極擴大農民的外出就業,積極培育一批吸納能力強、收入水平高、相對穩定的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品牌,通過減少農民實現富裕農民的目標。

提升“軟實力”,當前就是要緊緊抓住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培育新型農民等工作重點,努力推進和諧農村建設。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在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優化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