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胸科醫院小兒心外科主任(我有個親戚想做心臟換瓣手術,換2個瓣,修復一個,請問,上海瑞金醫院心外科和上海胸科醫院的心外科哪個好)

时间:2024-05-18 05:28:46 编辑: 来源:

上海胸科醫院 心外科水平如何?相對于上海地區,最后有相對的數據

上海胸科醫生,醫院胸外科水平如何?相對于上海地區,最后相待于數據,這個肯定好啊!是相當相當好了,心外科一個北京一個上海心外科手術是相當好的

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在中國哪家醫院做的最好,最好在上海或者上海附近

上海有個很出名的醫院!我是托熟人問的,因為我家也有人是先心病,(簡單的先心病,不過現在基本已經自行愈合了)

熟人說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比較好

建議你去那里

技術不錯

而且還經常請國外著名的心臟專家到醫院進行手術和交流。

這個醫院是屬于沒有北京的那個醫院早,但是經常與外國交流,技術不錯

我家本來準備去上海兒童醫院的

錢,我問我們這里的醫生(醫生也推薦上海這個醫院)說是7萬,還有別的生活費用,我想至少要準備10萬-15萬吧

還有這么小,就要手術嗎?能不能自行愈合呢?

我有個親戚想做心臟換瓣手術,換2個瓣,修復一個,請問,上海瑞金醫院心外科和上海胸科醫院的心外科哪個好

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外科更好。

瑞金醫院心外科搭橋手術更強,象趙強、孔燁他們都是以搭橋見長。

換2二個瓣膜,做一個成型術大概8萬元是要的。

國內最好的胸外科醫院

恕我直言

支氣管胸膜瘺死亡率甚高,最好的醫院是不會收治你的

建議你在哪做的手術,就去哪里治療,就是漏口長上了需要最少3個月的

我們科里有幾例這樣的,只有一例漏口閉合繼續化療了

北京那邊的醫院是最好無疑,但是他們,都tm太囂張,這種墨跡的病例他們一般不會收治

如果非要去北京試試的話,就去中國醫學科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中國現代十大名醫

沒有“中國現代十大名醫”的說法,知名的有鐘南山、林巧稚、鄧鐵濤、吳咸中、任應秋等。

1、鐘南山

鐘南山,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鐘南山出生于醫學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屆全國運動會上,鐘南山以54.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欄冠軍,創造了當時的全國紀錄。

1960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鐘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癥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2、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醫學家。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圣母”,又與梁毅文被合稱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3、鄧鐵濤

鄧鐵濤(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廣東省開平縣人。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2009年7月1日,93歲的鄧鐵濤教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國家三部委聯合評定為“國醫大師”并獲證書,鄧鐵濤教授是廣東唯一獲此殊榮者。

2019年1月10日上午6:06,104歲的鄧鐵濤教授去世。

4、吳咸中

吳咸中,男,滿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醫藥治療常見病癥,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5、任應秋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于經學大師廖季平。

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并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后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歷史沿革

圣約翰大學醫學院 圣約翰大學是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建于上海的一所教會大學。建于1879年,1952年撤消,歷時73年。在上海教會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

1879年—1896年,創建圣約翰書院,創辦人施約瑟。建校初期相當于中等學校。1888年起,卜舫濟任校長(至1941年)。

1880年,文恒理創辦虹口同仁醫院醫學班。

1896年—1906年,改組為圣約翰學校,設置醫科、文科、理科,學制先后改為四年。文恒理為醫科主任。

1906年—1952年,注冊學校名為圣約翰大學,先后成立理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神學院、農學院。

1906年,圣約翰大學醫學部,學制改為七年,畢業者授予博士學位。

1914年,廣州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和圣約翰醫科合并,成立圣約翰大學賓夕法尼亞醫學院,學制七年。先后由莫約西、刁信德任院長。

1947年,圣約翰大學醫學院成立,倪葆春出任院長。 震旦大學醫學院 震旦大學始于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請馬相伯建學院,馬相伯捐三千畝地產予以資助,并請天主教法國耶穌會協助。

1903年—1912年,震旦學院,校址在徐家匯天文臺舊址,設“文學”、“質學”(即科學)兩門課程。1908年起設文、理兩科。

1903年2月,震旦學院正式開學,馬相伯自任總教習,親定章程,確定震旦辦學宗旨。

1905年2月,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學生集體退學,馬相伯辭職,震旦學院停辦。

1905年8月,震旦學院在法國耶穌會主辦下重新開辦,成為天主教法國耶穌教會直接控制的大學。

1912年—1928年,震旦大學院,遷址盧家灣呂班路(今重慶南路)。1914年起,分設法政法政文學科、算術工學科、博物醫藥科。后改稱法政科、工程科、醫學科。

1911年,設震旦大學院醫學先修科。醫學先修科兩年,臨床實習四年畢業。教學醫院為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安當醫院(盧灣區中心醫院)。

1912年,法籍傳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學院院長。

1914年,正式設博物醫藥科,學制四年。

1915年,改為醫學科,學制六年。畢業授醫學博士學位。

1928年—1952年,震旦大學,1932年起分設醫學院、法學院、建工學院。

1932年,震旦大學獲教育部批準立案,將醫科改為醫學院。院長由法國駐華使館醫師貝熙業兼任。增設牙醫系,學制四年。

1938年,富萊梅傳教士(法國里昂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博士)繼任院長。

1948年,牙醫系改稱牙醫學院,學制六年。

1950年,牙醫學院復稱牙醫系。

1951年,上海牙醫專科學校并入震旦大學牙醫系。 同德醫學院 同德醫學院建于1918年,1952年撤消,歷時34年,它是由中國人在上海自辦的一所私立高等醫學院校。

1918年,中華德醫學會會員沈云扉創意開辦醫科學校。同年8月建校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德醫學會會長江逢治任校長,沈云扉任教務長。設醫療專業專科,學制五年。9月正式開學。初建時租淮陰路19號為校舍。

1919年,學校開設附屬醫院于青島路。

1920年,德醫學會決定,學校獨立,聘社會名流、學者組成董事會,原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任主席董事。

1925年,黃楚九出任主席董事,龐京周任校長。學校借同孚路67弄1號為校址。

1932年,學校改組董事會,邵力子任主席董事,顧毓琦任院長。以募建所得購置翔殷路五畝土地,建造新校舍。

1935年,竣工啟用新校舍,9月學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醫學院,學制改為六年。 上海第二醫學院 1952年9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根據中央教育部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決定,將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及同德醫學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仁濟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10月24日,舉行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暨首屆開學典禮。宮乃泉兼任院長,胡文耀、王樂三、倪葆春、楊士達任副院長。12月,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復同意成立中共上海第二醫學院委員會,宮乃泉為黨委第一書記,王樂三為第二書記。

1953年,廣慈護校與仁濟護校合并建成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

1954年,宏仁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5年,成立基礎醫學部、醫療系和口腔系。醫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56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劃歸二醫附屬醫院。宏仁醫院改組為胸科醫院,劃歸市衛生局。

1957年,二醫護校下放,由廣慈醫院領導,更名為廣慈醫院護士學校。

1958年,國家實行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第二醫學院成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關子展任黨委書記。同年,新華醫院建立,規劃為附屬醫院,作為兒科系教育基地。上海第四護士學校劃歸新華醫院領導,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護士學校”。上海市傷科研究所、校夜大學、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相繼成立。

衛生部批準兒科專業學制由五年改為六年。第九人民醫院(原名伯特利醫院)歸還上海市衛生局領導。

1959年,學校決定將醫療系分為一、二兩個部,一部設在廣慈醫院,二部設在仁濟醫院。1961年3月正式實施。

1962年,上海醫學專科學校停辦,并入上海第二醫學院。6月,新華醫院小兒科被命名為新華兒童醫院。

1964年,第九人民醫院重新劃歸二醫為附屬醫院,作為口腔系教學基地。

1965年,學校受市衛生局委托在嘉定縣開辦上海半農半讀醫學專科學校(至1972年撤銷)。

1969年,二醫在皖南績溪縣、寧國縣籌建后方醫院。1971年建成,后方瑞金醫院、后方古田醫院。1984年,兩院合并,改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后方醫院。1986年,后方醫院無償移交當地政府使用。

1970年,開始舉辦醫科二年制試點班,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六年共有畢業生2801人。

1972年,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學校正式招收醫科三年制工農兵學員。

1975年,經市文教組同意,學校開設法語培訓班,從應屆中學生中招收50名學員,1978年10月作為大專生畢業。12月,學校恢復研究生教育,招收試點班研究生22名,學制兩年。

1976年,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第一批9名本科留學生入學。

1977年,全國恢復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學校招收本科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