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胸科醫院胸外科周主任(施建新(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詳細資料大全)

时间:2024-05-19 14:34:42 编辑: 来源:

施建新(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詳細資料大全

施建新,男,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在肺、食管、縱隔、氣管等胸外科疾病的外科診治及肺移植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中國腫瘤科普網推薦醫師。每年主持完成手術近三百例。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施建新 國籍 :中國 職業 :醫師 畢業院校 :南通醫學院臨床醫學系本科 主要成就 :肺食管縱隔氣管等胸外科疾病的外科診治及肺移植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代表作品 :9例序貫式雙肺移植臨床總結 工作地 :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人物履歷,發表論文,參與著作,擅長主治,門診時間, 人物履歷 1988年畢業于南通醫學院臨床醫學系本科。 2001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胸外科臨床型研究生畢業,取得碩士學位。 2006年5月至11月在美國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chool of Medicine, Barnes-Jewish Hospital, Cleveland Clinic進修肺移植和胸外科臨床。源于對胸外科事業的熱愛,在從事胸外科臨床工作的19年中,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 從解除病人疾苦的神圣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最大的精神滿足。強烈的責任心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使我能完全站在病人的立場上作出最有利于病人的決斷。對于胸外科的疑難雜癥,善于探索思考,接受挑戰,并虛心向我院老專家和國外同行請教商榷。 發表論文 《9例序貫式雙肺移植臨床總結》 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06 《序貫式雙肺移植7例總結》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6 《胸頂部腫瘤外科治療27例臨床分析》 中華外科雜志2004 《胸內橫結腸間置的臨床套用》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3 《肺移植研究進展》 澳門醫學雜志2003 《肺癌外科治療進展》 醫師進修雜志 2002 參與著作 《顧愷時胸心外科手術學》(顧愷時主編) 《名院特色醫療叢書》(陳文虎主編) 《胸部軟組織腫瘤》等 擅長主治 1,單、雙肺移植治療良性終末期的肺部疾病。 2,前徑路胸頂部腫瘤的外科治療,(包括Pan買粉絲ast 瘤)。 3,復雜縱隔腫瘤的外科治療。 4,氣管及隆突腫瘤的切除和重建。 5,局部進展期肺部腫瘤的外科治療。 6,高位食管腫瘤的外科治療。 7,支氣管袖形、肺動脈袖形肺葉切除和規范的淋巴結清掃,食管癌根治等。 在肺移植方面,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我院肺移植工作的全過程,獲得了豐富的臨床體會。率先獲得成功的肺葉移植和序貫式雙肺移植,均填補了上海市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門診時間 每周三下午

上海胸科醫院陳海泉院長免職原因?去向?

可否考慮去復旦腫瘤醫院的胸外科找主任陳海泉

08年在他那里門診過

態度挺好

當時看見帶幾個學生的

看介紹醫療經驗相當豐富的

誰知道國內最有權威的胸外科專家在那個醫院?拜托了各位 謝謝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胸外科 暨北京市胸部微創手術中心,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集醫、教、研于一體的學科;也是我國常規手術的示范基地和國際先進手術方法的推廣基地之一

許多著名專家在此工作過

為我國培養出了大批醫學高端人才

進入本世紀后,國家加大了對北京大學的醫療投入,使第一醫院的環境和設備條件達到了亞洲領先水平

同期,在李簡教授的帶領下,其胸外科又逐漸成為全新手術方法和理論的研發地

已擁有多項獨有手術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各種胸外科疾病的診治水平;并在手術診治肺部、食管和縱隔的良、惡性腫瘤、氣胸和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癥及賁門痙攣等疾病的復雜度、成功率和效果等方面位居世界領先地位

因在該領域的突出成績,2006年北京市衛生局批準以之為主體成立了“北京市胸部微創手術中心”

目前,這里擁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主治醫師4人和一只高水平的專科護理隊伍

其中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1人

每年培養博、碩士研究生2~3名

專家:李簡 地址:西城區西什庫大街8號 電話:66551122-2240或2417 交通:13 42 55 103 107 109 111 810 823 850路電、汽車可到

黃家駟的人物生平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7月14日),黃家駟出生于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縣城的一個封建的書香門第家庭。

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運動將反封建思想帶到玉山,黃家駟離開玉山進入南昌小學堂學習。

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春,順利考入南開中學初中二年級,與曹禺等同窗攻讀。

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他和同學們激于義憤,沖破協和的禁令走上街頭游行示威的行列。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黃家駟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北京協和醫院本科學習。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獲得燕京大學理科學士學位。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日軍進逼長城古北口,他參加協和醫療隊,奔赴熱河前線。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來滬執教于國立上海醫學院。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擔任上海醫學院主治醫師,同年“八一三”事變發生,他勇挑國立上海醫學院醫療隊副隊長的重任赴無錫籌建傷兵醫院。上海淪陷后,他不甘當亡國奴,毅然暫別妻兒,只身隨上醫內遷昆明、重慶,艱苦辦學。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晉升為外科講師。194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官費留美,是20個名額中唯一的醫學專業的留學生。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黃家駟來到美國密執安大學跟隨歐美胸腔外科專門化的創始人約翰·亞歷山大學習。他基礎扎實,在導師指引下較快掌握胸外科技術。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研修胸腔外科,獲美國外科專家和外科學碩士兩項證書,為美國胸腔外科學會創始委員、美國亞歷山大胸腔外科學會會員和國際外科學會會員,名列美國《世界名人錄》。留美期間,他還擔任密執安大學中國留學生會主席,每兩周組織一次中國建設討論會,立志學好本領,報效祖國。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繼覆滅。他不為美國優裕待遇所動,持美國外科專家和外科學碩士兩個證書回到祖國,決心為開創中國的胸外科事業披荊斬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軍運輸機回國。三天三夜的顛簸飛行,在印度轉機時行李丟失,但完整無缺地帶回整套開展胸外科手術的器械設備。回國任上海醫學院教授。到了上海,他一面在上海醫學院執教,一面在附屬中山醫院和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今華山醫院)從事胸外科的創建工作。不久即開展了肺結核、肺化膿性感染、食管腫瘤和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等胸外科手術,他還幫助澄衷療養院(現上海市第一肺科醫院)、國防醫學院(現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開展胸外科的業務。當時不少人勸他聯合開業,增加點收入。他笑笑說,“我感興趣的是當一名好教師、當一名好的胸外科醫師”。他利用帶回國的手術器械,較早地在國內開展各種類型的肺切除術、食管切除術、動脈導管結扎術和心包切除術等。 解放后不久,他被評為民主教授,出席陳毅市長召開的座談會,被選為上海紅十字會醫院工會主席和上海市醫務工會副主席。同時被聘為上海醫學院臨時管理委員會委員。

1950年,他出席了全國衛生會議和中華全會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同年冬朝鮮戰爭逼近鴨綠江,他帶頭報名參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醫療手術隊奔赴東北前線,擔任總隊長兼第二大隊大隊長。年底,他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

1951年,任上海市首批抗美援朝志愿醫療手術總隊長,率320人赴東北治療志愿軍傷員,獲中央領導表揚。他在我國首先報告食管胃頸部吻合術,擴大根治范圍,減低了手術死亡率。 1952年,上海醫學院改組,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他被任命為副院長兼中山醫院院長。 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社會活動之外,黃院長始終堅持教學和醫療工作。他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吸取蘇聯專家有用的科學管理經驗,進行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的科研工作,提倡“三基三嚴”,取得顯著的成績。他不僅在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建立胸心外科,還幫助原國防醫學院(現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中美醫院、澄衷醫院(現上海結核病防治研究所)開展胸外科工作。他一手創建的胸外科亦發展到96張病床,成為提供醫療服務、開展臨床研究和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

1953年, 黃院長針對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肺結核病發病率逐漸下降,肺癌病例相對增多,而肺癌早期易被誤診為肺結核或炎癥。他又著文呼吁重視肺癌早期診斷,并親自開展氣管、支氣管外科手術的動物實驗研究。

1955年,黃家駟應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部委員。

1956年,黃家駟參加制訂全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同年他總結了對肺結核病施行外科瘺陷療法和切除療法l376例的經驗,組織上海市胸腔外科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推廣提高。并上書衛生部,提出對肺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倡議聯合上醫、上海第二醫學院和南洋醫院的力量成立上海市胸科醫院.他組建了我國第一所心胸外科專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并擔任第一任院長。

1957年,黃家駟組建國內第一所胸腔外科專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任院長兼胸外科主任。并組織上海胸腔外科醫師總結千余例肺切除術治療肺結核的臨床經驗,建立肺切除術操作常規,提出對肺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倡議。 1958年,調北京工作,先后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同時兼任國家科委醫學組副組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黃家駟被調任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除了全面領導醫科院下屬的四所醫院和10多所研究所外,他與一些專家倡議利用醫科院在人才、設備和科研水平上的優勢,創辦一所高層次的醫學院。中央批準了這個建議,任命他為校長籌建中國醫科大學。他以極大的魄力和干勁,依靠全體教職員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迎來了第一批8年制醫學生入學。從師資隊伍、設備配備、校園建設到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他都親自主持解決。

1960年,他首先研究支氣管成形術和心臟外科體外循環問題,結合當時條件曾對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的切斷縫合方法做了改進。這些均對當時我國胸腔外科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推動的作用。

1963年,醫科大學教學大樓落成,中國醫科大學己擁有27個教研室、212名專職教師的規模。他把老協和辦學的好經驗基本融會于中國醫科大學教育之中,例如:嚴格錄取,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培養、自學和動手能力培養,臨床教學設導師制.重視基本功訓練等,使今天的協和醫科大學成為國內外聞名的一流大學。 粉碎“四人幫”后,他重新投入醫科院和醫大的整頓恢復工作,準備將5個研究所從偏僻山區要遷回,已解散的醫大進行恢復。

1965年,他在協和醫院完成首例針刺麻醉下胸外科手術,接著又完成高難度的針麻下外側切口全肺切除術。此外,他還為各地培養了大批胸外科專業人才,建立和發展了胸外科專業隊伍,為我國胸心外科事業奠定了基石。 1971年,黃家駟遵從周總理的指示,從干校回京參加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以來的工作總結。鑒于教育停頓,人才稀缺的狀況,他冒著“復辟舊協和”“八年制醫大陰魂不散”的罪名向總理提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