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海外華人講的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在海外的勵志故事150字?)

时间:2024-06-08 14:03:14 编辑: 来源:

中國人在海外的勵志故事150字?

寫作思路:可以寫“鐵建工程師陳振成”,“敦煌研究院學者邵學成”,“港口引航員吳永明”,“維和飛行員徐洋”等等,維和飛行員徐洋:駕駛沒有武器的維和直升機,50米低空盤旋嚇阻武裝分子。

正文:

維和飛行員徐洋:駕駛沒有武器的維和直升機,50米低空盤旋嚇阻武裝分子。

2017年,苗族飛行員徐洋和139名戰友作為中國首批維和直升機分隊隊員,奉命執行聯合國的維和行動,這也是中國陸軍航空兵第一次執行維和任務。

維和直升機分隊的日常任務主要是運送物資運送人員,但同樣潛藏著險情。一次,徐洋駕駛戰機在一座難民營前準備著陸,對面山上突然鉆出7臺武裝車輛,槍口齊刷刷對準難民營。徐洋按程序執行警衛驅離行動,在難民營上空保持著50米的高度超低空盤旋與武裝分子對峙。幾分鐘過去,武裝分子突然調轉車頭,消失在了茫茫的沙漠中。

2017年8月到2018年9月,中國首批維和直升機分隊圓滿完成了特派團賦予的各項任務,安全飛行800多個小時,完成了200余噸物資運輸和5000多人運送,成為了特派團內部最重要的快速反應和空中救援力量。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代代中國人接續奮斗,而在中國越來越開放、世界越來越多元的今天,中國奮斗者正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世界的建設,并且做出了令人喝彩的成績。

作為央視網“中國YOUNG計劃”全媒體行動中的主題演講節目,《飏聲》邀請不同領域的中國奮斗者走上舞臺,分享個人經歷與觀點,展現在新時代中國奮斗者與世界同呼吸共生長,尤其是中國青年參與世界改變、做出佳績的故事,致敬新時代奮斗者,傳揚奮斗中國精神。

收集五個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1、陳志昆

1961年,陳志昆被委派到香港華僑商業銀行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由于熟悉中美兩國的文化,陳志昆又不遺余力地為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盡一位愛國華僑應盡的義務。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團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后,他多次任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國顧問。為了更好地促進并推動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結投資顧問公司,主要擔負起中美兩國貿易的買粉絲工作。

2、符克

符克,出生于貧農家庭。1928年,考入廣州市南海中學。在校期間,經常與進步同學研究和探索民族的出路。1933年,僑居越南,任小學教員。1938年初,入延安陜北公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受派到越南發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日,任越南瓊崖華僑救國會常委。1939年,組織并帶領越南“瓊僑回鄉服務團”返瓊抗日。8月,敦請國民黨瓊崖當局團結抗戰,被敵人秘密殺害。

3、陳芳明

陳芳明先生是著名旅泰華僑,祖籍福建省安溪縣,他熱心社團工作、公益事業,在泰南華人社團和慈善機構任職多年,對祖國懷有濃厚感情,熱心支持家鄉建設。幾十年來,陳先生一直捐資建設家鄉的教育、衛生和交通事業。陳芳明先生并非富甲一方,在傾囊援建家鄉公益事業的同時,自己卻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的愛國深情為后人樹立了典范。

4、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羨意,字基贊,廣東開平人,中國洪門致公黨創始人。早年家里貧困,給人當雜工為生,1880年,他前往美國謀生,先是在食館當廚工,期間加入三藩市洪門致公堂。1894年,他在波士頓組織起安良堂,成員最大規模時發展到了2萬多人。該堂的法律顧問還是后來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1904年,司徒美堂結識孫中山,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37年,為支持抗日戰爭,他成立了“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后為抗戰總計募集到了330萬美元。1949年,司徒美堂來到北京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并參與了開國大典。1955年,司徒美堂在北京去世。

5、陳嘉庚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福建泉州人,愛國華僑領袖、知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1891年,陳嘉庚跟隨家人前往新加坡謀生,1904年后,他創建菠蘿罐頭廠以及自營謙益米店,并開始經營橡膠產業,后成為當地知名的橡膠大王。1910年,陳嘉庚加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

辛亥革命時期,陳嘉庚積極籌錢支持孫中山革命,并創辦了集美中學、集美師范學校、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廈門大學。抗日戰爭時期,陳嘉庚也是盡心盡力為國內抗戰募捐。1949年,陳嘉庚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選為常務委員。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

哪本書中有“很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講到過一個故事 南洋爪哇有一個財產過千萬”

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一次講演中,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南洋爪哇有一個財產超過千萬的華僑富翁,有一天他外出訪友,忘了帶夜間通行證和夜燈,結果無法返回。因為當地的法令規定,華人夜出如無通行證和夜燈,一旦被荷蘭巡捕查獲,輕則罰款,重則坐牢。出于無奈,他只得花1元錢請一個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因為荷蘭巡捕不會干涉日本妓女的客人。

孫中山說:“日本妓女雖然很窮,但她的祖國很強盛,所以她的地位很高,行動也就自由。這個華僑雖然是個千萬富翁,但是他的祖國卻不強盛,所以他連走路也沒自由,地位還不如日本的一個娼妓……”

這個故事,是我好多年前讀過的,至今記憶猶新,不能忘懷。一個國家的強盛或衰弱,常常決定這個國家的人民在世界上的生存地位,或崇高榮耀,或受人歧視。由于舊中國積貧積弱,一個千萬富翁的華僑,其命運居然不如日本一個出賣肉體的妓女,可見祖國的命運是和每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的。正因為如此,孫中山先生為革命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在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他還深情地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共產黨人為了祖國的富強,更是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排除各種干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終于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所以,在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的時候,世界各地的華人紛紛舉辦各種紀念活動。新加坡的華僑負責人唐裕說:“由于祖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加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海外的華人也抬起了頭……”法國華僑組織負責人蔡漢忠說:“由于中國成了世界強國,我們華僑華人的腰板更硬了。”

2004年的奧運會上,中國以32枚金牌歷史性地名列金牌榜第二位時,那些旅美華人、華僑都以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無比自豪。一個僑居加拿大的華人說得更加形象:“當五星紅旗在賽場上升起,對身在他鄉的我來說,顯得特別驕傲。那種感覺好像連出門抬頭時,都要比往常更高一些。”

祖國的強大,祖國取得的每一項輝煌,國外的僑胞都會和我們一樣感到驕傲、自豪、幸福,因為祖國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母親。

回想過去,當母親受人歧視的時候,作為這個母親的子女,他們能不感到恥辱、痛苦?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那個真實的故事,為什么能使聽眾落淚、憤怒,正因為祖國母親正受著西方列強的欺侮。即使你是大富翁,可是在荷蘭巡捕眼里,居然連個日本的妓女都不如。

今天,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在當今世界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政治地位,誰還敢歧視她的人民?每當祖國取得一項舉世矚目的成就時,僑居國外的華人也會和我們一樣歡欣鼓舞,因為祖國母親的榮譽也是他們的榮譽。

海外華僑的赤子之心的故事。400字左右

為了母親的召喚 ——陳龍平,一個歸國華僑的平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部反映歸僑參加祖國建設的電影《海外赤子》曾轟動一時,該片的主題歌《我愛你,中國》,更是廣為流傳。在那個年代,由于新中國的建立,一大批海外華僑看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抱著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毅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他們中間大部分人也許并無分文,有的是一顆赤子之心,就像無數的溪流一頭扎進大海的懷抱。這其中,一個叫陳龍平的人就在他們中間。

8月末一個炎熱的上午,記者來到漢口航空路社區門口,一位早已年過古稀的白發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了。穿過社區的小巷,老人指著一棟單元樓房說,這里是航空路80號,武建集團機施公司宿舍,我家就住在這里。當年建這棟房子的時候,沒有用一塊磚,采用的是結構搭板工藝,全是預制構件材料,這種房子當時在武漢市也只有兩棟。

1932年,馬來西亞北婆羅州三大根市斗湖鎮,當時還是英屬的殖民地,一個祖輩早就移民該地的華人家庭誕生了一個男孩,取中文的名字叫陳龍平。陳龍平的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理發店,母親也做點零活,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雖說在海外出生長大,因為華裔在當地的社圈眾多,陳龍平從小受的是中式教育,六歲那年,他就在當地華人開辦的新華學校上學了。

(照片1)陳龍平的少年時期

1937年抗戰爆發后,全世界的華人得此訊息紛紛聲援祖國,風潮波及各地,于是新華學校組織的抗日救國兒童團里,陳龍平成為了各項活動的骨干人物,受到老師和校長的器重。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抗日救國捐贈演出上,年僅八歲的陳龍平在劇中扮演主角。一對兄妹逃出敵人侵占的家鄉,妹妹打死了日本人,哥哥抱著她慢慢站起來唱起了《松花江上》,一時間臺上臺下群情激憤,觀眾紛紛慷慨解囊,錢幣直接撒到臺上,成龍平深受震撼。從此,愛國的情懷就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

1942年,日軍南遷,攻占南洋,北婆羅州被日軍統治,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后,又重歸為英國的殖民地。經過了幾年戰亂的洗禮,陳龍平這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已經成為了英國橡膠園里的一名工人,開汽車、開推土機。在眾多的華人思想中,祖國的利益和他們息息相關,一切有關國內的戰事消息和進步思想,通過華商與海外的往來,在他們中間傳播。1946年,陳龍平認識了馬來西亞共產黨的一個姓鄭的負責人,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經常參加他們組織的一些罷工活動,抵抗資本家對勞動工人的壓迫,爭取人權和待遇。

(照片2)陳龍平在英國人的橡膠園里勞作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陳龍平對祖國的渴望也與日俱增。1949年,中國解放,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對于海外華僑產生了巨大的震動。雖然英屬地對信息封鎖的非常嚴格,但是在當地的華人中間,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依然在暗地里傳閱。他說:“不能讓他們知道,讓他們知道就會被捉去坐牢啊!從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擁戶中國共產黨的。”

祖國方面的消息不斷傳來,一批又一批的華僑華人相互帶動奔赴祖國各地,作為一個年輕的中國人,多么想回到祖國的懷抱,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啊!

回國的路并不順利,在英國人的領地,想要申請回國是非常困難的。英國人的審核十分嚴格,就算層層審問過關,也未必能通過申請。1952年,陳龍平已經經過了四道審問程序,最后英國人干脆單刀直入:“你回去干什么?你回去是不是打仗?”他說:“我不是回去打仗,我們祖國解放了,我回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再一個還可以分到田地,我回去種田。” 英國人當然不信說,“你真的會去種田嗎?你不回去打仗嗎?”當時朝鮮戰爭爆發,他們認為陳龍平是回去打仗的。英國人氣勢逼人:“你回去種田,你有田地嗎?”陳龍平說:“我回去了,我的國家就會給我田地。” 又經過了近一年漫長的等待,陳龍平終于盼來了他夢寐以求的消息。 1953年12月13日,搭載華人華僑的海輪停靠在香港九龍,走過通關口岸與祖國大陸接壤的橋梁,陳龍平有生第一次目睹了祖國的面貌,母親正熱情的敞開懷抱迎接游子的歸來。他回憶著當時的情景:“這邊是祖國,這邊是香港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