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眾鶴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待遇(外資企業貸款存在的風險和突出問題)

时间:2024-04-28 14:58:15 编辑: 来源:

外資企業貸款存在的風險和突出問題

國有銀行這幾年可以說是坐在了火爐上了,推行分配機制改革,實行競爭上崗,分配朝向中高層傾斜,由于用人不當,有才能的能干活的人不服氣,于是大量的人員只好宣布內退,那些工齡不夠的只好忍受低工資了,

由于打擊了基層和一線員工,于是大家只好打起了皮球戰,工作能推則推,態度能壞則壞,氣沒地方出全都發瀉在工作上,新招的大學生一看不妙,工資少很多,老家伙懂也裝不懂不肯授經,讓沒有經驗的新人心里窩著活,干脆拍屁股走人,這下人手緊張了。

領導整天拉著個臉把上面受的氣全部都發到下面來,一開會就是威嚇員工,說什么不聽話就讓你下崗,不聘你讓你拿生活費,還搞出什么遲到一分鐘扣50元錢,而行務財務確從不公開講仔細,由于分配過于懸殊,大家覺得完不成任務受損失是領導多,所以也心安理得不想完成任務,這等于降了工資,因為只發40%工資,其他到年底與任務掛鉤,現在在崗得比不在崗的多拿的不多,于是領導又打起讓內推的人回來上班,而內退的人振振有詞:是你們趕我們走的,堅決不回來上班,你們養著我們吧!

就此,可以看出銀行的改革不怎么成功,所以仍然要頻頻出事,中層領導不好當,什么都朝領導那里退,領導也氣不順,不要小看利益被剝奪的結果,不要以為給中層高工資就能留住人,不一定的,關鍵是沒有用到眾人都服的人或工資分配設計不合理,現在的國有銀行員工整天都在給自己計件,發現完不成干脆就扯蛋還舒服點,對客戶是能不好就不好,都巴不得快點倒閉走人了事!

發表于 @ 2005年07月26日 1:44 AM | 評論 (2)

2005年07月11日中行改革江蘇樣本調查:人事、機構之變

買粉絲://買粉絲.nanfangdaily.買粉絲.買粉絲/jj/20050707/dd/200507060047.asp

與省行相比,無錫分行有一項特別做法,即對中層以下80%的崗位實行雙向選擇,20%的崗位實行競聘。郭錫鈞解釋道:“主要是考慮到必須保持人員和業務的相對穩定性,畢竟銀行不同部門業務的替代性比較差。”在業務流程改革方面,無錫分行撤銷了財會部、資金計劃部、保衛部等部門,新建了計劃財務部、運營部等新部門。

看上面的做法,呵呵。

發表于 @ 2005年07月11日 12:23 AM | 評論 (0)

2005年05月24日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人民幣升值是當今最大的經濟謊言

中新網4月24日電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春季號預測,2005年GDP增長速度將低于上年,為8.9%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達84400億元,占GDP份額的持續明顯上升勢頭應引起高度重視;消費仍將保持穩定的增長;各種價格水平仍然呈上升趨勢,通貨膨脹壓力不容忽視。

通貨膨脹,本身就是以幣值的不斷下跌為征兆,此時要求幣值“升值”,就如對一個茶飯不思、行將入木的病人,要求他多吃多喝“病”就會好起來一樣,只能出現在天方夜譚的故事里。人家知道我們升不起來而要求我們升值,其目的是要我們承認人民幣的貶值,從而調整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政府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是非正常發展的結果,是一種畸形的發展,因此經濟狀態并不穩定,這就是中國為什么不敢升值的內因!

個人認為,人民幣已經在貶值,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大家只要看到這幾年國家對幾家銀行的注入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發表于 @ 2005年05月24日 12:18 AM | 評論 (0)

2005年05月20日對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幾點認識(轉貼)

裘真康(估計是化名,求真正的小康?)

一、關于不良資產問題

為確保兩家國有銀行上市成功,2004年初國家不惜動用巨額外匯儲備向中建、兩行注資,加之兩行用稅前利潤、自有資金的沖銷,兩行不良資產率2004年9月底分別下降為3.08%和5.46%,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人們在驚喜之余,新年剛過,媒體又報道了兩家銀行不良資產率反彈的消息,局外人都大惑不解,表示了深切的擔心和憂慮,局內人倒不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知道數字本身就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目前,在上市的關鍵時期,從央行到銀監局,從國有商業銀行總行到支行,層層要求不能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產,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壓縮不良資產的工作力度前所未有,但事與愿違,不良資產仍源源不斷,噴薄欲出。本人認為,慣用的行政命令的手段壓縮不良資產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的策略,宜“疏”不宜“堵”,靠堵最終將泛濫成災,應該從基礎工作抓起,深刻反思機制方面的原因,很簡單的道理,舊社會的私人錢莊和銀行,老板即沒有受過現代人的教育,也沒有文憑,甚至目不識丁,僅憑感覺和印象,所經營的銀行都很少出現過不良資產,股本由小到大,發展成為一個區域內很有影響的銀行,難道現代的銀行人還不如他們?關于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目前官方通行的說法是客觀原因是主要的,銀行自身經營方面的原因是次要的,僅占五分之一左右。如果這種估計成立的話,2003年前后銀行所處的社會環境、信用環境沒有明顯的變化,為何此前此后來了個大起大落?如果說不良資產的下降是國有銀行努力的結果,那么2003年以前銀行也沒有放松這方面的工作。本人認為對不良資產的分析應該區別兩個不同時期,2000年以前的部分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切呆、壞帳在銀行的集中體現。期間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經濟過熱,經歷了幾次清理“三角債”的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形成了銀行大量的不良資產,如果說這一部分主要是大環境造成的,銀行自身的責任是次要的是誰都能理解的。2000年以后就不同了,此時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已經進行了10年的時間,整個社會的金融意識得到普遍的加強和提高,特別是各級政府強逼銀行貸款的現象已從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銀行經營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說在過去客觀原因是造成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的話,那么今天的銀行就不應該再有大量的不良資產出現,但事實并非如此,從以下數字就能說明問題:2000年初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向不良資產公司剝離14000億不良資產,之后官方公布的四大銀行平均的不良資產率為6%,這個水平與國際上比較也在好銀行之列,剩余的不良資產大約在5000億左右,事過僅僅三年的時間截至2002年底,不包括四家銀行用稅前利潤核銷的部分,不良資產總數達20880億,不良率達26.92%,這與2000年以前的部分基本相等。我們在總結了幾十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的前提下,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幾十年的不良化過程,的確發人深思。如果單純從銀行自身經營方面找原因,可以歸納以下幾方面:

2、銀行內部的考核機制不自覺的助長了不良貸款的產生。

國有銀行經營目標的內部考核95年以前主要是速度和規模,即存款的多少。95年之后開始考核效益,目前主要是考核存款、效益和風險三大指標,而且都是以一個自然年度為一個考核期間。作為基層行在一個工作年度內要完成上述三項指標,最便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貸款的投放,放一筆貸款即派生了存款,吸引了客戶;又增加了效益;同時還沖減了不良貸款率;真可謂一石三鳥之效,雖然貸款也有風險,但它的風險是滯后的,在考核期無法體現,只要源源不斷的增加貸款的投放,不僅完成了任務,維持了既定的發展速度,也掩蓋了風險,稀釋了不良貸款。既然貸款投放是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不知為什么層層的考核從來沒有把投放量作為基層行任務完成的備抵項目,因此客觀上刺激了基層行的貸款需求,由于貸款總量受指標控制,就變著法兒增加銀行承兌,使大量的承兌匯票變成了項目投資;固定資產貸款審批權限上收,就給企業變成流動資金貸款,使大量的流貸進一步固化,增加了新的風險;公司類貸款手續繁瑣,就增加個人貸款,由于上級行沒有出臺對個人貸款的管理辦法,就自定辦法報上級行認可,把對個人貸款的期限定為最長20年,如果有風險是20年之后的事情,貸款由此所產生的收益卻使當代人受用不盡。在這種短期行為的機制約束下,在貸款欲望極度沖動的環境條件下要確保貸款的質量難乎亦難。

3、銀行內部的風險控制機制,對不良貸款的約束軟弱無力。

2000年以來,銀行為防止貸款風險,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首先是加強了信貸管理的工作機構,從原來的一個信貸管理部一拆為三,形成了信貸經營部、信貸審批部和風險管理部,還有一個凌駕于三部之上的信貸管理委員會;其次明確了三部一委的工作分工,設置了幾道防火墻,經營部不能參加貸款的審批,審批部不能與企業見面,風險部負責動態的、隨時的監控,當時稱之為有干的、有看的、有說了算的;三是層層授權,總行和兩級分行還有支行四級核算單位,四套信貸管理班子,分別都有內容不同、數額不等的審批權限,誰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真可謂銅墻鐵壁,萬無一失。但事過三年,無情的現實又是那么得令人失望和沮喪,究竟為什么?銀行的規章制度從其本身來推敲是無懈可擊的,但真正落到處的并不多,這是最大的悲哀,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只要人的思想出了軌,就沒有不能逾越的政策障礙,銀行貸款的投放更是如此,作為基層行的領導要想通過某筆貸款,從貸前調查論證開始就有直接或間接的授意,唯命是從的經辦人員心領神會,不識時務,冒個人仕途命運于不顧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開會集體研究貸款之前就有定論,上會通過基本上是走過場。退一步說,即使領導人事先沒有授意,會上的一個提示性發言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一個眼神都能改變會議的研究結果。什么貸前調查、評估論證、集體研究、共同決策、相互制約、共擔責任,在銀行目前的體制下顯得軟弱無力。因此說2000年之后銀行內部為強化貸款的管理增設了那么多部門,增加了幾倍的人員,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實際效果與過去比較毫無二致,上級行良好的初衷沒有落實,真正的貸款決策權依然掌握在幾個人手中,同樣一筆貸款,同樣一個企業,要貸能說出若干原因,要不想貸,理由也能拉出一火車來,隨意性更大,更無所顧忌,2000年以前貸款決策失誤,責任非常明確:就是一個信貸部,一個行長,現在不同了,因為貸款是集體研究、共同決策的,若干部門和若干人員都有責任,最終的結果是,只要貸款程序符合規定,大家都沒有責任。特別是由基層推薦報上級行或更上一級審批的項目,作為審批行遠隔項目所在地,也只能從產業政策和項目布局等大的方面把關守口,通過一個項目,上上下下皆大歡喜,否決一個項目,卻受到下級行或企業的背后指責,又是不了解下情,又是不支持基層行的業務發展,罪名一大堆。基層在指責審批行的同時,癡志不變,再次將被否決的項目上報,理由更加充分,上級面對執著的熱情,一般的項目反復幾次均能通過。因此層層審批的運行機制對保證資產質量的實際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卻不自覺地為基層承擔了不良資產的審批責任,使基層更加有恃無恐。

綜上所述,銀行內部的用人機制、績效評價機制、貸款決策機制是導致不良資產的重要原因,在這一方面如果沒有大手術,用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用現在的眼光看五年以前和五年之后看現在,不會有兩樣的結果。

二、關于股權的分置問題

股權變革是銀行改制的核心,只有把股權變革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資本,才能把股權人與公司的利益有效的聯系起來,目前銀行現存的種種弊端就可能迎刃而解,這是銀行再造的希望所在,也是大家的共識。2004年兩家試點的國有獨資銀行分別成立了由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國有銀行的股權發生了變化,為銀行的上市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種變化僅僅是形式上的,長江電力、國家電網、寶鋼集團,建銀投資所持建設銀行的股份沒有一分錢的個人資本,無不帶有國有的性質,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化。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