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仁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上海仁濟醫療集團的股東介紹)

时间:2024-05-19 07:29:54 编辑: 来源:

上海看神經內科哪家最好?

上海看神經內科哪家最好?上海哪個醫院看神經內科好

上海神經內科醫院排名,最好的神經內科醫院是哪家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么疾病要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是關于神經方面的二級學科。不屬于內科概念。主要收治腦血管疾病(腦梗塞、腦出血)、偏頭痛、腦部炎癥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脊髓炎、癲癇、癡呆、代謝病和遺傳傾向疾病、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病、周圍神經病及重癥肌無力等。

主要檢查手段包括頭頸部MRI,CT,ECT,PETCT,腦電圖,TCD(經顱多普勒超聲),肌電圖,誘發電位及血流變學檢查、基因診斷等。同時與心理科交叉進行神經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診治。

上海神經內科排名,個人覺著比較合理的如下:

1、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內科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特色學科之一。在新一輪的學科建設中,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擁有臨床床位92張,年收治病人2500人以上,門診就診病人達32萬人次,成為上海市規模最大的綜合神經專科,專業方向發展符合國家重大疾病研究的需求。由董強教授領銜的腦血管病專業組作為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的全國腦血管病學組副組長單位,2003年牽頭上海市科委“卒中單元模式建立與示范” 重大攻關項目,2004年獲衛生部科技教育司十年百項計劃項目“中國卒中中心建設項目”建立上海卒中培訓中心。現每年收治超過600例卒中患者,建立了歷時10年的卒中專病門診,年隨訪卒中患者超過7000例次;是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的重點學科、2008年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研究“卒中醫療服務標準”的實施單位。

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科由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家周孝達教授于1952年創建。神經科已具備了較為完整的醫學專業人才隊伍,不僅有周孝達、蔡琰、錢可久、潘瑞福、沈崇欣、林發清等老一代知名的神經病學專家,還有一支以年輕醫生為主的朝氣蓬勃的團隊,現在職醫師36人,副主任醫師以上12人,絕大多數具有碩士和博士學歷。

神經科分東院和南院(分別有獨立的門診、急診和病房)及西院(設門診)三部分。共有床位94張,設有卒中病房、神經康復室、血管超聲檢查室、神經心理檢查室,年均收治各類疑難危重患者2300余例,平均住院時間11天。東部神經科門診,除周1-5上午的普通門診(上午)和全天的專家門診外,每周1-4下午設有腦卒中、癲癇、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記憶障礙與癡呆、失眠與神經癥、頭痛與頭暈、周圍神經病與肌病等7個專病門診,為各類常見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提供高質量、規范和長期的醫療服務。年平均門診人次超過13萬。神經科設有獨立急診,開設腦卒中救治綠色通道,年救治約2.5萬例腦卒中、昏迷、腦炎、脊髓炎、癲癇持續狀態等危重患者。神經科另有神經電生理檢查室、腦血管病研究室、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和肌病診治中心。

神經科是上海市腦卒中救治中心。頭痛、腦卒中和癡呆專病門診還分別是“中華醫學會國際醫學交流中心的頭痛中心”、“交大醫學院腦卒中專病中心”和“交大醫學院癡呆專病中心”。

神經科每年要完成大量的教學工作,常年負責8、5年制的中、英文班教學。每年培養研究生多名。參加我國多部《神經病學》統編教材的編寫。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神經病學進展》及其他繼續教育和培訓活動。每年培養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級進修醫師十余名。近年來,神經科先后承擔和完成了多項國家、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生局的課題研究,并參加多項國家課題。積極參加各種有關疾病診斷與治療新方法的臨床試驗,迄今已參加35項國際或國內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或大型觀察性研究。每年發表專業論文幾十篇。主持和執筆我國神經病學領域重要的專家共識8項。科室主辦《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科室多人擔任20余個國內學術雜志的編委,多人擔任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及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等多個專科委員會的學術職務。

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內科建于1963年,已有近50年的歷史,全科在編醫師22名,其中有醫院終身教授1名,正副教授9名,醫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5名,碩士學位者5名,在職博士生2名,在職碩士生5 名,研究生以上學歷者占醫師人數的70%以上。應診的有特約專家門診4位、著名專家門診1位、普通專家門診6位。門診診治人數每月約為6000多人次,急診為每月近300人次。開設了六大專病門診:(1)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2)老年性癡呆及記憶障礙;(3)癲癇;(4)腦血管病及頭痛;(5)肌病;(6)偏頭痛專病門診;并成立了“神經病學研究中心”、“帕金森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和“上海阿爾茨海默病中心”。目前總院病房床位47張,分院病房床位48張,平均年收治病人1700余名。

1980年建科至今分別承擔了瑞金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法文班、英文班、高級護理系,醫學營養系及夜大在內所有專業神經病學及其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22年來,科理論課時數累計達2247小時,見習課時數累計達6532小時。還特別設立了《腦血管病研究與進展》和《帕金森的發病機制及治療》兩門選修課。余慧貞主任被評為二醫大及瑞金醫院的教育先進工作者,王瑛主任曾被評為二醫大優秀教師及優秀教育工作者,翁中芳老師則榮獲第一屆“紅燭獎”的榮譽。

在神經科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科室共培養碩士研究生40名,博士研究生20名。目前在讀的碩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2人。并承擔了研究生班《神經系統實驗診斷》及《神經系統生物化學和檢驗》兩門課程的教學任務。

進修醫師從1970年的1名發展到現今每年10至20余名。從1990年到2000年短短的10年間,科室累計培養進修醫生174人,還專門為進修醫生設立了每年約336學時的教學課程。自1997年開始,神經內科陸續開出了《帕金森的基礎與臨床進展》和《神經內科疾病進展》兩門繼續再教育課程。

建科伊始,神經科的創始者就認識到科研應該與醫療教學并重的道理,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仍堅持開展科研工作,圍繞帕金森病動物模型展開研究。

除了上述的幾個神經內科,還有上海長征醫院神經內科、德濟醫院神經內科、長海醫院神經內科等等,也是在神經內科排名不錯的醫院。

植物人國家判定標準

什么是植物人?“植物人”在國際醫學界通行的定義是“持續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us)”,簡稱PVS。所謂植物生存狀態常常是因顱腦外傷或其他原因,如溺水、中風、窒息等大腦缺血缺氧、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等導致的長期意識障礙,表現為病人對環境毫無反應,完全喪失對自身和周圍的認知能力;病人雖能吞咽食物、入睡和覺醒,但無黑夜白天之分,不能隨意移動肢體,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能保留軀體生存的基本功能,如新陳代謝、生長發育。

PVS與“腦死亡”又有區別,“腦死亡”病人是永遠不可能存活的,其主要特征是自主呼吸停止、腦干反射消失。而PVS患者有自主呼吸,脈搏、血壓、體溫可以正常,但無任何言語、意識、思維能力。他們的這種“植物狀態”,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昏迷狀態。因病人有時能睜眼環視,貌似清醒,故又有“清醒昏迷”之稱。

什么樣的人能被定義為PVS,目前國際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持續昏迷3個月以上,也有人認為要持續昏迷6個月以上,但大多數觀點堅持認為當持續昏迷超過12個月以上,才能被定義為“植物人”。

由此可見,目前大量報道的蘇醒并意識恢復的病人,基本上都不是嚴格科學定義上的植物人。真正的植物人蘇醒的病例還是非常罕見的。那么,現在這些被大量報道的“植物人”,到底該如何準確定義呢?從醫學角度看,這些病人其實是屬于“長期昏迷(longterm 買粉絲a)”病人。

昏迷在臨床上被定義為眼睛閉合的無反應狀態。昏迷時間超過1個月,則被稱為長期昏迷(也有觀點認為超過2周就屬于長期昏迷)。長期昏迷還可以分為昏迷、植物狀態、輕微意識狀態等。如果一個昏迷患者存活下來,植物狀態或輕微清醒狀態就開始了。在區分和鑒別植物狀態與輕微清醒狀態時有諸多不同意見。美國神經病學學院(AAN)提出確定植物狀態時要滿足所有的4個標準和條件:①沒有按吩咐動作的證據;②沒有可以被理解的言語反應;③沒有可辨別的言語和手語來打算交談和溝通的表示;④沒有任何定位或自主的運動反應的跡象。而輕微清醒狀態則被定義為:①出現可重復的但不協調的按吩咐動作;②有可被理解的言語;③通過可辨別的語言或手語來進行溝通反應;④有定位或自主運動反應。如能滿足上述4個標準中任何一個,那么這個患者可以被分類為輕微覺醒狀態。

長期昏迷病人蘇醒并不是醫學奇跡

長期昏迷患者的蘇醒,在臨床上是很多見的。一份回顧性調查資料表明,有10%-50%顱腦創傷長期昏迷患者能夠蘇醒。

目前,國內外已有不少針對顱腦創傷后長期昏迷或植物狀態進行治療的專門康復治療單位和機構,并已建立了一系列顱腦創傷長期昏迷或植物狀態患者的診斷標準和綜合治療措施。例如美國國際昏迷康復研究所(ICRI)自1977年開始建立以后,已經治療了超過250例植物狀態患者,92%的患者從長期昏迷中催醒過來,35%已經能夠生活自理,57%在體格、精神和智力方面的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和進步,只有4%的病例沒有產生任何改變。考慮到這些患者在入院時均已處于昏迷或植物狀態超過6個月以上,因此這些統計結果是令人振奮的。

長期昏迷患者蘇醒的確切機制是什么,目前尚無完整的答案。我們在對175例重型顱腦創傷長期昏迷病人(男性131例,女性44例)進行催醒治療后,有110例恢復意識,其中絕大多數在昏迷3個月內蘇醒。進一步資料分析表明:長期昏迷病人能否蘇醒,取決于病人是否有原發性腦干傷、腦疝、傷情、年齡等多種因素。

有觀點認為,顱腦創傷長期昏迷患者蘇醒是一個自然恢復的過程,催醒治療無任何作用。盡管如此,世界各國的醫師都沒有放棄努力,堅持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和綜合催醒治療,以期促使長期昏迷患者蘇醒。目前,被積極采用的方法有:運用對腦神經有營養作用的藥物、中醫藥中的針灸和芳香通氣的藥物、電刺激、高壓氧、音樂療法等。但由于目前臨床采用的催醒方法缺乏嚴格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因此到目前為止,尚無一種方法或藥物被證明或公認對顱腦創傷后長期昏迷或植物狀態患者的催醒有確切的療效。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盡管這些長期昏迷的病人蘇醒成功,但仍有超過80%的病人存在嚴重的腦功能障礙,如癱瘓、語言障礙、記憶功能障礙、情感障礙等。要根本改善長期昏迷病人的生存質量和遠期療效,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大腦的奧秘有待進一步探索

如何通過醫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對顱腦創傷后的嚴重狀態有一個科學明確的認識,使顱腦創傷昏迷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重新回到社會中去,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對于臨床醫師來說仍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顱腦創傷急性期,對長期處置預后的推定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確認。目前的評價方法并不能在急性期對任何一個處于植物狀態的患者進行長期的預后判斷。盡管已經有了這樣的陳述:在顱腦創傷3個月后仍處于植物狀態的患者不會產生明顯的恢復,但也有一些文獻報道有這樣的患者獲得了后期恢復。美國報道有一些患者在顱腦創傷后4-8個月從植物狀態中恢復過來,盡管部分仍處于嚴重的傷殘情況之下。還有報道說有1例43歲的男性患者,在缺氧性腦損傷處于植物狀態17個月后開始出現意識,患者盡管不能認識相片中的人,也不能閱讀,但他發展到能夠講故事和笑話。此外,在對30例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的5年隨訪中,有5例患者在1-5年內從持續性植物狀態中恢復過來,盡管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