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人管外地人叫什么(為什么管上海本地人叫RP?出處是什么?)

时间:2024-06-03 03:27:19 编辑: 来源:

上海話外地人怎么講

啊滴寧

并沒有包含貶義的意思,只是說除了本地以外的人,簡稱為外地人,在上海話說外地人讀音為啊滴寧

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人,并沒有對外地人的歧視,這只是一個稱呼,也是更方便的去稱呼這些友善的群體,也可以反映出上海這幾年來外地有人的幫助

為何上海人叫外地人YP?

應為硬盤都是西部數據這家公司做的,西部數據簡稱WDR正好和(外地人)的拼音簡寫一樣,所以就習慣用YP來表示外地人了,是上海本地人論壇KDS發明的,為了應付系統屏蔽功能,而這個論壇的話題多是和外地人有關的嘻嘻~~~

為什么上海人稱呼其它地方的人為外地人,而其他地方人不會稱呼上海認為外地人?

外地人其實是上海話的一種簡稱,就是外面地方來的人

因為上海開阜較早,所以其他地方的人也就覺得就城市而言,上海是第一的

為什么上海人都叫浦東人是本地人

本地人有別于上海人,主要區別是在生活區域、語言方面的差異。

本地人祖輩基本都為上海人(一般是清朝末期辛亥之前就在上海的)。從上海開埠以來的發現來看呢,上海本地人主要是指浦東,寶山,奉賢,嘉定,松江,青浦等地的居民。會說當地區域方言(比如松江話、金山話、崇明話等),家里一般擁有宅基地。主要成長生活區域也在郊區。

對外地人來說,上海人跟本地人是一個概念。但是對上海人來說,不少上海人聽不懂本地人的方言,因為郊區的口音相比于市區的口音,確實比較晦澀一點。對他們來說,同來自吳語區的蘇南、浙江地區方言可能相對更好理解。

擴展資料:

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是指祖上非上海人,在上海常年工作、定居生活,并取得上海戶籍的外地人。新上海人身份證號基本都不是310開頭(上海居民身份證號為310開頭)。

新上海人基本遍及全上海各地,無明顯分布規律,具體例如浦東臨港、嘉定南翔江橋、青浦徐涇、松江洞涇、閔行莘莊,都有新上海人在此買房。

上海人:

上海人廣義上指的是擁有上海戶籍的上海市民。但是公認的上海人除了上海戶籍以外,一般還包括身份證310開頭(代表出生就在上海)、會說一口上海話(特指上海市區口音)、至少父母輩均為上海戶籍、自己出生成長都在上海等。

一般上海人祖輩都是外地的,比如江蘇,浙江等,祖輩來到上海打拼,落地生根,但戶籍沒轉過來,他們生下父母輩后,父母輩便成了上海籍,到了自己,便更加自然是上海人了。

上海本地人和上海人是啥意思?上海地區最早的縣治是哪里呢?

上海人泛指有上海戶口的人,包括①上海本地人、② 歷史 時期移民到上海的外地人、③近代引進(人才)戶口、④結婚后落戶上海戶口的、⑤“藍印”戶口。

上海本地人一般就是上海農民,分布在以前的“縣”、農村或郊區,就是現在的松江區、浦東新區、寶山區、青浦區……,據 歷史 記載,上海最初是隸屬江蘇的延伸區域。也有人稱呼上海本地人為“上海鄉下人”,即農民的意思。這“鄉下人”都是以前的稱呼,現在幾乎沒人這樣叫,為什么?因為很多市區老城廂都動遷了,安置房都在郊區,城里人都成了鄉下人。況且,郊區的上海人都有宅基地,遇到拆遷安置費和房子明顯比市區的多,令人羨慕不已,女孩子都鐘意拆遷大戶。

上海人(移民而來的),嚴格的說應該是分布在上海市區的人口,靜安區、黃浦區、盧灣區、虹口區、普陀區、楊浦區等。上海人祖籍都不是上海,在實行“落戶”政策之前,到上海做生意的、打工的,甚至是解放前逃難到上海的,都擁有了上海戶口。上海人的祖父輩大多來自寧波、淮北、山東等。在市區有比較優越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直到今天,也是寸土寸金的地方。

人才引進。高級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是有機會進上海戶口的。

與上海人結婚滿規定年限的配偶,經戶主(或產權人)同意,可以落戶上海。

藍印戶口是指對在本市投資、購買商品住宅或者被本市單位聘用的外省市來滬人員,具備規定的條件,經公安機關批準登記后加蓋藍色印章表示戶籍關系的戶口憑證。持藍印戶口者,在入托、入園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申領營業執照、安裝煤氣和電話等方面享受本市常住戶口的同等待遇。藍印戶口不是常住戶口,,每年須進行年檢,不符合年檢的,給予注銷。

要區別“正宗”上海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身份證,只要是310開頭的都是。前面說的①②以及在上海新生兒都是310開頭,而③④⑤是新上海人。

上海以前分區和縣,區里面戶口的大都是叫上海人,縣戶口的上海本地人

上海本地人其實就是原松江府和太倉州的原住民。上海人是指開埠后來的移民加上老城廂本地人共同形成的一個新族群,和本地人的區別就是一個屬于海派文化,另一個屬于本幫文化,本地人是松江系的本幫文化和太倉系的蘇幫文化,說白了就是松江人和太倉人。上海人的 歷史 很短,沒有松江人 歷史 長,地盤也就內環內一帶,而且開埠前也是人家松江人的地盤,上海開埠后江浙粵移民加上老城廂的松江上海縣本地人在一起慢慢融合出了海派文化,形成了現在的上海人,解放前后又來了大量的蘇北人,進一步形成了上直角下只角之別的上海人,經過幾代人努力和建設,就像以色列人一樣,不但在別人地盤上扎根下來,而且還創造出了移民為族群的海派文化,一步步靠這個文化的凝聚力脫離了松江府管轄,成立了淞滬市和上海特別市,最后又并入了老東家松江府的所有土地和鄰居太倉州的嘉定縣,然后就奠定了現在的上海市,按理說郊區本地人其實都是松江人和太倉人,但畢竟已經被上海收購,不過文化上卻和海派文化的上海人格格不入,所以只能稱呼他們為上海本地人,為的就是和上海主流文化的海派文化做個區分。

上海人指的是爺爺輩是從全國各地而來,在上海扎根,生兒育女,有個上海戶口,父母這一輩人算半個上海人,到了孫子輩,老家話都不會說了,只會說上海話的人,這輩人經過了三代的本土化,成為了現在的上海人,上海本地人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上海周邊的土著原住民,他們被稱為上海本地人,不要太有錢哦

上述提問的簡短答案就是,上海本地人就是上海市的郊縣人,又稱上海農民。上海人是專指上海市區城里人。一個以農業為主,另一個是靠工業吃飯。另一個區別就是說話的語音語法明顯不同噠!

那得從長說:唐天寶十年成立華亭縣從此開始孕育上海隨著長江帶來泥沙淤積海岸越來越外移土地逐漸多了!公元1291年升華亭縣為府更名為松江府至元1292年析華亭縣東六鄉(有說八鄉)成立上海縣治所上海鎮即今豫園老西門附近故稱老城廂!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轄蘇州河以南地區至海岸線南至今金山漕涇山陽西至青浦東青龍鎮上海鋪下海鋪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線的外移于雍正四年從上海縣析出兩個鄉成立了南匯縣東南兩個鄉成立奉賢縣!嘉慶十五年由上海南匯兩縣析出了川沙廳1911年改名為川沙撫民廳1958年改名為浦東縣(黃浦江沿岸地區)遂后改名為川沙縣即上海縣孕育出了三個縣!同年上海縣析出吳涇閔行兩鎮成立了閔行區即上海衛星城!1840年后英國開埠,蘇州河黃浦江交匯處(外灘源)即外白渡橋至今九江路外灘!至此中國開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寧波人蘇北人及蘇州一帶居為了謀生來到了上海開始了在租界里搭屋建設,本地人稱他們為江北棚或者叫棚戶區。1928年國民政府將英法日等租界地區及公共租界及非租界地區成立上海特別市治所老西門地區把周邊郊縣劃入江蘇省,1958年重新劃歸上海市!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為了與時倶進提升政府職能進行合并!上海縣前前后后析出了新涇鄉虹橋鄉東部給了長寧區虹橋鄉東南部龍華鄉給了徐匯三林鄉給了浦東新區同時于92年與閔行區合并成立新閔行區治所莘莊鎮。附上海縣各治所老城廂北橋莘莊!至此700年 歷史 的上海縣完成了她的使命她孕育了新時代的上海市!你現在知道本地人與上海人的區別了嗎?還有新上海人!

講的比較全面,基本贊同。其實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在租界里形成的海派文化,另一個是當地的鄉土傳統文化。

上海本地人是指祖籍上海并且從小就在上海生活的上海居民;上海人是指具有上海戶籍的人。

1291年(元朝至元廿八年)設立上海縣,縣治定于上海鎮(南市),縣衙設在上海鎮來榷場(今稱為十六鋪)。

要知道兩者什么意思,必須先知道他們各自的來歷,都怎么回事。

上海人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上海人就是所有有上海戶口的人,以及原來有上海戶口的人。狹義上海人專指上海老市區(中心城區)居民,就是改革開放前浦西中山環路之內的居民,以及浦東沿江屬于楊浦、黃浦和南市區的居民,再加上原來是這些地方戶口的人。說早點就是清代上海縣范圍內的居民加上后來的移民。

廣義的先不談,只說狹義上海人怎么來的。清朝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上海租界建立,這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吸血點,也讓中國人看到了列強的建設模板。上海就在租界和之外的華界市區(清代上海縣)的基礎上一點點發展起來。1927年上海從江蘇省析出,成立特別市,范圍只是租界加華界市區(包括上海縣城和毗連地區以及寶山縣毗連地區和浦東毗連地區)這么點,幾乎沒有郊區,市政府也管不了租界。這個范圍內的原來居民被稱為上海本地人,這也是狹義的上海本地人概念。在狹義的上海本地人基礎上,由于租界和華界的發展,由于太平天國動亂,由于抗日戰爭,在近百年的 歷史 中數次大的事件導致上海急速擴張,發展為遠東第一大都市。這片土地上的人口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從主要是從上海本地人為主變為大量移民主要是江浙兩省移民占絕對優勢的態勢。于是上海的方言從嘉興話的一種(上海本地話)變成了獨立的上海話,就是以本地方言為基礎,吸收大量江浙方言,主要是以寧波話為代表的各浙北方言和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各蘇南方言形成的,也有少量江淮官話、粵語、英語的詞匯融入。如今的上海話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土語,同一小片的還有蘇錫土語、嘉興土語、沙地土語。上海人就是這么來的,正是他們開創了中國獨特的海派文明。

現在說說上海本地人。他們也有廣義的狹義的兩種概念,狹義的前面說過了,租界和華界里的原來居民。那廣義的上海本地人是怎么回事?建國后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發展受到限制,首先就是面積太小了,沒有發展空間,居民所有口糧和副食品都要從外地調運,于是中央決定,擴大上海管轄范圍。這個工作于1958年完成。先是把松江地區撤銷,下轄縣由蘇州地區代管,之后原松江地區若干個屬縣劃入上海,接著原松江地區其他屬縣也劃入上海,最后南通地區崇明縣劃入上海,原松江地區徹底不存在了,整個工作一年內完成。這十個郊縣在1958年之后成為上海市的一部分,這些地方年紀大些的居民現在去老市區仍然習慣性叫做“去上海”,因為1958年之前是真的從江蘇去上海。由于這十個郊縣居民的方言和狹義上海本地人的方言類似,都屬于嘉興話的范疇,于是他們也被稱為上海本地人,兼有郊縣人的意思,這就是廣義上海本地人的來歷。

為什么會把同一個上海市管轄的地區和居民自動分那么清呢?首先申明這是內部劃分,對外全部都是上海人,不分具體。那么對內分那么清干嘛?我再次申明,這不是故意分的,而是 歷史 造成的,是自然而然的。

前面已經講過各自的來歷,聞名于世的上海海派文化由狹義的上海本地人和移民共同創造,1958年以后劃入上海的十縣居民沒有參與。但是1958年之后的上海建設是全體上海人民共同創造的。由于行政區劃的變更,在口語中說到上海本地人常常會導致誤解,認為他們是上海原住民,他們代表了正宗上海文化。其實我已經說清楚了,海派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