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人排斥外國人嗎(為什么上海這么受外國人喜愛?)

时间:2024-06-03 07:29:52 编辑: 来源: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為何上海對“老外”更偏愛?

“洋女婿”在話題榜高居不下,原來是“洋女婿”變成“洋大人”引起的。

這是又一起“超國民待遇”操作。

不同以往的是,這次是上海在疫情時期,洋人“超國民待遇”成媒體當功德來宣揚。

電視劇《完美關系》里,觀眾都可以一窺魔都被“崇洋媚外”文化嚴重滲透。

整部劇里,除了男主角衛哲,主要人物都一起用外國名字,“斯黛拉”、“露易絲”、“馬邦尼”、“江達琳”、“杜威廉”······

在中國大地,這些有高文化高職位的精英,以別人叫他們外國名為榮,這不是集體“崇洋媚外”嗎?

名字是代表一個人形象的名片。

現實中,在上海很多公司,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好像沒叫你外國名字,你就很土一樣。

而天天叫你外國名字,你還是中國人,是骨子里對有外國名字的外國人崇拜,恰是對自己身份的自卑。

劇中的馬邦尼,是一個在上海打拼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她愛“洋餐”、愛交“洋男友”,惡自己姓名及家鄉一切,自己媽媽及弟弟從家鄉來時,特別怕被人看到。

本以為她只是窮怕了,愛物質而已。可她喜愛的物質,都是和“洋”有關的所有東西掛鉤。

交上個洋人男友,就等于喜歡的都實現了。天天說外語、吃西餐、還有移民的機會,立馬就和自己本土同事區別開來。

所以在大街上,即使一個長得又老又丑的老外,都不乏年輕貌美女同胞搭著他的手,滿臉優越感的神情和老外打情罵俏。

一個忌諱別人叫她原來姓名、知道她出生地,以吃洋餐廳交“洋朋友”為人生追求的人,也是在上海不少女孩的真實寫照。

在夜幕降臨時,在上海很多酒吧里,有形形色色的中國女孩圍繞在老外的身邊,說著外語向老外獻媚投懷送抱。

有時幾個女孩為一個老外爭風吃醋相互嘲諷,老外在一旁得意地笑看風云。

殊不知,這些被她們追崇的老外,有多少是在他們國度混不下去,多少是無業游民,有不良前科的,才到中國來討生活。

在這里一下成了“香餑餑”,有高級培訓機構聘請當講師教書育人,有企業邀請他們當顧問,有多少可愛的國民過去合影拍照發朋友圈,甚至當成自己的買粉絲頭像。

對比一下,我們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出國留學就業,他們也極少享受到這等待遇,至多讓人平等對待,就很就不起了。

國外感謝我們為什么容易上熱搜,因為我們太在意得到被人認同和點贊了。

自己靈魂都認為低人一等,別人怎么會和你平起平坐?

自己都對他們仰視,他們傲慢不遵守規則不是很自然的嗎?這說到這次的“洋女婿”事件。

“洋女婿”事件是新民晚報出來的消息,標題是:《孩子才兩個月,輾轉多國回滬的英國籍女婿不愿集中隔離怎么辦?》

大家看這設置疑問的標題很自然被吸引進來。

“怎么辦?”

正常的思維應該是強制隔離。

誰知道內容真的出乎意料,動用了街道辦主任、居委會書記、英語口譯精英,花了6個半小時把“才兩個月孩子”抱出去。

事件大體概述是這樣的:

一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再從臺灣進上海的英國女婿到達小區后,丈母娘和妻子為了怕影響兩個月大的女兒,建議女婿到集中隔離區隔離。

聽起來合情合理的嘛!

可這位英國女婿不干,硬要住在小區家里。

畢竟是有個兩個月大的女兒,小孩健康比較重要,她們和這“洋女婿”僵持不下,后來需要居委會出來做協調工作。

居委會出了一個驚天動地泣神州的“大招”,從新民晚報的講述中,字里行間都顯示居委會書記陳奉濤辦事有多精、準、狠。

“兩全其美的招”,然后難題“迎刃而解”,他們“嚴格執行政策”,又“暖心關懷”,“洋女婿”非常之“動容”。

這“暖心關懷”基本都用在對“洋女婿”身上,讓他“動容”了。

這是一個多么絕妙的“招”啊!

為了出招,轄區街道辦一點不怠慢,街道辦主任劉超堅帶隊,帶領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工作人員里還有精干人才,“通過高級英文口譯考試”的呂盈承擔翻譯工作。

可他們從健康、安全、專業多方面講解,“洋女婿”還是不被說動,就是不愿意去集中隔離怎么著?

后來得知丈母娘有親戚在附近,最后還是讓“洋女婿”一個人住下,丈母娘、妻子及兩個月大的女兒搬出去親戚家借宿。

從下午兩點鐘,直到晚上8點30分,這領導和工作人員花6個半鐘協調,結果是給“洋女婿”暖心關懷,令他“動容”了。

可這新聞出來,震驚到廣大網友們,這不是給“洋女婿”超國民待遇嗎?

從疫情地區回國的人,都會遵守疫情防控規則,自愿配合集中隔離14天。

自己人可以隔離,“洋女婿”為什么不能?

大家都知道入鄉隨俗,去到別的地方,需要遵守該地方規定。

可這“洋女婿”過來,沒說什么原因,就是賴著不走,最后反客為主了。

居委會、街道辦,歷經辛苦沒錯,最后讓“洋女婿”變成了“洋大人”。

上海街道辦及居委會的“暖心關懷”,不應該送給“才兩個月大”的小孩嗎?

她才是祖國的花朵呢。

這樣操作連“俠客島”也看不過去了。

在島叔微評話題里,以“洋女婿不是洋大人!想要防疫質量高,骨頭需要硬一些”為標題,明確指出這種“超國民待遇”行為,傷到遵紀守法的國民的心。

在國民都講“規則”的情況下,對“洋人”講“情面”。

3月23日的“洋女婿”事件反轉內容,只是在澄清“洋女婿”居家隔離的“合規”,沒有對“超國民待遇”進行回應。

網友們說一個假設,如果是湖北女婿到上海,會不會有這般待遇?

想都別想,即使現在湖北有零增長,比英國、德國、法國都少感染。

全國女婿去上海,會不會有?大家自己想想吧。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包容和開放,但再善良好客的人,也想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為什么上海這么受外國人喜愛?

從文化角度講:文明程度比較高

不止是最基礎的衛生習慣比較好,最重要的是有比較先進的社會關系,比如被內地稱作“冷漠”的“保持距離”

上海人不會對洋人大驚小怪,也不會給洋人貼有錢的標簽

一個賺四千塊錢的外國人,照樣能安靜地生活在上海,沒有人圍觀

請問上海外國人集中居住的地區有哪些

1.靜安寺,上海中心區老外最多的地方

2.古北路,內環西,外國大使館多在此,當然也包括日本大使館.臺灣人也很多.

3.陸家嘴.世紀大道,浦東的外資公司多在此,老外也多

上海為什么有那么多外國人?

因為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很多外國公司在上海常年設有辦事處,所以很多外國人也常年定居上海。

上海引進外國人才數全國第一,如何與外國人相處?

上海引進外國人才數全國第一,我們該如何與外國人相處呢?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學習外國人的語言,其次,一定要禮貌待人,除此之外,我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外國人的文化習慣,當然對于我們來說,更應該幫助他們,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就能夠跟他們友好相處,接下來跟大家具體說明。1.我們可以學習外國的語言。

當我們跟外國人相處的時候,如果不會他們的語言,我們很難跟他們進行交流,甚至說有的時候我們會跟他們發生矛盾,就是因為語言不通,因此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適當的外國語言,比如說你好,謝謝你之類的外國語言,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我們就可以對外國人說,也能夠讓他們感覺到我們非常的禮貌和熱情。2.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文化習慣。

外國人因為從小跟我們生長的環境不一樣,所以會有一些文化習慣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我們特別喜歡自己掏錢請朋友吃飯,但是對于他們來說特別喜歡AA制,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不能夠認為我們沒有面子,而應該尊重他們的文化習慣,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大家才能更好的相處。所以當我們在跟他們相處的時候,如果感覺他們的行為方式比較奇怪,大家可以更加寬容一點,因為文化習慣不一樣。3.我們應該多多幫助他們。

我認為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都不會對一個幫助自己的人心懷怨恨,肯定是心懷感恩的,比如在外國人融入我們社會的時候,因為各方面不通,所以會麻煩,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主動的幫助他們,帶著他們到各個地方轉一轉,吃一些好吃的,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我們就會跟他們相處的非常愉快,而且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一下,促進感情的升溫。

總而言之,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包容的社會,上海引進外國人才屬全國第一,在我們跟外國人相處的時候,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尊重他們的文化習慣,當我們跟他的行為方式不同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寬容,其次我們應該多幫助他們,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幫助他們更好的跟別人相處,這樣他們就會比較感恩,大家也更好相處,而且大家可以多多的交流,相互感受對方的文化習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