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外灘中日風水大戰(中國租界歷史)

时间:2024-06-01 13:42:35 编辑: 来源:

舊中國所受的屈辱

舊中國的政治形勢:

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各民族大致一樣,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發展,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的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但并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依然處在這三座大山極為反動、腐朽、殘酷、落后的統治之下。

舊中國的人民生活:

讓我們看一看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的描寫罷:“列強之帝國主義如怒潮驟至,武力的掠奪與經濟的壓迫,使中國喪失獨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國內軍閥暴戾恣睢,自為刀俎,而以人民為魚肉,一切政治上民權主義之建設,皆無可言……”"所謂民國政府,已為軍閥所控制,軍閥即利用之,結歡于列強,以求自固。而列強亦即利用之,資以借款,充其軍費,使中國內亂糾紛不已,以攫取利權,各占勢力范圍……”“吾國人政治上生命為之剝奪,即經濟上之生命亦為之剝奪無余矣……”“中產階級頻經激變,尤為困苦;小企業家漸趨破產,小手工業家漸致失業,淪為游氓,流為兵匪;農民無力以營本業,以其土地廉價售人,生活日益昂,租稅日益重。如是慘狀,觸目皆是,猶得不謂已瀕絕境乎?……”

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奮斗了一生的孫中山先生,抱著事業未竟的遺憾于1925年撒手西歸。兩年后的1927年,蔣介石即背叛了革命,由此激起中國共產黨和革命人民的反抗,開始了十年內戰。接著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和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舊中國,始終處于腥風血雨、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支離破碎、天災人禍、生靈涂炭、水深火熱之中。

舊中國的工業:

舊中國的工業雖然從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開始,經過了100多年畸形發展,但規模非常之小、產量非常之低。以國民經濟經過恢復發展已經達到并超過建國前最高產量的1952年的人均量作為比較,不僅在所有品種全部低于美國同期的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于 2000多倍,而且大多數主要品種的產量(如鋼材、水泥、發電量、石油、布、食糖等)也低于印度同期很多。但就在如此之低的工業生產量中,外國資本還占到約70%,國內資本僅占約30%。而在國內資本中,官僚資本又占統治地位,以1946年為例,占到80%。

舊中國不僅工業規模產量小得可憐,結構還很畸形。生產資料產值很低(約占30%以下),生活消費資料產值較高(約占70%以上)。工業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多半從事一些修理和裝配。工業布局極不合理,極少一點工業幾乎全部集中在沿海幾個大一點的城市。如1936年,關內工業產值的94%是由上海、青島、廣州、北平、南京、無錫六個城市提供的。廣大內地幾乎沒有近代工業,中等以下城市的所謂工業基本上是一些布坊、染坊、酒坊以及鐵匠鋪一類的手工業。90%的縣城沒有電力供應,火車、輪船、汽車等現代運輸工具要在沿海、沿江或大中城市才能見到,縣城以下的地方交通運輸連膠皮輪的車輛都很罕見,一般都是些幾乎千百年來一直使用的木輪的有的還帶個鐵箍的牛馬車、人力車,而最窮的地方和人家連這樣的車子也沒有,就是肩扛人挑。

舊中國的農業:

舊中國雖然有史以來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但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十分落后,生產效率十分低下。一直到建國前,封建生產關系占據主導地位。大約占農戶總數4%的地主占有全國耕地面積的50%,占農戶總數70%的貧雇農僅占15%。生產方式是傳統的個體手工勞動, 幾乎沒有任何機械化作業,更沒有電力,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停留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靠天吃飯的狀態。農業產量很低,如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2162億斤,平均畝產只有142斤,棉花22斤。全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還不能自給。

舊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

舊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千百年前沒有多少不同。農村中絕大多數人家是用“黑油燈”甚至火把照明,一般的中小地主也要穿粗布、也要吃些粗糧、難得常吃細米、白飯、魚肉,象肥皂、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是奢侈品,都要進口,是一般的百姓用不起的。經濟情況好一些的地主才能住上磚瓦房。廣大貧雇農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很多人是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常年吃糠吃菜,饑寒交迫,在死亡線上掙扎。農民不僅要承受地主、富農沉重的剝削壓迫,還要受卷入國際市場后已侵入中國的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還要承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抓兵抓丁、苛捐雜稅。舊中國的萬般苦難,尤以農村為甚。

舊中國的教育事業:

舊中國雖然是號稱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但是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極為落后。總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在農村中,數百上千人的村莊有個小學畢業的,就算個"秀才”了。建國前夕,全國僅有普通高校205所,在校生僅有117000人。舊中國36年中(1912-1947)僅畢業大學生約21萬人,每年平均約5800人。因此,舊中國科學技術極其落后,幾乎沒有象樣的科學研究機構。很多有志于科學事業的知識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飄零。

舊中國的人民思想:

由于三座大山的壓迫,由于教育與科學的落后,整個舊中國的文化是被殖民文化、封建文化、官僚資本主義文化統治著,人們的思想普遍受到這些反動腐朽文化的奴役和愚昧,先進的、革命的思想文化受到極端殘酷的封閉、禁錮、鎮壓,人們的思想普遍受到麻痹和毒害,普遍信神、信鬼、信命運。“三從四德”、“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錢能買鬼推磨”、等等,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信條。魯迅把這種舊中國的反動文化統治比喻為“吃人”。

舊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

由于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的落后,醫療衛生事業也極為落后。千百年來,各種瘟疫瘋狂肆虐流行,整個社會沒有任何有效的系統控制機構、規劃、措施,勞動人民沒有任何醫療保健條件,像結核病、血吸蟲病、瘧疾、天花、鼠疫、霍亂、黑熱病、克山病、傷寒等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地方病根本無法控制,任其瘋狂屠戮戧害廣大人民。因此,中國人民被殖民者羞辱的稱為“東亞病夫”。再加上自然災害和戰亂連年不斷,營養不良,人們特別是勞動人民生命保障能力極為低下,建國前的1949年,全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低于美國的68.6歲和印度的41歲。在整個舊中國,哪兒的農村沒有“亂葬崗”?哪兒的城市和礦山沒有“萬人坑”?

舊中國的對外交往:

“弱國無外交”。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在國際上沒有任何地位。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同胞們,倍受欺凌,嘗盡辛酸。一百多年里,一次又一次的列強侵略,連篇累牘的的或明或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協定,記錄了舊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羞辱史。

不容忘卻的歷史:

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血淚斑斑的歷史,至今才剛剛掀過去五十七年。它銘記在還活著的老一輩的記憶中,它鐫鑄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刻印在卷帙浩繁的文字遺存之中。僅僅就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國,曾經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的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國家落后到了盡頭!民族禍患到了盡頭!人民苦難到了盡頭!四萬萬人民在水深火熱的黑暗泥潭中,煎熬著,掙扎著。這就是舊中國的真實寫照。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提出德國直接將山東權益交還被拒,于是決定保持中立。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盟友。日本于是在8月對德宣戰,出兵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山東半島。1915年,日本向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意欲獨占中國的權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并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至4月,袁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要求中的部份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覆。最終袁世凱政府在5月9日晚上十一時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五月九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五九國恥”。

中國租界歷史

中國第一個租界是怎么形成的

提起租界,人們不禁會想到舊中國的那段屈辱歷史。

在長達百年的時間里,作為列強侵略中國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國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然而在中外最初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中,并沒有租界這一說法,它的出現竟然是一名英國領事和一名中國地方官交易的結果。

中國商人主動巴結,英領事擠進上海城

從18世紀中葉開始,為了在東方開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國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種方式在中國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刺探尋覓良港。很快,他們就看中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鴉片戰爭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等五個沿海城市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條約簽訂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只有25人。但參加條約簽訂的英國侵略軍頭子璞鼎查卻認定中英貿易會迅速增長,來華英國人將大幅增加。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從南京趕到上海,預選英國人在上海的居留區。經過幾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今上海外灘一帶)的一塊地方。當時那一帶還是蘆葦叢生的荒灘。但璞鼎查認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貿易運輸,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薦巴富爾上尉為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并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為英國人尋找長期定居地。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爾帶著6名助手來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他就趕往道臺衙門,拜會上海的地方官———道臺宮慕久。宮慕久客氣地把巴富爾領到客廳噓寒問暖。巴富爾剛一落座,就開門見山地說:“道臺大人,根據貴我兩國簽署的條約,上海已被辟為通商口岸。我此次登門就是要和道臺大人商討具體開埠時間的。”

作為清政府的地方官,宮慕久當然不敢對朝廷簽署的條約存有異議,于是雙方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看到宮慕久那么爽快就敲定了開埠日期,巴富爾來了精神,來時他就琢磨著在上海縣城內覓一上好地皮,建造氣派的英國領事館。“我初來貴地,今后與大人會常來常往。如果不嫌麻煩地話,能否請大人幫忙在城內物色一塊地供建領事館之用。”巴富爾不露聲色地說。

這幾句話讓宮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后如果華洋雜居,難免會鬧點亂子出來,到時朝廷怪罪自己可擔待不起。他強壓心中的不悅,定了定神說:“領事先生,上海縣城素有‘小蘇州’之稱,人口眾多,城內已擁擠不堪,實在沒有多余的地方可供建館。如果領事不嫌,我倒愿意代勞在城外替領事尋覓。”

宮慕久的拒絕讓巴富爾很是懊惱,但他哪肯罷休。一連幾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內四處尋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斷對宮慕久施壓,并揚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愿在城里搭建帳篷居住和辦公。正當雙方談判陷入僵局時,一名中國商人主動找到巴富爾,愿意出租其房屋給巴富爾作領事館用。巴富爾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馬上就租下這座有52間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宮慕久也只好以此處不擾民為由,奏報朝廷后予以默認。

談判持續兩年,每畝年租金僅1500文

巴富爾在上海安身后不久,就發布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開埠。開埠后一個半月內,就已經有11家洋行涌入上海灘。英國傳教士、醫生、領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