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外灘陸家嘴發展金融業的區位條件(上海陸家嘴和外灘距離遠不遠)

时间:2024-06-01 15:22:26 编辑: 来源: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于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后,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對外交往,又利于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后,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占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于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占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于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于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于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于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占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后,由于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后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占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游收入領先于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于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游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北外灘的重大規劃

2020年,上海將成為世界級的航運中心《意見》明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是——能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本、技術、信息和人力等資源,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鏈,從而帶動國際經濟中心的建設。與此同時,也帶動融資、結算、匯兌、保險、航運金融衍生品等金融產品及金融創新活動,通過上述金融服務和金融創新的累積、提高,能夠促進國際間資本、資金的合理有序流動。

據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北外灘、陸家嘴、洋山保稅港、臨港新城、外高橋保稅區等區域。其中,北外灘是上海唯一以航運服務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與其他功能區進行錯位互補。至此,北外灘“世界級”規劃正式浮出水面。根據《上海市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發展規劃》:北外灘的發展定位是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圍繞發展定位,確定了“一個基地、三個中心”的發展目標,即:把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成為企業總部基地、航運要素集聚中心、國際郵輪客運中心和口岸服務中心。北外灘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就是要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建設,集聚發展航運交易、海事法律、航運金融保險、航運信息等行業,要為上海現代物流業、航運業提供高層次的服務,要體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軟實力。 一是航運歷史文化悠久。北外灘有航運淵源的歷史建筑、文化資源眾多,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北外灘區域內沿黃浦江的碼頭一直是上海航運業特別是外貿進出口貨物和散貨運輸的重要操作場所,而位于北外灘的國際客運站也是當時上海唯一的國際客運碼頭。

二是航運物流企業集聚。據統計,北外灘地區集聚了2000余家航運物流類企業,其中包括我國航運業的三大巨頭:中海集團、中遠集運和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總部。

三是航運要素集中。落戶北外灘的各類航運功能性機構和協會有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海海事局、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等14家。

四是具備硬件(商務環境)的支撐。北外灘作為上海市新興商務區之一,良好的商務環境正逐步受到各類企業和市場的青睞。最新數據顯示:到2010年,北外灘約有100萬平方米的高檔商業、商務樓群陸續建成投入使用。

在未來的幾年中,北外灘將按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要求,圍繞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建設,充分發揮北外灘的區位優勢和航運產業基礎,依托航運物流行業功能性機構和協會,重點吸引船公司尤其是世界大型班輪公司、物流企業、船代貨代企業、郵輪公司、海事法律商務會展機構等入駐,加快航運要素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與保險、仲裁公證公估、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航運物流服務產業,著力培育航運市場服務、進出口物流服務和國際客運服務等三大功能。 倫敦,是現在全球最知名的港口,同時也是最早的港口。從19世紀末至今,倫敦一直保持著全球頂級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比如,倫敦匯聚了全球航運服務業。2004年倫敦航運及航運服務業帶來的利潤甚至為鹿特丹港的1.28倍。2000年倫敦航運融資放貸總額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0%;航運保險費收入32億英鎊,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9%;航運仲裁年案值4億美元,航運經濟交易金額340億美元,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0%;航運就業人數達14000人。

比如,倫敦航運業的發展催生了與航運相關的金融、保險、法律、交易、中介服務、信息指數、行業組織等航運服務業。各種海事協會、保賠協會紛紛在倫敦落戶,促進了倫敦海事法律體系的完善。

再比如,倫敦高度發達的金融服務在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倫敦控制了全球船舶融資市場的18%,油輪租賃業務的50%,散貨租賃業務的40%和船舶保險業務的23%。

此外,全球67%的船東保賠協會保費基本也都集中于倫敦。倫敦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在過去幾十年吸引了大批外資銀行并吸引了相關海運基金在倫敦上市。此外,倫敦還擁有精通業務的專業人才、靈活穩定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寬松適當的監管機制。

但是有研討報告指出:雖然國際航運服務業中倫敦仍然排名第一,但未來10—20年內倫敦將喪失其航運服務的優勢地位。而航運高端服務轉向亞洲已成為必然趨勢,而東移的目標無疑以中國為首選。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全球制造業和貿易的轉移使得航運重心在亞洲,而航運服務中心卻在歐洲,有“鞭長莫及”之感;其次,世界知名的國際航運中心倫敦、鹿特丹、紐約等城市的高房價、高工資不斷提高著其提供航運服務的成本;最后,2009年上海港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貨運港、世界第二大集裝箱港口,具備了發展航運高端服務的充分條件。

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