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外灘外國建筑介紹(介紹“萬國建筑博覽會”的外灘建筑風格,歷史)

时间:2024-06-03 03:54:59 编辑: 来源:

上海外灘的英語介紹

The Bund (Wai Tan)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Shanghai.

Located along the Huangpu River, the Bund shows off Shanghai’s outstanding foreign buildings, most of which were erected before 1937. To the Europeans, the Bund was Shanghai’s answer to Wall Street.

大概意思就是指外灘是上海的標志之一。位于黃浦江的外灘展現了很多杰出的歐洲建筑。對于歐洲人來說,外灘就類似于華爾街。

對于外灘的介紹,我也只能精簡到這種程度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海外灘建筑詳細介紹

上海總會,原英國僑民活動的上海總會又稱皇家總會。它是1910年建成,耗資白銀45萬兩,是文藝復興式風格。整幢建筑以正門為縱軸線,左右對稱,顯得和諧均勻而穩重。室內裝修由日本設計師承擔,參照日本帝國主義王宮的風格設計,故又稱之為“東洋的倫敦”,這座優秀近代建筑已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亞細亞大樓,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于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筑面積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可謂簡繁相怡,華貴典雅。

日清大樓,將日本近代西洋建筑與古典建筑風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樓,被人們稱為“日猶式”。該樓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會社與猶太人合資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東一路5號,樓高6層,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層裝飾比較簡明,上三層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飾,凹凸感強。整個建筑立面均用花崗石貼砌,與外灘的其他建筑交相輝映。日清大樓現由華夏銀行和錦都實業總公司使用。

友邦大樓,這里曾是外國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館。友邦保險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駐,故改名為“友邦大廈”。大樓的立面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粗糙的大石塊為貼面;第二層用水泥粉刷;第三層兩側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優雅的塔頂,盡顯了建筑的變化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勻稱、和諧。

中國銀行大樓,外灘的建筑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樓分為主樓和次樓。外墻為金山石,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上用斗拱裝飾。東立面從高到低有變形的錢幣形鏤空窗框。大門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國石雕講述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營業大廳的天花板上原來還雕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梁畫棟、碧瓦飛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讓后人得以繼承和發揚。

氣象信號臺,外灘標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筑物。1884年,氣象信號臺,法國天主教會創建的徐家匯天文臺,在“洋涇浜”外灘(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氣象信號臺,信號臺是直 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桿,根據天文臺傳來的氣象信息。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臺統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筑。為保護這個建筑物,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中,將它向東整體移位20米。

介紹“萬國建筑博覽會”的外灘建筑風格,歷史

分類: 文化/藝術

解析:

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 曾用名:麥克倍恩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主要使用單位: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位于中山東一路延安東路口的亞細亞大樓,有“外灘第一樓”之稱。建于1913年。原為7層,后加了1層。外觀為折衷主義風格,正立面為巴洛克式,柱式以愛奧尼克式為主,底層拱圈用鎮石,外墻用石面磚。總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外灘3號上海總會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1年由在滬英僑發起創設,當時為英國總會所用,又叫上海總會,也稱上海俱樂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樓,成為當時重要的社交場所。

新樓建筑為橫直線條三段式處理,二層至三層中段增加了6根愛奧尼克柱頭,為整幢大樓增加了立體感,大樓南北兩側對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窗戶形狀變化多端,細部雕刻細膩優美。大樓的室內裝潢由日本建筑師設計,裝飾華麗,長達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間的大理石裝飾,在當時聞名于世。大樓總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外灘4號有利大樓 曾用名:友寧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

1922年,舊屋拆除后建新樓。系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的大樓,據說鋼框架是向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工廠訂制。大樓高6層,正立面仿文藝復興風格,外裝飾為巴洛克式,大門兩旁有修長的愛奧尼克式柱,外墻用花崗巖貼面。整座建筑開間大,樓層高。

外灘5號日清大樓 又名:海運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華夏銀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東一路5號新建大樓,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設計,6層鋼筋水泥結構建筑,從表面上看,該大樓的基本構造與上海的其他近現代建筑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其線條處理以橫線條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灘6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又名:元芳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東印度式建筑風格。1906年拆舊建新,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為假4層磚木結構,大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筑風格。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紅磚鑲砌,眾多細長柱子鉤勒墻面。后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墻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復存在。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兩肩對稱。上層為坡式屋頂,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樓南面為平臺,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外灘7號電報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泰國盤古銀行。

外灘中山東一路的7號大樓,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后,即歸屬下的電報總局使用,故稱“電報大樓”。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假5層磚石結構。以變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裝飾從2樓到4樓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變化和充滿立體感。同時在頂層兩邊建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屋頂,使整幢大樓頗具藝術韻味。在外灘的建筑群中,電報大樓體態雖然不大,但其建筑藝術的特征別具風格。

外灘9號旗昌洋行大樓 又名:港監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招商局(集團)上海分公司。

1901年,輪船招商局將旗昌洋行的舊樓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設計,為三層磚木結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東向外灘為主立面,以正大門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對稱。大門兩側各有2扇羅馬拱券型的落地長窗,2、3層有內陽臺,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撐。樓內的木制樓梯扶手處有雕花,攔桿也十分精致。

外灘12號匯豐銀行大樓 又名:匯豐大樓、市府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為上海市人民 *** 所在地,現在使用單位:浦東發展銀行。

外灘大樓群建筑中最顯眼的一幢大樓,建于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層,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為7層,上有一半球形屋頂。鋼框架結構,外形呈仿古典的磚石結構,內部處理采用古典主義的形式,如愛奧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內裝修考究,大廳內的柱子、護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貼面,不僅裝有暖氣,還安裝了當時最先進的冷氣設備。

外灘13號海關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海關。

建于1927年。建筑風格為歐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結合的折衷式。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沿外灘高7層,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層,二層以上用紅機磚砌筑。沿外灘大門前為希臘多立克式柱廊,入口為大廳,內有繁復的石膏花飾和腳線,鑲金和彩色馬賽克的平頂。最高處為鐘樓。

外灘14號交通銀行大樓 又名:上海總工會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市總工會。

交通銀行新大樓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灘最后建成的一幢樓。由鴻達洋行設計,大樓主體6層,中間為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正面和側面均以垂直的線條來突出建筑的立體感。底層門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貼面,其余墻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門原為轉門,入內是彩紋人造大理石鋪成的過道,兩側靠墻為環狀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臺階,紫銅作欄桿。經扶梯上2樓平臺,過4扇鋁框玻璃門,進入高大寬敞的大廳。大廳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撐。大樓內有庫房、發電機、空氣調節機、2部奧的斯電梯。整幢大樓的內部設計強調實用。

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又名:華勝大樓、中央銀行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國建筑師海因里希·貝克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施工。外觀呈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復古建筑風格。3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礎是以沉砂墊層代替打樁。外墻以釉面磚與花崗石鑲嵌,大門左右有4扇券窗,2、3層立面慣以6根愛奧尼克立柱,3層檐下及柱頂均飾以歐洲神話人物頭像的雕塑。進入正門,一條對稱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層營業大廳。大廳中央高達3層,用彩繪玻璃作天棚,室外陽光可透過天棚照到廳內。2、3層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繪玻璃回廊,營業大廳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灘16號臺灣銀行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招商銀行。

建于1924年。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幢帶有日本近代西洋風格的建筑,同時又廣泛吸取各國建筑的長處,成為一個多種風格建筑的混合體。

外灘17號字林大樓 又名:桂林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設計。大樓總高10層,三段式立面。底層立面用拉毛花崗石作貼面,正大門兩側各有一扇落地的羅馬拱券長窗;中部立面3至7層,建筑外觀采用近現代派簡潔明快的設計手法,但飾以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浮雕,使單調的平面增加了一絲活潑;上段立面,兩側為券式窗洞,中間樹以雙柱,形成內陽臺。屋檐下原有8個裸體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頂部的南北兩側建有塔樓。字林大樓是近現代主義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灘18號麥加利銀行大樓 又名:春江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于1923年。文藝復興時期折衷主義風格建筑,底層以花崗石作貼面,顯得勻稱協調而又給人以資本雄厚的感覺。第二層,外墻處理簡潔,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撐,層次富于變化。

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和平飯店南樓。

1906年拆舊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師施高塔設計,6層磚木混合結構,總高30米。外觀呈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筑風格。外墻用白色清水磚砌成,鑲以紅色水磚做腰線。門窗有圓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門為轉門。屋頂建有花園,花園的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巴洛克式涼亭,夏秋季節可以坐在東側的涼亭內觀望黃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這幢豪華飯店慶賀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

外灘22號沙遜大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使用單位:和平飯店北樓。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設計,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現的第一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