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外灘匯豐銀行舊址(匯豐銀行大樓的歷史)

时间:2024-06-02 10:07:16 编辑: 来源:

上海匯豐銀行大樓地址可以進去參觀嗎

在經常去外灘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座宏偉壯麗、氣勢壯觀的這座大廈,就是匯豐銀行大樓這座大廈想去打卡,外觀是全年都開放的,要是想要景區參觀的話只有在每天09:00-16:00辦理業務才能進去哦!

1、建筑本身

匯豐銀行大樓現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大樓,位于中山東一路、福州路路口,座西朝東布置。大樓由英商公和洋行承擔設計,英商德羅洋行承建;1921年動工,1923年6月竣工。大樓用地面積9338m2,建筑面積23415m2,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建筑為五層(不包括夾層),中間局部為七層,整棟大樓為鋼框架結構。大樓作為上海外灘建筑群的組成部分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樓外觀為嚴謹的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用料主次分明,在沿街主要立面外墻均采用花崗石和精致的銅門窗,在次要立面則采用水刷石飾面和鋼門窗。建筑造型采用縱橫三段處理,以正門和圓頂連成的縱橫線形成兩邊對稱,從視覺上構成四平八穩之感。基座采用粗獷的大塊花崗石墻面及拱門,中部采用貫通二、三、四層的科林斯大柱廊支撐,增強建筑整體的立體感。檐部比例得體,頂部突出穹窿,高低起伏,層次分明。

大樓正門面東而置,設有三樘青銅大門,鑄造精致。由正門拾階而上,通過八角門廳,可進入銀行的營業大廳。一至三層原系出租辦公室,平面呈口字形,中間為一大天井,采用中間走道,辦公室沿走道兩側布置,各層平面除局部不同外均基本雷同。四層東端為出租房間,其余為公寓。中部塔樓層呈八形平面,圓頂以下分兩層,下層原為舞廳,上層是休息廳。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前身是匯豐銀行。1874年,匯豐銀行在江海關南側購得一塊地,其后建造了一幢三層英國古典式建筑。由于匯豐銀行業務發展迅速,在1921年拆除舊樓,建造了新的匯豐銀行大樓。該大樓共耗資800萬兩白銀,當時被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筑”。

1950年代,匯豐銀行遷出,1956-1995年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地。1996年,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進駐此樓。為滿足現代銀行功能需要,大樓進行了全面修復,主要包括修復建筑外貌與底層八角門廳、營業大廳等,恢復了底層、一層銀行的功能,并更新了大樓設備。

2、建筑修繕

1998年的大樓修復工程以“尊重歷史、恢復原貌、完善功能、執行法規、科學定案”為原則,對已有七十余年的老樓進行全面的建筑修復和設備更新。

外部修繕設計

對于建筑花崗石墻面清洗,采用了“藥敷吸附”方式清洗花崗石中的污垢,避免了傳統做法對石材墻面的損耗和隱患。為了與修繕后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銀行放棄了固有的企業標志,采用了與大樓風格吻合、同材質的青銅澆鑄企業標志,達到了相對協調的效果。

入口處“大樓落成開業紀念銘牌”因此次修繕復出、修繕及復原。

內部修繕與更新

為了安全有效地剝離敷于壁畫表面多達四層的膩子漆面,避免損傷馬賽克壁畫,專家和老工匠采用先敷后剔鏟的施工工藝和程序,使約200平方米的珍貴壁畫得以恢復,對壁畫中50多處脫落、龜裂、殘破部位進行修補。

建筑內部照明既要滿足使用功能,又要維護原有建筑的歷史文脈。為此,最終確定延用原有燈具布局和吊燈形式,對光源配置和燈具結構進行了徹底改造。

此次修復設計利用地下室空間布置空調設備機房和送回風管系統,送回風風口則利用大廳內原有的暖氣片壁柜和地柜等。同時結合營業大廳內重新布置的營業柜臺設置回風風口,利用大廳內側墻面的高部設置了量少口小的高速送風噴口。

3、開放時間

地址:中山東一路12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09:00-16:00(建筑外部全天開放,內部僅辦理業務可進入)

4、建筑打卡點

八角門廳

大樓八角門廳周圍有八根意大利大理石圓柱,柱帽、柱座均用青銅皮鑲包,銅皮圖案花紋精致,地面大理石拼花地坪圖案完整、清晰。八角廳上部為一穹隆頂棚,鑲嵌有彩色馬賽克組成的世界各匯豐銀行圖案。

營業大廳

大樓營業大廳呈長方形,四周有28根大理石飾面的愛奧尼克式柱子。大廳中央為高13.2m的拱形玻璃天棚,天棚南北兩端各有兩根由整根大理石雕成的愛奧尼克式裝飾圓柱。

外匯業務廳

大樓外匯業務廳原為華人營業廳,從福州路40號進出,設有中國式吊燈,墻身和柱子砌有大理石臺度,裝飾簡潔大方,具有中國傳統格調。

大樓正門的銅獅子

作為歷史見證,大樓正門口的一對銅獅子在上海市民腦海中已成為大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處為復制品,原物藏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5、周邊打卡點

東風飯店(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

東風飯店位于中山東一路2號,1864年正式建成,是一幢歐式新古典主義的鋼梁柱及磚混結構建筑。建筑基本上采用古典主義構圖,但南北端墻頂上的塔樓、上部細部與裝飾則為巴洛克式。

地址:中山東一路2號

開放時間:全天

亞細亞大樓

亞細亞大樓方正沉穩、華貴典雅,因其門牌是中山東一路1號,又是外灘建筑群最南端的起點,因此被稱為“外灘一號樓”。現如今亞細亞大樓成為了久事國際藝術中心,一座嶄新的藝術地標。

地址:中山東一路1號

開放時間:根據展覽時間調整

6、旅游線路推薦

亞細亞大樓→東風飯店→上海浦發銀行大樓→海關大樓→外白渡橋→上海郵政博物館

匯豐銀行大樓的歷史

1864年,匯豐銀行在香港成立,是由在華的英商太古、沙遜、怡和、美商旗昌、德商禪臣等英、美、法、德十大洋行共同發起組織,其中也有中國人入股。后來由于利益沖突,其他股東全部退出,所有股份歸英商所有。

到了1865年的4月,上海分行在滬建立。上海分行成立初在今南京路外灘,即今匯中飯店舊址,是一座規模較小的英式3層小樓。

1874年因業務量漸大,樓房不夠用,購買了海關南面西人俱樂部的房子和大草坪,造了一座3層樓房,即在今天的福州路外灘。開業次年倫敦就爆發了一場金融風暴,其他在上海的英資銀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但匯豐避開了這場風暴,以后的業務一直順利地發展,資本像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匯豐當時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分支機構,但都是圍繞著在中國獵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在它的存款、放款、投資、國際匯兌等業務中,上海分行都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據匯豐行史:“英國的利益主要在長江流域,上海是這個流域的物產集中的口岸……匯豐的總行雖在香港,但一般說來上海分行承做的生意要多些。”上海分行是匯豐在大陸的管轄行,統轄所有在大陸的分支機構,是調度資金的樞紐。

1921年它又在外灘興建如今這座高7層,占地14畝的大樓,英國人自夸是“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筑”,1923年建成,位置在今黃浦區外灘中山東一路10~12號,可見它的資金之雄厚。在當時的上海金融市場上,匯豐有巨大的操縱力,它的金庫中存有龐大數量的黃金和白銀。正由于匯豐在上海外匯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取得了外匯市場掛牌銀行的資格。

1935年前匯豐每一營業日上午9點半掛出外匯牌價,就迅速傳遍了全中國,成為黃金買賣價格和一些進出口貨物行市的依據。上海較大的英商企業,包括怡和、太古、沙遜三大集團,頤中、亞細亞、卜內門、中國肥皂四大托拉斯都與匯豐有密切的信貸關系。匯豐還是中國政府償還外債和賠款的主要經受銀行。清政府向英、德、法、俄借的外債和民國初年五國銀行團的善后大借款以及辛丑賠款,每年由各地匯入匯豐等五家銀行收存轉撥。匯豐還從1916年起取得代總稅務司收存保管中國內債的權利。總稅務司是中國海關的行政主官,1853年起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關權除日本侵華時期外,為英、美、法三國把持,總稅務司一直由英國人擔任,標明中國當時的國家財政部分為外人掌握。中國政府要想動支抵債后的關稅、鹽稅的余額需要經外國銀行團的同意。這樣,積存在匯豐的稅金余額成為該行可調動的一筆巨大的資金。

1932年匯豐的存款余額高達9.3億港元,接近中國各行存款總數的半數,其實力可想而知。

1937年起,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占領沿海口岸后,把匯豐收存的關稅改存在日本設在上海的橫濱正金銀行。二戰中匯豐的業務一落千丈。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侵占上海租界,匯豐被日本強行接管。抗戰勝利后復業,此時在世界力量的格局中,美國已超過英國,在華美商銀行勢力膨脹,匯豐這座曾輝煌一時的金融帝國只剩下落日的余輝了。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匯豐銀行是僅剩的兩家在上海的英資銀行之一,和麥加利銀行一起遷到圓明園路蘭心大樓內,經營中國政府指定的外匯業務。

1955年,匯豐撤出上海,另租圓明園路蘭心大樓的寫字間作為辦事處。大樓歸國有。上海市政府進駐,將其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簡稱“市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

1990年,匯豐曾經與上海市政府接觸,想購回大樓,但最終因價格原因沒有實現。

1991年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獲準經營全面的外匯業務。

1996年12月,該行成為首批獲準在上海經營人民幣的9家外資銀行之一。現匯豐銀行上海分行行址遷浦東新區浦東大道1號1樓。

中山東一路12號現使用單位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浦發銀行于1993年1月開業,為股份制商業銀行。該行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重慶、廣州、寧波、蘇州設立10家分支行。匯豐銀行(今浦東發展銀行)樓在漢口路與福州路之間,它北鄰海關大樓,南鄰福州路。

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通過置換購得該大樓的使用權。大樓壁畫在翻新工程中被重新發現。

2000年5月,匯豐將其中國業務總部移至上海的浦東。

上海外灘建筑的特點

一,1840年到1850年代——南亞殖民地外廊式。

開埠之初,8家洋行構建了沿外灘最早的一批建筑。到1949年,新建的洋房已在沿江連接成片,加上上海道設立的江北海關和英領事館,最初的外灘界面形成了。

這一時期的建筑大多沒有專業建筑師設計,圖樣由外國僑商自行繪制,又為了適合中國的環境而經由中國營造商加以修改,房屋結構,圖樣都極為單純,使早期的外灘建筑顯得單調樸素,流露著一絲鄉村氣息。只是遺憾這批建筑現已當然無存。

從圖片和文字上可以發現這一時期外灘建筑的基本特點:簡單的方形平面,單層或二層建筑;多數是商務、政務辦公與居住綜合體建筑;有著寬敞的一面、兩面、或三面外廊,連續的柱式或券柱式或券式外廊是立面的主要的構成要素;簡單平緩的西式四坡屋頂;建筑占地面積大,建筑居中,周圍是空地,保留著樸素的田園風光。 

二,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新古典主義。

上海開埠四十年后,洋行資本有了重大的發展,亟需拓展經營場所。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建筑開始出現了。鑒于外灘地價飛漲,遂將二層建筑翻建為三層以上的建筑,而且大多數是磚木結構或磚石鋼骨混合結構、清水磚墻,但裝修比較精美。前期的外廊式建筑逐漸豐富,外廊逐漸弱化,實際已經脫離了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式樣,呈現出維多利亞晚期的建筑式樣,和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江海北關也因房屋破舊等原因,由中國南方廟宇式改成略似教堂的西洋式。這一時期的建筑,實物所剩無多,彌足珍貴,以后大都被20世紀20年代至40 年代的建筑所替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