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外灘匯豐銀行大樓圖片(上海最高建筑有哪些)

时间:2024-05-18 13:05:36 编辑: 来源:

上海匯豐銀行大樓地址可以進去參觀嗎

在經常去外灘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座宏偉壯麗、氣勢壯觀的這座大廈,就是匯豐銀行大樓這座大廈想去打卡,外觀是全年都開放的,要是想要景區參觀的話只有在每天09:00-16:00辦理業務才能進去哦!

1、建筑本身

匯豐銀行大樓現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大樓,位于中山東一路、福州路路口,座西朝東布置。大樓由英商公和洋行承擔設計,英商德羅洋行承建;1921年動工,1923年6月竣工。大樓用地面積9338m2,建筑面積23415m2,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建筑為五層(不包括夾層),中間局部為七層,整棟大樓為鋼框架結構。大樓作為上海外灘建筑群的組成部分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樓外觀為嚴謹的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用料主次分明,在沿街主要立面外墻均采用花崗石和精致的銅門窗,在次要立面則采用水刷石飾面和鋼門窗。建筑造型采用縱橫三段處理,以正門和圓頂連成的縱橫線形成兩邊對稱,從視覺上構成四平八穩之感。基座采用粗獷的大塊花崗石墻面及拱門,中部采用貫通二、三、四層的科林斯大柱廊支撐,增強建筑整體的立體感。檐部比例得體,頂部突出穹窿,高低起伏,層次分明。

大樓正門面東而置,設有三樘青銅大門,鑄造精致。由正門拾階而上,通過八角門廳,可進入銀行的營業大廳。一至三層原系出租辦公室,平面呈口字形,中間為一大天井,采用中間走道,辦公室沿走道兩側布置,各層平面除局部不同外均基本雷同。四層東端為出租房間,其余為公寓。中部塔樓層呈八形平面,圓頂以下分兩層,下層原為舞廳,上層是休息廳。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前身是匯豐銀行。1874年,匯豐銀行在江海關南側購得一塊地,其后建造了一幢三層英國古典式建筑。由于匯豐銀行業務發展迅速,在1921年拆除舊樓,建造了新的匯豐銀行大樓。該大樓共耗資800萬兩白銀,當時被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筑”。

1950年代,匯豐銀行遷出,1956-1995年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地。1996年,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進駐此樓。為滿足現代銀行功能需要,大樓進行了全面修復,主要包括修復建筑外貌與底層八角門廳、營業大廳等,恢復了底層、一層銀行的功能,并更新了大樓設備。

2、建筑修繕

1998年的大樓修復工程以“尊重歷史、恢復原貌、完善功能、執行法規、科學定案”為原則,對已有七十余年的老樓進行全面的建筑修復和設備更新。

外部修繕設計

對于建筑花崗石墻面清洗,采用了“藥敷吸附”方式清洗花崗石中的污垢,避免了傳統做法對石材墻面的損耗和隱患。為了與修繕后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銀行放棄了固有的企業標志,采用了與大樓風格吻合、同材質的青銅澆鑄企業標志,達到了相對協調的效果。

入口處“大樓落成開業紀念銘牌”因此次修繕復出、修繕及復原。

內部修繕與更新

為了安全有效地剝離敷于壁畫表面多達四層的膩子漆面,避免損傷馬賽克壁畫,專家和老工匠采用先敷后剔鏟的施工工藝和程序,使約200平方米的珍貴壁畫得以恢復,對壁畫中50多處脫落、龜裂、殘破部位進行修補。

建筑內部照明既要滿足使用功能,又要維護原有建筑的歷史文脈。為此,最終確定延用原有燈具布局和吊燈形式,對光源配置和燈具結構進行了徹底改造。

此次修復設計利用地下室空間布置空調設備機房和送回風管系統,送回風風口則利用大廳內原有的暖氣片壁柜和地柜等。同時結合營業大廳內重新布置的營業柜臺設置回風風口,利用大廳內側墻面的高部設置了量少口小的高速送風噴口。

3、開放時間

地址:中山東一路12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09:00-16:00(建筑外部全天開放,內部僅辦理業務可進入)

4、建筑打卡點

八角門廳

大樓八角門廳周圍有八根意大利大理石圓柱,柱帽、柱座均用青銅皮鑲包,銅皮圖案花紋精致,地面大理石拼花地坪圖案完整、清晰。八角廳上部為一穹隆頂棚,鑲嵌有彩色馬賽克組成的世界各匯豐銀行圖案。

營業大廳

大樓營業大廳呈長方形,四周有28根大理石飾面的愛奧尼克式柱子。大廳中央為高13.2m的拱形玻璃天棚,天棚南北兩端各有兩根由整根大理石雕成的愛奧尼克式裝飾圓柱。

外匯業務廳

大樓外匯業務廳原為華人營業廳,從福州路40號進出,設有中國式吊燈,墻身和柱子砌有大理石臺度,裝飾簡潔大方,具有中國傳統格調。

大樓正門的銅獅子

作為歷史見證,大樓正門口的一對銅獅子在上海市民腦海中已成為大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處為復制品,原物藏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5、周邊打卡點

東風飯店(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

東風飯店位于中山東一路2號,1864年正式建成,是一幢歐式新古典主義的鋼梁柱及磚混結構建筑。建筑基本上采用古典主義構圖,但南北端墻頂上的塔樓、上部細部與裝飾則為巴洛克式。

地址:中山東一路2號

開放時間:全天

亞細亞大樓

亞細亞大樓方正沉穩、華貴典雅,因其門牌是中山東一路1號,又是外灘建筑群最南端的起點,因此被稱為“外灘一號樓”。現如今亞細亞大樓成為了久事國際藝術中心,一座嶄新的藝術地標。

地址:中山東一路1號

開放時間:根據展覽時間調整

6、旅游線路推薦

亞細亞大樓→東風飯店→上海浦發銀行大樓→海關大樓→外白渡橋→上海郵政博物館

上海外灘建筑的特點

一,1840年到1850年代——南亞殖民地外廊式。

開埠之初,8家洋行構建了沿外灘最早的一批建筑。到1949年,新建的洋房已在沿江連接成片,加上上海道設立的江北海關和英領事館,最初的外灘界面形成了。

這一時期的建筑大多沒有專業建筑師設計,圖樣由外國僑商自行繪制,又為了適合中國的環境而經由中國營造商加以修改,房屋結構,圖樣都極為單純,使早期的外灘建筑顯得單調樸素,流露著一絲鄉村氣息。只是遺憾這批建筑現已當然無存。

從圖片和文字上可以發現這一時期外灘建筑的基本特點:簡單的方形平面,單層或二層建筑;多數是商務、政務辦公與居住綜合體建筑;有著寬敞的一面、兩面、或三面外廊,連續的柱式或券柱式或券式外廊是立面的主要的構成要素;簡單平緩的西式四坡屋頂;建筑占地面積大,建筑居中,周圍是空地,保留著樸素的田園風光。 

二,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新古典主義。

上海開埠四十年后,洋行資本有了重大的發展,亟需拓展經營場所。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建筑開始出現了。鑒于外灘地價飛漲,遂將二層建筑翻建為三層以上的建筑,而且大多數是磚木結構或磚石鋼骨混合結構、清水磚墻,但裝修比較精美。前期的外廊式建筑逐漸豐富,外廊逐漸弱化,實際已經脫離了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式樣,呈現出維多利亞晚期的建筑式樣,和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江海北關也因房屋破舊等原因,由中國南方廟宇式改成略似教堂的西洋式。這一時期的建筑,實物所剩無多,彌足珍貴,以后大都被20世紀20年代至40 年代的建筑所替代。

中山東一路19號的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1906年拆舊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師施高塔設計。立面底層石砌,二層以上用白色清水磚砌成,窗套,水平腰線,裝飾構件均用清水紅磚裝飾。這種有趣的立面構成邏輯,即承重部分用白色面磚,裝飾部分用清水紅磚的構造方式是很有特色的,可以說是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在上海的典型代表。

6層磚木混合結構,總高30米。外觀呈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筑風格。門窗有圓弧拱,也有平拱。臨外灘的正中有一券形入口,稍微突出墻面。屋面是平緩的四坡頂,站在離建筑較勁的地方職能看到檐口。這些處理手法都可以在文藝復興以來的府邸建筑中找到原形。屋頂建有花園,花園的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巴洛克式涼亭,夏秋季節可以坐在東側的涼亭內觀望黃浦江潮水。

現在的外灘九號樓也這一時期的典型建筑。外灘9號,旗昌洋行大樓,又名港監大樓,現在使用單位:招商局(集團)上海分公司。1887年,清政府的洋務派眼見外商輪船公司賺了大錢,決定由李鴻章籌建中國第一家新式輪船運輸公司即輪船招商局。這時,正好美商旗昌洋行出現虧空,擬將部分火輪及其他產業出賣。于是,招商局以220萬兩銀子從旗昌洋行手中購入外灘9號地塊,次年,遷入旗昌洋行舊址辦公。1901年將舊房拆除,重新建造了此大樓。解放后,大樓為上海港務監督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監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所使用。輪船招商局大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3層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磚木結構,每層有明顯的腰線。東向外灘為主立面,以正大門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對稱。大門兩側各有2扇羅馬拱券型的落地長窗,2、3層有內陽臺,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撐。除3層為平框窗外,各層都為拱形木框窗。頂層共有一大四小共5個尖拱屋頂。樓內房間都高達5米,內部樓梯曲折,木扶手雕花,欄桿十分精致。

外灘33號英國領事館。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毀于大火。現在的建筑為1873年建造。具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主樓高兩層,整個建筑平面為正方形,層頂用中國蝴蝶瓦,為了讓底層有良好的通風,臺基較高,立面上門窗較多,且多采用圓拱和平拱。

外灘6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今為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東印度式建筑風格。1906年拆舊建新,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為假4層磚木結構,大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筑風格。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紅磚鑲砌,眾多細長柱子鉤勒墻面。后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墻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復存在。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兩肩對稱。上層為坡式屋頂,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樓南面為平臺,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外灘7號電報大樓(現為泰國盤古銀行)。外灘中山東一路的7號大樓,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后,即歸屬下的電報總局使用,故稱“電報大樓”。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假5層磚石結構。以變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裝飾從2樓到4樓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變化和充滿立體感。同時在頂層兩邊建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屋頂,使整幢大樓頗具藝術韻味。在外灘的建筑群中,電報大樓體態雖然不大,但其建筑藝術的特征別具風格。

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現使用單位:上海外匯交易中心)。1902年竣工,由德國建筑師海因里希.貝克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施工。外觀呈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復古建筑風格。3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礎是以沉砂墊層代替打樁。外墻以釉面磚與花崗石鑲嵌,大門左右有4扇券窗,2、3層立面慣以6根愛奧尼克立柱,3層檐下及柱頂均飾以歐洲神話人物頭像的雕塑。進入正門,一條對稱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層營業大廳。大廳中央高達3層,用彩繪玻璃作天棚,室外陽光可透過天棚照到廳內。2、3層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繪玻璃回廊,營業大廳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灘16號臺灣銀行大樓(今招商銀行)于1924年建造,占地面積為904平方米,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上屬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風格,同時又廣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國建筑的長處,成為一個多種風格建筑的混合體。比如在大樓的東立面又配有四根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賦予大樓歐洲古典主義的風格。立面既簡潔、柱式又古典的建筑風格不僅顯得與眾不同。

外灘17號桂林大樓,(現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設計。大樓總高10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