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外灘的樓是什么時候建的(上海的外灘是1840年后,外國人在上海建的房子嗎(至今保留))

时间:2024-06-02 17:41:07 编辑: 来源:

上海外灘建于什么時間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1843年前,這里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不久這里開設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資公司和美資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這里鋪筑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這條馬路的名稱(Bund)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

1868年今天的黃浦公園建立(當時叫外灘公園),這是上海最老的一個公園,到1928年外灘公園只對西方人開放。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筑的地區。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筑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1928年7月1日外灘公園正式對中國人開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多數這些建筑都被國家或城市機構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上海外灘的外貌基本沒有多少變化。8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建立了許多新的摩天大樓,有些這些大樓直接建造在舊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灘大廈),與這些新建筑相比外灘的老建筑顯得非常矮小,這深深地改變了外灘的相貌。過去直接在外灘江畔的碼頭全部被搬遷,江畔的防汛墻也獲得了修復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東路高架公路進入中山東一路的接口處時將過去客運碼頭的鐘樓整個地向南移動了約50米。在外灘的最北段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還建造了一個人民英雄紀念塔。一些大樓后來又被出租給外資或國有的企業公司。近年內關于上海外灘建筑群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引起了一些討論。

上海外灘的大鐘叫什么名字??

上海外灘的大鐘叫海關大樓大鐘

上海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海關大樓安裝大鐘起步于19世紀下半葉,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關大樓上安裝了一座海關大鐘。

從19世紀開始,海關學習西方國家海關以天數計算船舶噸稅辦法,超過夜里12點鐘就另加1天,由于進出口船舶來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備時鐘誤差很大,經常引起爭議,為了統一報時,皆以海關鐘樓敲點為準,1893年建成的江海關大樓已安裝大鐘,此后建成的粵海關、潮海關、江漢關等大樓也都安裝大鐘。

1925年江海關投資430萬兩白銀建造新大樓時,稅務司和海關監督決心重造一只全國最大、世界聞名的大鐘。兩年后,海關大鐘與大樓同時建成。

海關大鐘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制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1927年制成,同年8月從倫敦運到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停步觀望之吊裝奇景。1928年元旦敲響第一聲,逢刻“奏威斯敏斯特樂曲”。這座大鐘樓,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擴展資料

90高齡海關大鐘“體檢”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自1928年開始運轉,經過上海海關4代守鐘人的精心照顧,大鐘平穩走過了90年。但畢竟已近90歲高齡,大鐘機芯有不同程度的磨損,有些零部件局部磨損較大,存在走時不準或停擺的隱患。 

2015年冬天大鐘就曾因機械故障停過工。今年7月20日,酷暑中的大鐘又出現了走時不準的情況,經過緊急搶修,7月23日暫時恢復正常。 

考慮到近期大鐘發生故障的頻率和次數增多,為了維護大鐘“身體健康”,上海海關聯系了中國鐘廠于今日(8月18日)16:30對大鐘進行檢測維修,預計體檢時間為1-2天。檢測維修期間,可能會發生大鐘走時不準、停擺等情況,等修復后就能恢復正常,請大家不必過于擔心。

上海外灘是什么時候建筑的

上海外灘古建筑多為晚清時期、民國早期的建筑,自1845年劃英租界,后又劃法租界、美租界、公共租界等,多為歐美風格建筑。

上海的外灘是1840年后,外國人在上海建的房子嗎(至今保留)

1840年以后,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科界和法科界占據,并分別被叫作“英科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租界儼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里洋行林立,貿易繁榮。19世紀后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于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名譽的象征。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筑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筑師在這里大顯身手,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

百余年來,外灘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在世人面前。

上海市始建于什么時候?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后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于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于“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于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并設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后,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后,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為公共租界后,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擴展資料: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后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后先后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準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昆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于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后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后,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后上海開埠,外國的船只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準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后,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并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