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外灘蘇州河橋(外白渡橋是哪個城市的特色建筑)

时间:2024-06-03 05:44:55 编辑: 来源:

上海外灘的河叫什么

上海外灘邊上的河是叫黃浦江。

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流經上海市區,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黃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后在吳淞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后一條支流。

上海的那個鐵橋的明確地址

是偶們上海的外白渡橋,距今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處于蘇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

外白渡橋的歷史變遷: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處于蘇州河下游河口,瀕臨黃浦江,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風雨歷史呢?

現今的外白渡橋,其實已經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于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于怡和祥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祥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祥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梁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只駛過時須起吊。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臺特準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橋車輛及仆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眾怒難犯,于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 ,并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后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收購后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后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橋”,于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再后來,歷史走到今天,這其中的“涵括”早已經不止是一座橋的名字。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以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橋梁的建造設計單位為英國霍華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新橋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國艾菲爾鐵塔十一年。橋寬60英尺(其中車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長171英尺,為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鋼骨由英國克蘭佛蘭橋梁公司制造)。

工業革命的成果,科學技術的發展,鐵架橋梁興起于18世紀的英國,鋼架橋梁興起于19世紀的美國。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由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整座橋梁的設計和架構。 類似的鋼結構橋,在當時,除了上海,還有橫跨天津海河的萬國橋(今名解放橋),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橋的建成時間還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國橋”。

外白渡橋的修葺方案:

上海人的記憶中始終保留著這么一座橋———外白渡橋。在普通人眼中,外白渡橋始終硬朗,每天有近3萬輛次的車從它身上駛過。人們對這一百年城市地標已漸漸熟視無睹。

為配合外灘綜合交通改造及地下通道施工,蘇州河黃浦江交匯處的外白渡橋即將與上海市民作短暫告別,一股城市集體記憶開始泛起,對百年老橋的懷舊在2008年3月1日它被移走進行大修之前達到了頂點。

2008年4月,外白渡橋除橋墩以外部分被從原處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廠進行大修,到2009年3月大橋將以原貌回到原地。

想象假如真的沒有了這座橋,就少了城市發展的見證,少了集體記憶的載體。此次外白渡橋的大修,提醒了人們,保護百年老橋屹立不倒,是城市的責任與使命。

設計方提醒大修

外白渡橋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在普通人眼中,它始終硬朗,每天都有近3萬輛次的車從它身上駛過。或許是城市面貌每天都有新的亮點出現,在此次大修之前,人們對這一百年城市地標已漸漸地有點熟視無睹,只是想當然認為它是城市交通的一個樞紐。但就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國一家設計公司的來信,信中說,外白渡橋的“橋梁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現在已到期,請對該橋注意維修”,并“建議檢修水下的木樁基礎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當然,英國設計單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免除橋梁發生意外后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設計方專業嚴謹的態度。

設計者的鄭重提醒,為市政設計施工的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外白渡橋”銘牌邊上一九零七年的字樣提醒著,老橋已是百歲高齡。

“修舊如舊”延長50年

在上海城建檔案館內存有外白渡橋的設計建造圖紙及歷年大修圖紙檔案共計6卷。已經泛黃的正式設計圖紙上標明,外白渡橋建造方為“上海特別市政委員會工部局”,圖紙繪制日期是1903年8月25日。雖說是由手工繪制而成,但線條卻是工工整整,每一數據都不差分毫。這就是老橋的“出生證明”與護身符,它是老橋如何做到“修舊如舊”的最權威依據。

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地面文物處表示,老橋的修葺方案早前已上報國家文物局,并獲得批復。按文物部門要求,蘇州河歷史最低水位以上的橋體將保持原貌。這是一套大膽而科學的維修保護方案。該方案在通道施工中提高文物保護的安全系數,并可保外白渡橋再使用50年。

在此以前,外白渡橋一天交通流量達3萬輛次,而在此以后,外白渡橋將只對行人開放。到位的保護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老橋不會在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未來更將進行每10年一次的超聲波探測,以確保橋體安康。

盡管在現代橋梁設計中,外白渡橋建造過程中所采用的鉚接技術已經很少被使用。但是,大修時,還是會對所有鉚釘逐一檢測,對每一根超期服役的鋼桁進行健康檢查。受損部件將被更換,剝落的油漆將被除銹,并涂刷與原本色彩沒有偏差的防水油漆。據悉,外白渡橋預計在2009年3月左右完成大修后恢復原位,屆時橋的壽命將有望再延長50年。

上海外白渡橋移橋成功

2008年4月6日上午,上海外白渡橋移橋工作正式開始,到12時10分許,外白渡橋南段橋面頂起,在原地轉向,從蘇州河開往黃浦江。至此,外白渡橋南段移橋工作一切順利。由拖船將外白渡橋拖往上海船廠維修。

上海蘇州河附近有哪些適合citywalk的路線?

1.其實沿著蘇州河一路散步就挺好噠。當然也可以有規律滴走走,就是順路多打卡幾個地點吧。

路線推薦:外白渡橋—上海郵政博物館—上海總商會舊址—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UCCA Edge

總路程:全長約3公里

依然是推薦大家步行+騎行,結合的方式。

這其中確實涉及到部分路段不能騎車,需要推車或者步行的。加上蘇河灣萬象天地可以去逛逛。所以結合的方式比較適宜啦。

沿線打卡點:

外白渡橋:它可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是中國上海市境內連接黃浦區與虹口區的過河通道,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筑。位于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附近。走在橋上,有一種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看你之感啊。

上海劃船總會舊址:就在外灘源碼頭邊。

上海開埠后,西方僑民與水手在這里劃船競逐,并在1863年成立了上海劃船總會。1905年,租界當局在此地建了一幢紅磚紅瓦的二層長條樓房,作為劃船總會總部,東翼為船庫,西翼為游泳池,中部為會所,除了宴會廳、更衣室、盥洗室之外,酒吧、西餐廳、桌球室和觀景陽臺也一應俱全。

如今這里有餐廳,我們也可以品嘗一下啦。

上海郵政博物館:沿著蘇州河北岸騎行,上海郵政博物館所在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雄偉挺拔,讓人忍不住要駐足細細欣賞。對于這里,大家其實應該也聽到很多關于它的“傳說”,大名鼎鼎。

這里原名上海郵政總局,上海市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之一。位于上海市蘇州河畔、四川路橋北側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內(上海市虹口區北蘇州路250號)。

上海郵政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省級郵政行業博物館,總面積為25294平方米。上海市郵政總局為歐洲折衷主義建筑學的代表作,1922年由協澄洋行設計。

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蘇州河旁的又一新地標,這里應該是去年才算正式開業的,當時也是引起不小的轟動哦。還記得第一次去的時候還要看各種二維碼呢,門口排隊都要排很久。能進去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如今當然是隨時進入啦。

這里不僅超網紅的藝術裝置之外,還可以欣賞到見證城市榮光的天后宮和慎余里。

這里經常會有各種展覽,也會不定期更換。就算是常來常新吧。從天街上走過去,可以俯瞰這部分的馬路哦,居高臨下的感覺也不錯的。

UCCA Edge:UCCA Edge擁有共計約1700平方米的展廳空間、戶外環繞式開放露臺、大堂、報告廳和藝術商店等多元化空間功能。

它是2021年5月22日正式落成,并對公眾開放。名字中的Edge一詞源自所在大廈的英文名,這是繼2007年UCCA北京主館與2018年北戴河阿那亞UCCA沙丘美術館成立之后,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迎來的第三座場館。

2.蘇河南岸

去看看:糧倉和紡織廠-化工廠老廠房-夜間光影繽紛的燈光設計。

沿線打卡點:

南蘇河創意園區,南蘇州路1305號

2004 年,聯合國科文組織代表授予此建筑“聯合國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這是上海首家獲得此殊榮的老倉庫建筑。

始建于1933年,這座老倉庫可是有故事的,曾經是風云人物杜月笙的糧倉。

再后來,到了20 世紀末,一個來自臺灣的藝術家登琨艷來到這里,登先生在這里一住多年,直到2009年10月方才搬離。在此期間,他領先主持了這座老倉庫的保護性開發利用,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風貌。

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南蘇州路1247號

它算是工業遺跡轉型成人文、藝術、創意空間的又一代表。

1908糧倉是又一個完成了華麗轉身的歷史見證者。以藝術之名,糧倉重獲新生。原有的建筑筋骨和歷史留痕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歇山式的屋頂下,木質地板和立柱裸露出粗糙斑駁的紋路,各種顏色的警示標語俯拾即是,提醒著新時代的人們,這里曾上演過多么繁忙緊張的江湖風云。

蘇河之眸,南蘇州路1015號 

“蘇河之眸”共有六層空間,包含了咖啡店、食堂、文化交流借閱圖書空間等多元化功能屬性。

這曾是一幢舊賓館,被黃浦區政府收購后,經過一系列探查與考量,最終蛻變為了蘇河之畔的又一處市民共享空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