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秋招時間表(上海一本學校有哪些?)

时间:2024-05-19 14:00:05 编辑: 来源:

上海高考總分到底多少?

人民網-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出臺:2017年起總分660

上海一本學校有哪些?

上海的高校眾多,有相當數量的全國著名大學,其他地方的學弟學妹在報考時難免會有一些迷茫。前一段時間我發過一個指導報考的帖子,當時因為時間倉促,有一些遺漏,現在補上,并且增加一些我個人對這些高校未來10年走向的判斷,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綜合性大學:

第一檔:

1.復旦(文理科實力很強,經濟很強(理論),工科一般,醫科很強)

走向:復旦總有一種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味道,在上海無論是找工作還是社會聲譽,復旦都與清華北大處于一個級別甚至更好。復旦再往上走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因為按目前的狀況來看,前兩位是不能撼動的。

2.交大(工科很強,理科強,經濟很強(應用),文科一般,醫科很強(合并了二醫大))

走向:曾經的工科第一名校,被拆分的只剩下了機械和船舶,但交大用自己不斷的努力,贏得了尊重。交大總是被復旦壓制,所以使得交大明白了一點,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去爭取才能得到,而交大也是這么做的。

有望趕超復旦,坐上上海高校的第一把交椅。

3.同濟(工科強(以建筑,土木,機械見長),理科較強,經濟一般,文科一般(科技德語很好),醫科一般)

走向:同濟給人的印象總是建筑和土木,但經過了兩位在瑞士和德國名校獲得博士的校長的率領下,同濟的學科已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汽車學科更是成為了王牌學科,其他的學科質量也都非常的高。

難以撼動前兩位,誰叫咱不叫復旦也不叫交大呢!

第二檔:

1.華師大(文科很強,理科強(數學很好),經濟一般)

走向:華師大給人一種風度翩翩的紳士的感覺,也許正因為這樣一種感覺,她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學子來這里深造,但也是因為這種氣質使得師大顯得非常保守,有點不思進取,仿佛還沉浸在當年把同濟甩在身后的快意當中。不會有太大的波動,穩居第二集團。

2.華理大(工科強(以化工,制藥,環境,生物工程見長)理科較強,經濟一般)

走向:自從從當年上海眾人皆知的華東化工學院改名為華東理工大學后,她就好像消失了一樣,華理大給人的感覺就是低調,非常的低調,但去掉浮躁后,你會發現華理卻是上海各校中進步最快的一所,不但將自己原來的優勢學科發揮到了極致,其他的學科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有望進入第一集團。

第三檔:

1.上海大學(各科的實力很一般)

說明:之所以將上大排在三檔第一,是因為它受到了特殊的照顧,潛力很大,報考這樣的學校可能會比較合算。

走向:投入的這么多的資金都用到那去了?上海大學給人的印象就是暴發戶,本來只是一幫平民,忽然有一天變的很有錢了,卻不知道該怎么用了。不過有錢總比沒錢好。成為第三集團的老大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2.東華大學(各科的實力一般,但服裝設計和面料研究方面很強)

走向:東華的研究有點默默無聞,到是經常看到幾個穿衣特別節省的模特出現在電視上,所以給人的印象不是太好,不過據說中國宇航員的服裝就是出自東華之手,看來她在本領域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第三集團老二。

以上學校專業門類一般比較全,可根據各專業的強弱報考。

專門性院校:

1.財大(經濟很強,建議想學經濟,分數又不夠復旦交大的,可以考慮財大)

走向:在向多科性的大學發展,有望成為上海的人大。

2.二醫大(醫科很強,已并入交大,不過招生應該是分開的,各專業分數差距很大,考上不難,但想要進7年的就要謹慎一些了)

走向:以后和交大就是一條船上的了。

3.華政(法律很強,不過不建議報考)

4.上外(外語類的院校,很熱門,不建議報考外語類的專業,可以選擇一些經濟或對外漢語之類的專業)

走向:隨著中國自身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漢語的地位會不斷提高,語言類高校的是否應該存在成為了一個可能被討論的問題,或許應該轉型,或許被合并(和財大合并的可能性比較大)。

第一檔:

1.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財經類院校總是最熱門的,雖然實力一般,但只要將來就業好,其它什么都是假的了)

2.上海海事大學(有一定的實力的一所高校,而且有一部分的專業很熱門,因此也成了考生們追捧的高校之一)

3.上海理工大學(二本當中最有實力的高校,在很多地方都是在一本招生的,制冷專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只是它不夠熱門。可以這么說上海理工是一所擁有一本實力的二本院校)

4.上海師范大學(實力僅次于上海理工,上海的高中的教師幾乎都出自此校,在師范領域有著很高的聲譽)

5.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僅存的醫學院獨苗,校如其名,在中醫藥領域很強,不過被合并估計是遲早的事)

第二檔:

1.上海電力學院(實力上真沒有能拿的出手的,但僅憑電力兩子就能吸引大量考生)

2.上海水產大學(實力不錯,但專業太冷,強勢專業招不到優秀的考生)

3. 立信會計學院(雖然是剛從大專升格為本科的學校,但她在會計領域是很有名的)

第三檔:

1.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老牌二本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學校)

2.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實力一般,但考慮到她已經升格為本科多年,因此將其排在第三檔)

3.杉達學院(民辦大學,實力一般)

第四檔:

剛從大專升格為本科的學校。有上海電機學院,上海金融學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商學院,上海政法學院等(排名不分先后)。

臺灣近代歷史

臺灣新文學的奠基者是賴和,同時期有影響的作家還有張我軍、楊云萍等。進入20世紀30年代, 臺灣新文學創作得到迅速發展。 1934年成立了臺灣統一的組織“臺灣文藝聯盟”,有80余位作家參加。楊逵、楊守愚、張深切、呂赫若、張文環、巫永福、龍瑛宗等發表了許多小說和詩歌,其中楊逵的中篇小說《送報夫》、吳濁流的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等作品堪稱優秀之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回到祖國的懷抱。1949年國民黨當局自大陸敗退臺灣,從此,臺灣文學在特殊的條件下,開始了曲折發展的道路。

50年代初,臺灣文壇上一方面是反共的“戰斗文藝”泛濫,另一方面則是懷鄉文學流行。張秀亞、孟瑤、潘琦君等都抒寫了大量眷戀故土的散文和小說,林海音的系列短篇小說《城南舊事》、聶華苓的《失去的金鈴子》、於梨華的《夢回青河》等更是引人注目。5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西方經濟和商品的大量涌入,西方的文化和文學思潮也在臺灣暢行無阻。紀弦、覃子豪、余光中、張默、洛夫、痖弦等大力提倡新詩的現代化,而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則致力于現代派小說的創作,其中白先勇的系列短篇小說《臺北人》和《紐約客》,描述了來到臺灣的大陸人和流落到異國他鄉的華夏游子們痛苦落寞的心緒。與此同時,臺灣的鄉土文學創作在50年代中后期也逐漸成熟起來。鐘理和創作了長篇小說《笠山農場》,鐘肇政則發表了長篇小說《魯冰花》和《濁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60年代中期,新一代的鄉土作家相繼登上文壇,陳映真的《將軍族》、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鑼》、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等小說更是其中的佳作。70年代,鄉土文學創作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鐘肇政完成了長篇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李喬寫出了《寒夜三部曲》。稍后開始創作的楊青矗、王拓、宋澤萊等作家,以他們描寫工人、漁民和農民生活的小說《工廠人》《炸》《金水嬸》《打牛湳村》等享譽文壇。在這前后,張曉風、季季、施叔青、李昂、曾心儀這些女作家的作品大放異彩。到了80年代,一批新生代作家居于臺灣文壇的主導地位。黃凡、王幼華、吳念真、吳錦發、古蒙仁、袁瓊瓊、蘇偉貞、蕭颯、廖輝英、朱天心、朱天文,他們的創作方法多樣,流派紛呈,多方面地反映了臺灣的社會風貌和民眾的心態。

自80年代以來,由于臺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愿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臺灣當局于1986年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并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臺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臺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占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年,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

臺灣經濟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并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臺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臺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芯片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臺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并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臺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臺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于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臺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的19.7%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2.8%。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分別從1993年的3.0%和0.1%增至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占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別預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收支增長不平衡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1992年度財政赤字為2946.92億元新臺幣,到1995年增至4889.20億元。財政狀況趨于惡化,使臺灣當局在基礎建設上的財政能力有限,重大公共設施建設進度一拖再拖,導致臺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為解決財源不足的問題,臺灣當局采取了發行公債的辦法,公債發行額增長很快,占歲出的比重從1990年的18.0%增至1996年的52.4%,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9%增至8.2%。公債比重過大加重通貨膨脹壓力,導致財政赤字陷入不斷增大的惡性循環。

臺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的影響。近幾年來,臺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于臺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臺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