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廣州粉絲買房(畢業4年,想了7個月,我打算從廣州回小城市了!)

时间:2024-05-20 02:08:54 编辑: 来源:

了唄,就回去了。

但是,還有一個著名大號【一條】就另辟蹊徑,在他的買粉絲上經常發一些,從一線城市回小城市的人,是如何如何建造別墅,修建園林,遠離鬧市,悠閑享受生活的。

而回望我自己的4年職業生涯,雖然換工作,換行業頻繁了一些,但是我更換的原因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工作掙的錢都交給醫院了,或者行業政策導致換的工作和行業:

第一家公司 ,剛入職第二個月,就把業績破了公司成立以來的最高峰,雖然是團隊協作不能說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吧,但是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有一說一, 在第二家公司是遭遇到了滑鐵盧的 ,因為準備跨行了,所以換崗三次都做不好,最后無奈被辭退,但是我并沒有灰心,帶著4個月做出的30w粉絲的案例,找到了第三家公司

第三家公司 ,人力兩周面試了24個人,只要3個,我綜合印象排名第二,最后三個月后考核轉正,10萬粉絲是考核線,3個留1個,我就是最后那個被留下來的,然后接著從零開始做賬號,成為部門第一個從零開始破百萬粉絲的IP。

我本以為第三家公司已經是人生巔峰了,沒想到第四家公司更瘋狂。

第四家 ,是從第三家辭職以后無縫銜接的,游戲跨行教育的一年,崗前培訓20人,最后只留下3個人,我的成績剛好排第3,這跨行跨的心驚膽戰。

入職3個月,薪資破萬,入職10個月,競聘成功升職,入職一年半,被采訪兩次登上公司買粉絲,成為“明星教師”。

第五家公司 ,也就是現在這家,雙減被裁員,從教育又跨行廣告,5人入職,試崗期淘汰1人,試用期淘汰2人,最后只留2人,我剛好排第二。

但是在轉正前10天,我提了離職。

回首自己畢業以來的5家公司,雖然換的頻繁,但是除了第二家公司以外,其他家公司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本來在第五家可以順利轉正,但是我已經思考出了不留在大城市的選擇,所以提出了離職。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我是個工作狂,在五家公司之間切換的時候,有三次都是裸辭,但是我都在5天內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不是在面試,就是去面試的路上,沒有給自己留過任何“假期”。

所以綜上所述,我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所以才“逃”回去的,而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發生了變化。

我想要的是生活

有人說“我在體制內過著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

其實,非體制內的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之前我一直奉這句話為真理,認為體制內是圍城,進去了就能一眼望到頭,沒啥意思。

但是后來我才明白,除了自由工作者和部分理想工作,不如意的工作幾乎十之八九,舉個例子:

在第一家公司,每天做的都是建群,發消息,開課,下課,私聊轉化,一周為一個循環

第二家公司,每天做的是選題,寫腳本,拍攝,發布,運營,也是一周為一個循環

直到第五家公司,每天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不停的寫文章,一天為一個單位,這是最痛苦的了,尤其是一個項目寫到黔驢技窮的時候,還要繼續寫。

后來我發現,能不能一眼望得到頭,根本不是工作的那8個小時決定的,而是工作以外的8個小時決定的!

我認識一個體制內的女生,工作照常,利用工作之余全國到處游玩;還有的朋友工作只是到點就下班,然后每天,每周都會舉辦很多活動,認識不同的朋友,還有的人,下班以后遛狗,跑步,做飯,做副業等等,他們的生活都是下班以后才開始的。

能不能一眼望得到頭,也是下班后你怎樣分配你剩余的時間決定的!

而回想我4年的大城市生活,上班占據了不止8個小時的時間,每家公司在公司的時間都達到了10——12個小時(算上通勤那就更可怕了),留給自己生活的時間,如果你11點半睡覺,那就只有兩個小時了。

那能做的就是只有洗澡睡覺,刷會短視頻了,除非你是個超級工作狂,就是喜歡24小時都圍繞著工作來,就像《完美伴侶》中高圓圓飾演的陳珊,和王耀慶飾演的林慶昆一樣,其他人估計多少都會受不了的。

最近真的和很多朋友聊過天,有一位在大廠的朋友說,因為壓力太大加上裁員,公司變相逼人走,她已經抑郁到要靠藥物才能維持生活了,最后離職以后,休息了兩三個月才緩過來。

為啥我這么喜歡看書呢?

這也是和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有關的,因為每天讀書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每天的收獲都是不一樣的,讀什么書,讀多久,都是自己決定的,這就是我“生活”的一種方式。

工作的時候我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只有讀書的時候我才會覺得世界都慢了下來,每當我感慨一周時間過得超級快的時候,那估計就是這周全都忙了工作了,沒顧得上生活。

工作的內容只有一種,生活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

我想要的,是生活的多樣性,而不是工作占據了時間,身體,健康的單一性。

先生存,后生活

在2021年早期,我聽過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和當當創始人李國慶說過這么一段話:畢業以后到底留大城市呢,還是小城市?我是這樣理解的,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先去大城市闖蕩3-5年,再回去小城市,這樣會比較合理。

也是這句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顆要回家的種子。

有人會說,回家?說的倒輕松,工作就是第一大難題!

大城市有程序員、技術員,小城市沒有

大城市有產品經理,小城市沒有

大城市有各式各樣沒聽過的工作,小城市都沒有

那回去干啥?

工作都沒解決,更別說其他醫療、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等問題。

但是,大城市扎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前有六個人的錢包供一套房,后有裁員斷供房貸六個月上了征信,房子被法拍。

還有大城市的養娃,教育等各種開支,這筆賬真的不好細算。

為啥現在不敢生了?

因為以前生娃生的是勞動力,多生一個家庭里就多一個干活的,現在生娃是消耗力,多生一個就多一個消費的,俗稱“四腳吞金獸”

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大城市無法扎根生存】和【小城市無法找到合適工作】之間徘徊。

等到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只能回家。

我之前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我一直在想俞敏洪和李國慶的話,先去大城市幾年,再回去小城市。

去的那幾年,就單單只是去工作,體驗一下生活嗎?就是增長一些閱歷,不遺憾此生嗎?

其實并不是這樣,至少我理解的并不是這樣。

來到大城市,最主要的是,是要學習賺錢的方法和積累人脈,然后回去小城市以后,用積累的人脈一起合作,然后用賺錢的方法實現共贏。

像是大城市很多賺錢的玩法,在一二線城市可能已經很飽和沒得玩了,但是下沉到四五線城市,照樣玩的起來。

“下沉”,這個詞是最近很多企業都在說的一句話,具體什么意思呢?

1、喜茶下沉,把門店開去了四五線城市,平均單價下降了4-5元

2、海底撈下沉,把門店開去了四五線城市,單價照樣下降

3、拼多多下沉,利用砍一刀的小便宜的心理和廉價的價格,在電商行業中找到了突破口,使得京東,唯品會等一眾電商紛紛下沉

4、快手下沉,接地氣的視頻內容贏得了小城市人民的喜愛

三農直播,西瓜視頻,微頭條,直播帶貨等等,這些副業全都是下沉的具體表現。

別想著小城市的人就一定很窮,收入一定很低,你把大城市學到的東西用到小城市上面,不管在哪里,你都能生存下去。

小城市也可以很精彩

回小城市,其實沒那么“丟人”

大小城市的差距,一方面是信息資源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的差距。

在信息差距方面,之前互聯網發展初期,任何新奇的東西出來,都會首先在大城市落腳試驗,成功了以后才會擴散到小城市,甚至有些東西都不會下沉下去,這就導致大小城市的人在信息認知上有很大差距。

在基礎設施方面,這就不用多說了,小城市比不上的醫療、教育、綠化、健康、養老等各種基礎設施,這是小城市遠遠不能及的。

但是,小城市真的沒有那么差~

自從有了回小城市的念頭以后,我就時刻在關注著小城市的各種新聞,從民生到教育,從醫療到健康,因為不能常回去,所以只能通過新聞來看。

我發現小城市也一直在發展進步,而且很多基礎設施做的甚至比大城市還要好,這是令我意想不到的。

至于信息差的問題,還是俞敏洪的那句話,去大城市3-5年,學的是獲取信息的方法,有了方法以后再回去小城市,信息從哪里出來你都知道,就算不是一手消息,在壓力相對較小的城市也沒有太大的關系。

又有人說啦,在大城市3-5年,習慣了大城市的節奏,回去以后不管是工資上還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落差怎么辦?

的確,俗話說從簡入奢易,從奢入簡難,從大城市的快節奏到回去的慢節奏,的確不太容易適應。

我只能說,這就看社會給你的鞭策有多大了。

如果大城市的各種規則你都能適應,甚至買房扎根,那沒得說,但是大城市的社會如果讓你生活不好,工作也不好,錢也不多,那估計你呆不到3-5年就回去了。

只能在積累好大城市的人脈和資源以后,做好足夠多的心理和生理的功課,來面對將來小城市的生活,未雨綢繆,提前準備,到時候才不會太失望。

還有人說啦,我在大城市積累的人脈,到了小城市全都沒了咋弄?認識的朋友都在大城市,回去以后沒人陪我聊了咋搞?

其實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大城市有的,回去沒了怎么辦?

沒有,那就去創造,也總有一些和你一樣從大城市回去的人,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找到他們。

當然,你也可以去入鄉隨俗,重新找一些新的朋友和玩伴。

能看到這里的人,真的是我的鐵粉了,因為你已經看了5000字了,我也寫的有點累。

關于到底留在大小城市的問題,被當成辯論會打了無數遍,我覺得凡是能被選上辯論會的題目,基本上都沒有正確答案,純靠個人的感覺。

本篇文章也僅代表大明個人的經歷和體驗感悟,不代表絕大多數人,也絕對沒有對大小城市的人有任何不好的看法,僅供參考,共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