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7世紀貿易的主要特征(古代歐亞貿易與17世紀的區別)

时间:2024-05-04 05:36:31 编辑: 来源:

17.18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特征

本階段世界歷史發展的特征仍然應從以下四條線索去分析,即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政治上戰勝封建主義進而形成世界體系。

2、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3、工人運動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4、意識形態的變化。

其中第一條線索最為復雜,是主線索,對另幾條線索起到了制約作用。

它還包含殖民侵略、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和國際關系等。

這四大內容也可看成近代四大進步的歷史潮流。

17到18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總特征是,世界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總趨勢是,封建制度進一步解體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開始確立。

根據以上線索分析如下: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1)經濟。

工場手工業時期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期,繼14、15世資本主義萌芽在意大利等地首先出現后,16至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到手工工場時代,如16世紀的英國、法國、尼德蘭、乃至中國,17世紀的俄國等。

主要原因在于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歐洲封建國家重商主義政策的推動。

英、法等國利用新航路開辟后處于大西洋航線的中心地位,采取積極開展國內外商業貿易、剝削本國勞動人民(如英國圈地運動)、進行殖民掠奪、販賣黑奴四大手段,不斷增加資本的原始積累。

這些不僅促進了手工工場的發展,也為下階段工業革命的產生和資本主義在政治上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物質條件。

同時,也意味著封建的自然經濟、封建農奴制的不斷瓦解。

(2)政治。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決定了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反映在政治領域的特點是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一些先進國家的。

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17世紀的英國革命,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開了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先河。

它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也為工業革命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初步形成創造條件。

本階段,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只有荷蘭、英國、美 國和法國,封建勢力還占絕對優勢。

雖然資本主義的力量弱小,但作為新生事物,它的發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它終將取代舊制度的歷史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17、18世紀,歐洲的法、俄、普、奧四國的封建改革,不得不推行重商主義的政策采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成果來強化封建制度,從反面也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

(3)殖民侵略及其矛盾。

本階段殖民擴張的特點是,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對美、亞、非三洲的侵略及其衰落,17世紀荷蘭、英、法的崛起及對美洲、亞洲的侵略。

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殖民侵略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西、葡、法等在16—18世紀屬于封建社會,殖民擴張的目的是掠奪財富、用于消費和享樂,故而國力不強只有衰弱下去荷、英兩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擴張的目的是尋求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掠奪財富化為資本)故而強大起來。

它們擴張的手段有異同,評價也有別、值得認真分析。

殖民擴張必然導致為爭奪歐洲及世界市場、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由此,17世紀出現了三次英荷戰爭,18世紀英法戰爭,最終,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法國的戰敗說明,落后的封建國家無力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二、民族解放運動。

封建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必然導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斗爭也隨之開始。

本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重點在美洲,最早為美國的獨立戰爭,海地獨立革命揭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序幕,震撼了全世界。

這同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擴張有關。

而更早的民族解放運動則發生在歐洲,尼德蘭革命不僅使荷蘭獨立,與美國獨立戰爭一樣,更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崛起。

民族解放運動是本階段三大進步歷史潮流之一。

三、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本階段,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無產階級力量弱小,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尚未激化,還不能獨立地登上政治舞臺與國際舞臺。

尚未形成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

四、思想解放潮流。

17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

實質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興起和發展。

這兩次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其脈絡是“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

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首先要求人的自由。

所以,文藝復興首先興起于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意大利。

啟蒙運動于17世紀興起于資本主義發展最前列的荷蘭和英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中心轉到了法國 。

代表人物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以及最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盧梭。

啟蒙運動猛烈地沖擊著封建的意識形態和封建制度,為后來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作了輿論上的準備。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采納。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有什么特征

貿易保護主義原有的一般特征可以歸結為:

1.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歷史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學說與15—17世紀資本主義準備時期的資本積累相適應,通過獎出限進以保持貿易順差,積累貨幣財富;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傳統貿易保護理論,代表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經濟落后國家通過關稅壁壘保護本國幼稚產業、實現工業化的要求;19世紀后期到二戰之前發達國家產生的超貿易保護主義,是與壟斷資本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輸出過剩產能、轉嫁經濟危機相適應的;而二戰后發源于美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是在以GATT/WTO為主導的國際多邊自由貿易體制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維持經濟均勢的產物,是在貿易自由化不斷加快的進程中不斷改變著自身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2.特定的政策目標。舊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落后國家通過對某些幼弱產業或部門實行保護措施來促進這些產業或部門迅速成長、最終撤銷保護、走向自由競爭的理論或思潮,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不保護,因此,舊貿易保護主義不改變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總趨向;而新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發達國家為保住昔日的經濟優勢地位,通過廣泛實行保護措施來維持其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理論或思潮,同二戰前的超貿易保護主義一樣,目的不是培養新的自由競爭能力,而是為了鞏固和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壟斷,其政策行為影響到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總趨向。

3.廣泛的保護對象。舊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幼稚工業或弱小的新興工業,主要涉及傳統貨物與農產品(行情、資訊、評論)。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對象一方面是本國正在衰落的壟斷產業如紡織業;另一方面是本國已經高度發達且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如金融業等,因此保護范圍不僅擴大到貨物貿易的一切領域,而且擴大到服務、技術、投資、知識產權等領域。

4.體系化的保護措施。舊貿易保護主義主要采用關稅壁壘,但GAlT/WTO體制下,經過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各國平均關稅由1948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4%左右,關稅保護作用日益減少,因而新貿易保護主義將政策手段轉向以非關稅為主,并使之體系化,主要表現:一是強化非關稅措施的使用。根據原GATT統計,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非關稅壁壘即由20世紀70年代末的800多項增至8大類75種3000多項;二是通過立法使非關稅措施法制化。如美國1974年的《貿易改革法》首次確認例外條款、反傾銷、反補貼條款的法律地位;三是新貿易保護主義也獎出限進,但重點由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由國內市場的消極防御轉向向國外市場的積極進攻,并形成了從出口補貼、出口信貸與國家信貸擔保到建立出口加工區等一系列的體系化制度。

5.歧視性的政策取向。隨著經濟區域化、一體化,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再以國家貿易壁壘為基礎,而趨向區域性貿易壁壘,即由一國貿易保護演變為區域性貿易保護;在區域內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區域外則實行歧視性的保護貿易政策,如歐盟不僅通過關稅同盟與共同的農業政策對外筑起貿易壁壘,而且將這種區域保護范圍擴大到聯系國(如對46個發展中國家實行優惠的洛美特惠稅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標志著美國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貿易退到強調“互惠”的區域自由貿易的立場上;一些發達國家對一些國家或國家集團抱有陳見,在貿易糾紛的處理中蓄意背離GATT/WTO的無歧視原則,實行雙重標準。

總的來說,新貿易保護主義以非關稅措施為主要手段,借助國內立法與國際磋商協調,形成了多邊貿易體制下政府對貿易活動干預的特有形式。

絲綢之路與17世紀世界貿易的異同點

絲綢之路貿易,是溝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有利于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其中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做出了巨大貢獻。絲綢之路對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對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依然發揮重要作用(絲綢之路經濟帶)。

17世紀世界貿易我想應該是16-19世紀的黑奴貿易(三角貿易),為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17世紀中期荷蘭占據優勢,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但三角貿易卻導致了非洲的貧困。

相同點較難總結,因為兩種貿易的差別太大了。必須說明的是,兩種貿易或多或少或利或弊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全球化的來源之二。

讀者可觀看大國崛起,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奴隸貿易

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葉末,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黑非洲擄走大批黑人,將其遠程販運到美洲等地,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隸貿易。由于奴隸貿易主要是在大西洋東西兩岸進行,西方國家一般稱為“大西洋奴隸貿易”。奴隸貿易延續4個世紀之久,使億萬非洲人丟掉生命,給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是非洲歷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時期。奴隸貿易為西歐資本家帶來了巨額利潤,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在非洲歷史上,奴隸買賣很早就出現。公元1世紀的《紅海回航記》一書就有關于來自非洲之角(今索馬里)的奴隸的記載。7世紀末,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后,也曾把抓來的黑人販運到阿拉伯國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歐洲,14世紀已經有西班牙人販賣從北非帶來的黑奴,爾后葡萄牙人也開始了這項貿易。15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一些大成市還有專門販賣黑人的奴隸市場。15世紀中葉開始,非洲不斷遭到歐洲殖民者的掠奪,奴隸買賣只是一項附帶的貿易活動。15世紀末C·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奴隸貿易急劇發展起來,歐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陸上進行了有組織的大規模販賣黑人活動,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奴隸貿易的三個階段】 在大西洋兩岸間進行的奴隸貿易,大體上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自15世紀中葉迄17世紀中葉。這一階段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