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14年上海外灘圖片(看圖片寫一篇120詞左右的作文,要敘述圖片上有什么,代表了什么含義,和你自己的理解,急求!)

时间:2024-05-17 06:25:10 编辑: 来源:

外灘的經典雕塑

雕塑,是城市永遠不滅的銅石傳記。文中所提及的雕塑,大多已被毀,但,事實上,它們的確存在過。

濃縮著曾經的“侵略”和占有。戰爭的勝利者在這片土地上任意書寫著自己的紀念,無法回避,但,它們的確存在過。存在、被毀,這些紀念碑終究沒能永遠地存活下來,即便今天的我們僅找到一塊殘石,也無法否認,它們存在過。 常勝軍由美國人華爾建立,為清廷四處征討“判逆”最終解散常勝軍的是英國人戈登,起因是對李鴻章不滿。上海外灘外白渡橋南堍曾經有座常勝軍紀念碑,這是由李鴻章出資,為紀念1862-1864年在江蘇省攻打太平軍的常勝軍陣亡將士而建的。

紀念碑原在外灘花園北門外,重建公園圍墻時劃入園內。它以正方形大理石為基座,基座上為三角錐形碑。碑上鐫刻漢文“得勝”二字,共鐫刻有48名陣亡的外籍常勝軍官兵姓名。因華爾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稱作“華爾紀念碑”。

華爾是個頗帶些傳奇色彩的美國人,他曾赴南美洲參加冒險活動,曾投身法國軍隊參加克里米亞戰役。1859年來到中國,次年到達上海,應邀任清軍水師炮艦“孔夫子號”大副。

在上海,華爾娶候選上海道楊坊之女為妻并加入了中國籍。在上海道吳熙及候選上海道楊坊的支持和資助下,招募外國人組成洋槍隊并任隊長,率領洋槍隊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因多有戰功,他所率的洋槍隊被李鴻章授予“常勝軍”之名。后來太平軍攻打寧波,華爾前往增援,終于在浙江慈溪受到重創,次日死亡,臨終時將生前積蓄一萬元捐贈給美國政府。

最終解散這支隊伍的是英國人戈登。他畢業于英國軍官學校,1859年奉命來中國,曾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進攻北京的戰役和燒毀圓明園。

戈登接任后,指揮常勝軍參加了江浙戰場上的大多數戰役,因作戰有功被清政府授為總兵、提督,還被朝廷賞穿黃馬褂。1863年12月,他引誘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投降,并攻占蘇州,而李鴻章違背了事前誓約,強行處死郜永寬,戈登遂對李鴻章不滿,辭掉了清廷授予他的將軍之職,并拒絕了皇帝傳旨給予的賞賜——黃馬褂、花翎和一萬兩銀。同時,戈登決定解散常勝軍,清廷擬贈賜白銀二萬兩挽留,也被戈登拒絕。

1864年5月31日,常勝軍在昆山解散,全體軍官辭去了在清軍中的職務。解散后,李鴻章劃銀1500兩在上海建立了常勝軍紀念碑。 作為戰爭的勝利者,英國僑民在上海外灘豎起了這座“十字架”,紀念他們曾經的“侵略”。這是上海外灘唯一保存下來的實物1843年,上海依據《南京條約》開埠,自此,上海由一個普通的沿海城市,變成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率先在上海開辟租界,也樹起了第一座紀念碑——紅石紀念碑。直譯,這個紀念碑叫作“英領署地上十字紀念碑”,可不知什么緣故,中國人都把它叫作“紅石紀念碑”,19世紀60年代初起,它就矗立在外灘33號駐滬英國領事公署前的草坪上。有關紅石紀念碑的文字記載和圖片資料是相當少,我們僅能在本世紀初的一些英國領事館的舊明信片上見到。

紅石紀念碑建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是為紀念當時與巴夏禮一起被中國官兵所擒后被殺的英國人而建。1859年巴夏禮帶一小隊兵士到通州與清廷所派遣的欽差大臣會晤,被僧格林沁囚禁,并被監送北京。為此,英、法聯軍打到北京郊區,為了保全京城,清廷只好釋放巴夏禮,但是同時被擒的英人中已有數人被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三千人,在額爾金、葛羅、巴夏禮的指揮下,火燒圓明園。不久后,在北京禮部衙門,中、英、法三方簽訂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北京條約》。

作為戰爭的勝利者,在中國的英國僑民特地從英國定制了花崗石十字架,以紀念遇難諸人。因為無法運往北京,這個十字架就立在了上海英國領事館前的草地上。100年之后,受中東國際形勢影響,英國政府下令撤消駐上海領事館,原領事館按照國際慣例為中國政府收還。據說當時有市民在英國領事館前示威游行,紅石紀念碑可能就是在當時被毀的。筆者曾到原英國領事館前的草地上搜索,發現有兩塊被土坡半掩蓋了的棗紅色大理石呈階梯狀分布,每塊約1平米見方,中間還各有一個寬15厘米左右的插槽。這兩塊棗紅色大理石很有可能就是“紅石紀念碑”的基座,當時十字架下方三級臺階中的兩級的殘部了。而它也成為外灘曾經的那些紀念建筑物現唯一仍保存在原地的實物了 赫德,英國北愛爾蘭人,曾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48年。從19世紀70年代起,清廷同外國的談判交涉,幾乎都有赫德插手。客觀地說,赫德對對中國近代郵政的開辦起了重要作用。

坐落于九江路外灘海關大樓前的赫德銅像,可以說是上海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銅像。其之所以著名,并不在于銅像本身,而是由于赫德本人在中國的地位。赫德獲得清廷賜予的頭品頂戴,他是唯一獲此榮銜的外國人。赫德在中國任總稅務司,時間長達48年之久。上任伊始,赫德就發現,當時廣東海關每年的稅銀不過120余萬兩,而各種走私漏稅貨物造成的損失即達85萬兩以上。赫德在任期間,制定海關制度,管理和分配關稅收入。同時,他也利用李鴻章對其的信任及其所控制和掌握的權力,暗中幫助英、法等國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在幫助葡萄牙竊取中國對澳門的主權問題上,赫德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赫德去世后,英國駐滬領事館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為他立像紀念。1914年5月23日在九江路外灘的海關大樓前舉行揭幕儀式。該銅像由英國人設計并在英國鑄造。銅像底座為四級臺階,臺階之上是長方形的基座,靠北的座基上鐫一健步行走的男子,南面的石碑為一女子站在巖石上雙手高舉紅燈望大海。東面和西面的石碑上則刻赫德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跡,其中寫道:“前清太子太保尚書銜總稅務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鷺賓,生于道光己未,卒于宣統辛亥,享遐齡者七十七年;綜關榷者四十八載,創辦全國郵政,建設沿海燈樓,資矜式于邦人,備買粉絲于政府,誠愨謙忍,智果明通,立中華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譽,爰鑄銅像,以資不忘”。 1924年2月,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愛多亞路外灘上豎起一座和平女神像。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僑民團體建立。和曼哈頓港的自由女神不同,從海上到達外灘的人們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她左手撫一戰爭中失去母親的兒童,以使他不再受到傷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兒子母親的頭頂上,以撫慰她心靈中深深的創傷。這種悲憫的造型,讓幾乎所有國籍的人們都獻上了鮮花,可惜1941年日本占領當局將其拆毀,熔鑄成炮彈。

它是外灘當時體態最大的紀念碑為紀念各國在一戰中,從上海出發的陣亡將士。歐戰紀念碑坐落于延安東路外灘,與外灘的氣象信號臺并排聳立在黃浦江邊,是外灘曾經體態最大的紀念碑。它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西人社會各界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從上海出發的陣亡將士而立,以巨大的花崗石為基礎和基座,碑基上為雙翅高展的勝利女神銅像,兩邊各有一代表和平的小天使。在銅像的四周則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向同盟國宣戰各國的國徽或國旗,在碑基上鐫刻了所有從上海出發而在歐戰中陣亡者的名字。1924年2月16日,歐戰紀念碑落成,當時的英國駐上海總領事法磊斯主持了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他在致詞中說:“當我們的祖國處于危難之際,當歐洲正處于戰火之際,我們許多遠離祖國,遠離戰爭的僑民,以義不容辭地為保衛祖國而本赴歐洲,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我們在上海建造歐戰紀念碑,歌頌和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這比任何以經濟形式的補償更顯其珍貴。” 位于黃浦公園南大門內,它是大型青銅人像雕塑。一位身軀偉岸的工人,揚著風帆迎向襲來的巨浪,奮勇搏擊。形象而動感強烈,表現出無產階級力量無比,不畏艱險,勇敢前進,氣吞山河的大無畏精神。作品主題是表彰上海工人階級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光輝業績。

上海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被破壞

上海市內只剩下最后一個老虎灶等,以下是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供參考。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興業路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淮海中路567弄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思南路7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舊址(陜西南路23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明復圖書館1929年建成,是中國科學社建立的第一個公共科技專業圖書館。

5.鄒韜奮故居(重慶南路205弄5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鄒韜奮(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編《生活》周刊,舊居位于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萬宜坊”。

6.國泰大戲院舊址(淮海中路870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0年建造,鴻達洋行設計,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銀幕兩邊豎立的燈柱,與外立面交相呼應。

7.法租界公董局舊址(淮海中路37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遷于此。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

8.步高里(陜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樓二座,是上海保存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賢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舊式石庫門里弄建筑,磚木結構,行列式排列。

10.霞飛坊(淮海中路927弄•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時教會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館(魯班路600號)

江南造船博物館濃縮了1865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建立至今140年的歷史,展示了中國近代科技、工業和國防發展史的變遷。

12.淮海路歷史圖片展簡介(淮海中路650弄3號)

辟筑于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飛路,圖片展選用了近百幀照片反映淮海路的發展變遷。

虹口區

13.上海郵政總局舊址(北蘇州路2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郵務管理局。英國新怡和洋行設計,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筑形式,時為遠東第一流的郵政建筑。

14.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舊址(多倫路201弄2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具有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15.魯迅舊居(山陰路132弄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933年4月從拉摩斯公寓遷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舊居(黃渡路107弄1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47年李白將中共地下黨電臺遷此三樓。1948年底國民黨測得電臺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后犧牲。

17.魯迅墓(四川北路2288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新文化運動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于萬國公墓。1956年遷葬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

18.沈尹默舊居(海倫路504號•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慶來滬住此。

19.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區召開。中共“四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