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99年全國各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礦產資源規劃取得的成效)

时间:2024-06-01 09:06:38 编辑: 来源: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是(

西部大開發的主要成效

自從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并先后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顯著。

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2000-2008年,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3.4%,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9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高4.4個百分點。從固定資產投資的領域來看,農業、交通、水利等基礎領域的投資比重不斷提升,由1999年的20.39%提高到2007年的28.36%.在投資拉動和國家政策支持下,交通、通訊設施得到極大改善,2007年,西部地區公路總里程比1999年增長0.6倍,高速公路里程增長4.96倍;2001年,西部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僅有9.10部/百人和7.05部/百人,2007年提高到20.78部/百人和32.68部/百人。生態建設取得較大成效,森林覆蓋率由1999年的9.03%,提高到2007年的14.4%.近年來北方地區沙塵暴明顯減少,西部地區的貢獻功不可沒。

二是地區經濟呈高速增長態勢。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生產總值(GRP)增長速度連續8年逐年加快,自1999年的7.3%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14.5%.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西部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達12.4%,分別比全國和東部平均水平高0.5和1.1個百分點。從1999到2008年,西部地區GRP年均增長達到11.4%,其中2003-2008年平均增速達13.2%,在全國四大區域中增長速度最快。從西部各省區市的情況看,內蒙古、新疆、陜西、廣西等省區經濟發展速度已居全國前列,其中,內蒙古2002年以來連續七年增速居全國第一,四川省經濟總量也于2007年突破萬億元大關。

三是地區工業化快速推進。從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2.9%迅速提高到41.1%,增加了8.2個百分點,而同期東部、東北和中部地區僅分別增加4.5、4.5和6.4個百分點。西部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都在不斷下降,其中產值比重從1999年的23.8%下降到了2008年的15.6%,下降了8.2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東部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僅下降6.4和5.4個百分點。西部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了7.1個百分點,也大大高于東部地區和全國提升的幅度。

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經過十年的開發,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綜合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首先,從人均GRP增長來看,1999-2008年,西部地區人均GRP由4283元迅速提高到15951元,其相對水平(以各地區平均為100)則由60.7%提高到63.8%.其次,城鄉居民收入均獲得了較快增長。從1999年到2008年,西部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662元提高到3525元,增長了1.1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由5431元提高到14281元,增長了1.63倍。其中,在2004-2008年,西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1.92%超過東部地區2.8個百分點(其中,2008年東部與西部城鄉居民收入數據計算,是將各省區的城鄉居民收入數據按各省區城鎮和鄉村人口數量加權后,將東部與西部各省區加權后的城鄉居民收入數據進行匯總)。

五是東西部相對差距趨于縮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西發展差距的變化經歷了一個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拐點大致出現在2003年。從圖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自2003年以來,盡管東西部地區間人均GRP絕對差距仍在擴大,但其相對差距已呈現逐步縮小的態勢。2003年,西部地區人均GRP比東部地區低63.0%,2005年該系數下降到60.7%,2007年下降到58.9%,2008年進一步下降到56.9%,比1999年的差距水平低3.3個百分點。同時,2007年之后,東西部地區間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也開始趨于縮小。可以說,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由不平衡增長逐步轉變為相對均衡增長。

六是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從1999到2008年,西部地區進出口占全國比重也是先下降后提高,呈現出一個“U”型變化(見圖2)。這說明,近年來西部地區在發展開放型經濟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對外開放水平得到明顯提高。2008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已達1142.3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46%,比1999年提高0.31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1個百分點。2000-2008年,西部地區出口額年均增長26.4%,在全國四大區域中最高,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6個百分點。2008年,西部地區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達到4.5%,分別比1999年和2004年提高0.5和1.0個百分點。新疆、甘肅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超過了30%,內蒙古、廣西、貴州、四川等省區進出口增長速度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999-2007年,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由17.73億美元增加到50.50億美元,年均增長16.13%,遠高于東部地區10.16%的平均增速。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比重近年來也迅速提高,由2004年的2.88%提高到2006年的3.45%,2007年又提高到4.92%.

七是投入產出效益穩步提升。西部大開發的實施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能源、重化工、煙草、農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這些行業的帶動下,西部地區工業投入產出效益得到了明顯提高。1999年,西部地區工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大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到2008年,各項指標均超過了全國和東部地區的水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總資產貢獻率已達到13.8%,超過東部地區0.5個百分點;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達到10.4%,分別超過全國和東部地區平均水平5.3和5.6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以及成本費用利潤率數據是全國和西部各省區數據的算數平均值)。

當前西部大開發面臨的問題

應該看到,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要實現中央提出的建設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現代化新西部目標,今后仍將任重而道遠。當前,西部大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一是基礎設施薄弱,軟環境有待改善。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偏遠山區和邊境地區,交通、通信、醫療衛生、文化、自來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薄弱,尤其是信息化基礎設施與東部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例如,西部地區長途自動交換機容量、本地電話局用交換機容量、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長途光纜線路的密度、每千人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等都遠遠低于東部和全國平均水平。西部投資軟環境也有待進一步改善,具體表現為:西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經濟比重高,要素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政府規模龐大,行政辦事效率低,審批環節繁瑣,服務意識較差;等等。

二是發展層次低,產業配套不完善。西部地區采掘和原料工業所占比重大,產業鏈條短,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程度低。2007年,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6%,比東部地區低7.8個百分點。同時,西部生產者服務業發展滯后,物流成本較高,產業配套不完善。西部地區的物流效率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單位貨運量產生的GRP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只有東部地區的50%左右。此外,西部中小企業融資難,企業稅負較重,經營環境偏緊。西部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內資企業融資困難,可獲得銀行貸款比例大大低于東部地區,不得不通過非銀行機構來獲取企業發展所需資金。西部地區高稅行業多,增值稅比重高,所得稅比重低,中央通過增值稅從西部拿走的稅賦較多,而通過所得稅等稅種分成留在西部的稅賦較少,加上國家對西部的稅收優惠主要是企業所得稅,導致西部地區稅收負擔較重。

三是城鎮化滯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西部地區不僅城鎮化水平低,發展嚴重滯后,而且近年來與東部的差距還在不斷擴大。2007年,西部地區城鎮化率僅有37.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0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低18.0個百分點。2000-2007年,西部與東部地區間城鎮化率的差距由7.2個百分點擴大到18.0個百分點。同時,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二元結構明顯,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不強。2008年,西部有8個省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超過3.5:1,其中云南、貴州、陜西、甘肅超過4:1.

四是地方財力薄弱,公共服務能力低。西部地區的地方財政實力、人均可支配財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均遠低于東部地區。2008年,西部地區人均地方財政本級收入為1413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4.5%,東部地區的40.5%,上海市的11.3%.目前,西部地方政府尤其是縣鄉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明顯不足,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較低,離中央要求的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仍有很大差距。同時,西部地區財政支出效率較低,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帶動作用遠小于東部地區。1999-2008年,西部地區GRP增長率與財政支出增長率之比僅有0.7,即財政支出增長1個百分點,僅能帶動GRP增長0.7個百分點;人均GRP增長率與人均財政收入增長率之比為0.69,即人均財政支出增長1個百分點,僅能帶動人均GRP增長0.69個百分點,低于東部地區1.0和全國0.82的平均水平。

五是資源消耗高,三廢排放量大。受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階段的影響,近年來西部地區重化工業和原料工業規模迅速擴張,資源消耗高、三廢排放量大的特征十分明顯。2008年,西部地區萬元GDP能耗高達1.81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高達3.43噸標準煤,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3.9%和36.7%,比東部地區高117%和114.2%.從三廢排放來看,2007年,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僅占全國的14.8%,但排放的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和工業固體廢物分別占全國的22.5%、26.9%和56.1%.西部單位工業增加值三廢排放量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西部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排放廢水29.50萬噸、工業廢氣5.56億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356.86噸,分別相當于東部地區的1.72倍、2.37倍和46倍。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思路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已經進入到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這就為今后進一步全面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在新時期,應按照“全面推進、科學發展、東西互動、加速轉型”的總體思路,堅定不移地進一步全面深入推進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在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要進一步大力推進各地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繼續發展壯大能源及化學工業、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業、特色農牧業及加工業等資源型特色優勢產業,扶持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非資源型現代優勢產業,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推進旅游、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同時,要積極培育產業鏈經濟,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程度,完善產業配套體系,推動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為西部大開發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二是大力推進空間布局優化。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構建以城帶鄉、城鄉互動、融合發展的新型發展格局。同時,在繼續抓好成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