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8世紀英國進出口貿易變化的原因(18-19世紀初英國經濟實力雄冠各國的原因)

时间:2024-06-01 11:26:19 编辑: 来源:

18世紀英國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對英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原因:(18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日不落帝國”,國外市場急劇擴大了.

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于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18-19世紀初英國經濟實力雄冠各國的原因

1.地理位置:位于大西洋航路上,航海條件優越。

2.對外:通話英法戰爭、英荷戰爭成為了”日不落帝國“,擁有廣大的殖民地。

3.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4.經濟上:采用重商主義的觀點,發展資本主義。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生產力取得巨大進步。

5.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條件:a.圈地運動殖民擴張獲得巨大市場及原料產地。

b.圈地運動和城市化帶來大量勞動力。

c.手工工場積累了大量技術經驗。

有關英國18世紀成為頭號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

☆英國工業革命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

興起原因

①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于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于工場手工業新興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在英國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資產階級工廠了.

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英國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崛起的原因條件和過程

當我們把我們的話題界定在”大國崛起”的這個范圍上的時候,關于這個話題的兩個爭論立刻就會出現:什么是大國以及崛起的真正的本質是什么

一、大國崛起的一般性假設1、權力是衡量大國的最重要的標志

對于這個假設我們還需要界定什么是權力

在國際關系中關于權力的爭論是可以追述很久遠的,首先是現實主義者把權力傾向于軍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則認為權力是一個行為體促使其他行為體做他原本不會做的事的能力,特別是新自由制度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羅伯特

基歐漢和約瑟夫

奈在他們和合著《權力和相互依賴》中明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筆者認為權力傾向于我們現在所說的“綜合國力”即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和外部的影響力的總和

2、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

崛起是指一個國家持續性的獲得地區性或者是全球性的霸權和影響力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內部的力量那么它在世界的舞臺上肯定是沒有影響力的,也就談不上崛起

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崛起的過程,金和銀像水一樣的流入最后又像水一樣的流出,國內沒有什么像樣的產業

這樣的國家的崛起肯定是有特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歷史機遇,這樣國家即使是崛起了那么它的崛起也肯定是不持續的

3、最后,筆者認為是一個國家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外交政策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關鍵的因素

沒有一個合理的外交政策就不會是國內的各種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不會使國際形勢促進國內的發展

比如,中國的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和中國近代的屈辱有著密切的聯系;二戰前期,各國的綏靖政策對二戰的爆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外交政策的不恰當不合理會是一個國家喪失重要的發展時機,有的時候甚至會造成國家和民族的災難

二、關于英國崛起的分析(一)英國崛起的國內因素的分析既然我們認為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那么我們首先就要從其內部探討其崛起的因素

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關于英國的地理位置在美國的軍事學家、海權論的代表人物馬漢《海權論》中寫的特別的確切:如果一個國家處于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即用不著被迫在陸地上奮起自衛,也不會被引誘在陸地上領土擴張,那么由于其面向大海的單一性,相對于四周是陸地的國家就具有了一種優勢,英國相對于法國和荷蘭就具有這種優勢

英國由于距離歐洲大陸不進不遠,可以避免歐洲大陸的紛爭自由的進行國內的發展,可以自由的進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著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英吉利海峽,種種優勢使得英國的地理位置獨一無二

2、穩定的政治環境

英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使英國保持國內政策的連續性,可是實現國家的長遠的發展戰略,而不至于使國家的政策隨著政治動蕩的環境朝令夕改

英國最早確定了憲政制度,1688年光榮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被稱為“議會之母”,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穩定為國內的發展保駕護航

除此以外,英國具有島國的特性,推行漸進、連續的政策,注重慣例和傳統,形成了一部不成為的憲法

正是這些特性使得英國避免了法國大革命那樣激進的變革

3

國內積累、重商主義、殖民地

英國從一個小小的島國最后發展成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的過程

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內積累了大量的工業產品,同時由于英國國土的面積狹小,資源短缺,迫切需要廉價的原料產地和廣闊的商品市場——殖民地

但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國經濟的發展觀念很快的由貨幣平衡論發展為貿易平衡論,由赤裸裸的掠奪金銀轉變為通過貿易交換商品來獲取經濟增長

于是英國對外擴張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通商,開放殖民地國家的市場,與英國可以進行自由貿易

(二)英國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決不屑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頭等角色,而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英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獨一無二的因素

離岸平衡手的角色

馬漢在其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這樣寫到:“英國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為由于它能作為爭執中的第三方,作為一個平衡器起到一個決定因素的作用,英國之所有具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島國的位置大大加強了它的防衛能力,使之集中精力發展工商業,避免戰爭的滋擾

”這與國際關系理論中進攻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英國和美國在國際關系中都扮演了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兒

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

英國史學家塔斯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歐洲不論上演什么悲喜劇,均勢是永遠的鑰匙

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主要表現為通過維持和左右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集團互相制約和抗衡,避免歐洲陷于任何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的支配和控制下

在局勢相對穩定或不明朗的情況下,英國對歐洲事務盡量保持“超脫”態度,在均勢遭到破壞或受到嚴重的威脅時,給與抗衡者以支援

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侖法國挑戰過均勢,歷史上的威廉德國、希特勒挑戰過歐洲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

三、英國崛起的歷史追述16世紀的爭霸

1500年左右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揭開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個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各大洲也開始打破了相對隔絕的狀態

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并了葡萄牙,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產業和殖民地,短暫的處于獨霸世界海洋的巔峰

英國自知與西班牙力量懸殊,直接與其進行軍事對抗無異于螳臂當車,于是鼓勵民間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較有名的海盜有霍金斯、德雷克等

另一方面利用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與西班牙作對,比如支持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支持法國的胡格諾教派反抗西班牙庇護的法國天主教,在比如在歐洲比較有名的三十年戰爭中,英國讓自己盡量直接出兵介入戰爭中去,同時也支持法國反對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

17世紀的爭霸

隨著西班牙的衰落,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漸漸地崛起了

英國對付荷蘭主要是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實現的

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主要是英國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凡是運往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國的船只或者是商品生產國的船只

第三次英荷戰爭,起因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企圖兼并荷蘭,英國于是聯合法國對抗荷蘭

英國主要是在海上攻擊荷蘭,而法國主要是在陸地上進攻荷蘭,后來英國由于國會削減戰爭的經費于是與荷蘭單獨的媾和,并且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于是英法同盟關系破裂

法國與荷蘭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戰爭,英國這在一旁袖手旁觀

18世紀的爭霸

18世紀主要是英法兩國的較量,隨著法國的崛起,英國同樣聯合了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制衡法國

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加入到反法同盟當中去

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中英國同樣利用普魯士與法國對陣

到后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