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世紀海上貿易(16世紀及17世紀的帆船)

时间:2024-06-02 12:19:32 编辑: 来源:

16到18世紀東方貿易圈的特點

16到18世紀東方貿易圈的特點是海上貿易

因為16到18世紀清朝同西方各國展開了海上貿易,所以16到18世紀東方貿易圈的特點是海上貿易

1501年1月1日至16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6世紀

16至18世紀西歐國家海上霸權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16世紀:英西矛盾。為爭奪大西洋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主

2、17世紀: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海上強國地位

3、18世紀中期:英法矛盾。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707年,一支英國艦隊在英國沿海的錫利群島遭遇海難,導致數艘船只沉沒,近兩千名船員喪命。這一事件震動英國朝野。同年,英國國會決定成立一個“經度委員會”,并且設立了高額的專項獎金,用以獎賞發明出經度測量方法的人。

英國人哈里森決心獲取這筆獎金。1735年,他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航海時鐘。此后,他在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又陸續制造出了三臺體積更小、更加精確的航海時鐘。1762年,哈里森制作的第四臺航海時鐘被裝載在一艘船上進行試驗。該船從英國航行到牙買加后,僅誤差5秒。哈里森為歐洲航海事業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英國成為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作出了貢獻。

擴展資料

葡萄牙海上貿易網絡建立的背景

葡萄牙海上貿易網絡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這個時期,歐洲各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爭奪新開拓的貿易路線和殖民地。葡萄牙作為歐洲的主要航海國家之一,積極參與了這場競爭。

在15世紀末,葡萄牙的航海技術和裝備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通過對地中海和北非的控制,葡萄牙奠定了自己在歐洲航海領域的重要地位。此外,葡萄牙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王室的積極推動也為海上貿易網絡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16世紀中期,葡萄牙海上貿易網絡已經初具規模。葡萄牙的商人和探險家們通過開拓新的海洋航線,發現了新的貿易市場,特別是在非洲、亞洲和美洲地區。這些新發現為葡萄牙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推動了歐洲的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

同時,葡萄牙在亞洲地區的貿易也得到了發展。在印度洋航線的開辟后,葡萄牙商人們在印度、東南亞和中國等地建立了貿易據點,并通過澳門、廣州、寧波等港口城市,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

總的來說,葡萄牙海上貿易網絡的建立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實現的。其中包括航海技術的進步、王室的支持、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及新大陸的發現等因素。這一網絡的建立不僅對葡萄牙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6世紀及17世紀的帆船

中世紀時代,歐洲人的造船技術分為南北兩種風格。中世紀前期,以北歐人的造船術最富特色。

北歐地區水域寬廣,居民們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學家曾在丹麥發現了許多屬于青銅時代的船只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刻在巖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須刀上。畫中船只船體較長,船首十分高大,類似天鵝頸狀,上面還刻有各類動物頭像,船只中央畫著一株豎立起來的樹木。在日德蘭南部的約爾斯普林沼澤地區,發掘了一只大約建造于公元前后的船,與青銅時代的圖畫船頗為相似。船身細長,長達42英尺,結構精巧,宛如一艘競賽快艇。每塊船板都很窄,不用釘攏,而是合了縫之后再綁縛在骨架上。中世紀早期,北歐船又有一些新的發展。1863年,在丹麥的尼達姆地區發現了兩艘大船。其中一艘現存石勒蘇維格的一個博物館里,船長60多英尺。此船已顯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個特點: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疊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縫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達姆船是“雙頭”,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沒有什么區別,而南方船只的頭尾很不一樣。

3.無甲板。船主要靠槳來推動,還沒有桅和帆。此船略帶圓形,只有一個粗糙的龍骨。

8世紀,維京人的船開始發展為帆船。在瑞典果特蘭群島上所留下的一系列這個時期的雕刻中,已發現帆不是一小塊布,而是滿面的方帆,帆面還涂有紅藍等條狀色帶,成為一種奪目標識。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沒有置一根橫桁。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人駕駛著帆船向各個方向的海洋推進。他們遷徙的范圍很廣,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蘭他們被稱為丹麥人,在法蘭克、意大利他們被稱為諾曼人,在羅斯、愛爾蘭他們被稱為瓦蘭幾亞人。他們還敢到遠海去冒險,航跡往西達到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陸地上。毫無疑問,他們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是與具有先進的造船及航海技術相聯系的。

已發現的一些船體很能說明維京船的特點。典型的是挪威的兩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發現于挪威的奧塞伯格。兩地都在奧斯陸附近。據鑒定,奧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約800年左右,是一艘長型船,長21米,寬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淺,適宜于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則是一艘典型的戰船,寬度雖與奧塞伯格船同樣,但長達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后來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處發現了5艘雙艄船,年代約為10世紀,船上裝滿了石頭等物,據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鎖水道以防入侵者。雖為同一船型,但式樣、體積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劃船,吃水深,船舷較高,可能是運兵船。

根據各種船體材料分析,諾曼人的船只大約有如下特點。這些特點大多是在前述尼達姆船時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紀間進一步發展而新出現的。

1.船體為長船狀,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長船寬得多,船的頭尾接近對稱,都呈尖翹狀,離海面很高,稱為雙頭船(double—ends)。整個地看船身,為平滑彎曲的線條,從高船首到中間的近乎圓形再到高船尾,曲線很優雅,頭尾都似蛇龍昂頭,遇到危險時還可將頭尾去掉。

2.動力以揚帆為主,兼以劃槳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兩根張著縱帆的桅桿”,桅桿一般立在中心處,如戈斯塔德船桅桿就樹立在中心處一塊形狀象魚的堅硬石塊上,并有支桅索。為了抗擊北部海域上的大風,維京人船上設置的大方帆(單帆)一般都用皮革制成,或用加進了皮革條的布制成。船上還設計有帆腳索,可以牽動帆頂風的那一面,使船在橫風的情況下仍能順風航行。專門設有固定船槳的裝置,如戈斯塔德船每側均有16個槳洞,從船舷的上邊穿下,形似鎖孔,揚帆不用槳時,用滑動的形似梭狀的木栓將槳孔蓋住,以使水不進入。槳片上也置有蓋板,劃槳時將蓋板撤走。

3.船底及外殼板的構造比較獨特。船底有龍骨,肋骨橫接其上時有平斜兩種方式,因此出現了龍骨似乎看不見的平底船和龍骨凸出的尖底船兩種船型。兩種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這是北歐船優于地中海船之處,是諾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于登沙灘,適合于諾曼人侵入別地時涉灘深入內河,故也很多見。外殼船板用塔接方法連成一體,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塊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塊船板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鐵釘閂釘,因此增加了彈性和靈活性,減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壓力。船仍無甲板,所以諾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處在露天無遮攔的狀況之下,據說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蘭時用的就是這一類船。前述哥本哈根5條船中一只大船船艙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槳。舵槳很長,安裝在船尾的右側,一直伸到龍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穩定。舵槳靠搖動右舷上的舵柄來控制,故而導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詞來表示船的右側。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正是諾曼人的船只(主要應該是尖底船)給航海技術帶來了一場全面的革命:“他們的船是一種穩定的、堅固的海船,龍骨凸起,兩端尖削,他們在這種船上大都只使用帆,并且不怕在波濤洶涌的北海上受到風暴的突然襲擊。……而諾曼人則乘這種船進行了海盜式的探險,東面到達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達了美洲。這種敢于橫渡大西洋的船只的速成,在航海業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還在中世紀結束以前,在歐洲所有沿海地區就都采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紀里,以維京人船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發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舵槳。關于尾舵及連用舵柄的最早圖畫,發現于一個1200年的英國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彎曲的,以適應船尾曲線。后來船尾成了直線型,尾舵也隨之改進,一個1242年的德國北部印章表明了這一點。尾舵使用有助于船向風行駛,加上船體加深,船在逆風情況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維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后發生了變化,即在船頭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層結構,稱之為“堡”(castle)。“堡”原出于軍事目的而建。那時海戰船靠得很近,頭尾堡可在敵人登上船腰時起一定的防衛作用。后也擴及到了商船。船上有這種高層建筑,給人一種外觀“頭重腳輕”之感。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實際成了船頭的“水手艙”。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現和演進。北方商船稱為“諾爾”船(knorr),船身比長船寬、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風的船。14世紀時,諾爾船發展為標準的商船,其型式統治了北歐達400年之久。北方聞名的“科格”船(買粉絲g)實際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實的船尾舵來控制方向,有一個長長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掛方帆,船體特別堅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北方又出現了更大的“霍爾克”船(holk)。

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

歐洲南部的造船歷史可溯源于接受過地中海東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克里特帆船兩端起翹,單桅,懸一方帆,這是以后幾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時的希臘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發現有帶樹木的船只圖畫。這種樹木可能兼有桅和帆兩重作用。在整個古希臘羅馬時代,造船業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長船”(galley)和“圓船”(roundship)兩種船式。

長船原是一種敞開甲板的船,長約30米,靠單層劃槳共50只推進。到前480年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海戰時,希臘戰船長者達45米,舷外裝有槳架,使船的寬度達6米。有2至3層長度不同的槳。再到后來,長形船發展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稱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層槳片。長船上裝有桅,但帆只在順風時偶用。作戰時劃槳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風力、風向所局限。長船長且狹,空間過小,不能儲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載貨,一般只用于軍事。

圓船則大多作商業用途。圓船長寬之比約為5:2亦有稍長些的。吃水比長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兩側成格子狀。起初它僅有一桅一帆,后到公 元前后,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時還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頂帆。或有一大桁在船頭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掛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為桅桿的輔助性支柱,沿船兩舷貼有一厚帶來代替綁索。這種大船笨拙,主要用帆來推動,雖然不能頂風走,但能將帆轉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內吹來的側風。此外也須劃槳助力,需用船尾兩側舵槳控向。圓船載物多,如羅馬運谷物的船體積就較大,長有27米,寬為9米,運載能力載物為250噸,載人達300乘客。

中世紀時,南歐船既繼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傳統,亦受到了同時代阿拉伯船只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船的外殼板合縫平接,并用鐵釘釘在肋骨上,縫中填以瀝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國各時

搜索关键词: